想成爲“牛人”,必先做“狠人”

先做個問答遊戲:

看到你的一個同學創業成功,年入百萬,你會怎樣想?

“他有高學歷,家庭有背景,我哪比得了他啊!”

看到後入公司的同事得到提拔,成爲公司高管精英,你會怎麼想?

“他的確很拼,直覺996,經常9127,我可不想這樣,我怕過勞殺啊!”

看到你的朋友,每天5點起牀看書,嚴格控制飲食,夜跑5公里,風雨無阻,你會怎麼想?

“他太自虐了!我覺得自己現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活的任性自在,挺好的。”

阿Q精神的確能夠給予我們短暫快樂,但它也是阻礙我們持續成長的誘因之一。

所有成長過程都是反人性的,舒適感讓我們變的肌無力,只有破壞和重生才能讓我們變強大。

01、安於現狀,給你帶上了“幸福”枷鎖

曾經看到一個故事:一個青黃不接的初夏,一隻到農家倉庫裏覓食的老鼠意外地掉進了一個盛得半滿的米缸裏,這飛來的口福使老鼠喜出望外。在確定沒有危險之後,接下來便是一通瘋吃猛吃,吃完倒頭便睡。

老鼠就這樣在米缸中吃了睡,睡醒了再吃,日子不知不覺地在豐衣足食的悠閒中過去了。

在這日復一日的幸福時光中,有時老鼠也曾爲是否要跳出缸去進行過思想鬥爭與痛苦的抉擇,但終究未能擺脫白花花的大米的誘惑。

直到有一天米缸見了底,才發現以米缸現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沒有這個能力了。

人類的天性就是喜歡舒適和輕鬆的環境,許多人在安於現狀中享受着,不斷給自己心裏暗示:我過的很好,我很滿足了!

殊不知,正是虛幻的滿足感禁錮了自己的思想,享受得過且過的生活,縱然機會來臨,我們也裝作視而不見。

02、能力決定抓住機會的概率

10多年前,《知音》雜誌刊登了這樣一篇報道:外來務工妹小蘭,擁有一個當律師的夢想,她每天得打工12個小時,再回到出租屋自學法律知識3個小時。

通過刻苦的學習,5年她就順利拿到了了自學專科和本科的文憑,但是兩次司法考試都沒有通過;她想過放棄 ,想到了老家的弟弟的學費,家中年邁的老母親,成爲律師意味着能多點收入,多給家裏寄回點生活費。

於是,她更刻苦的學習,吃飯在看書,走路再背誦,由於營養不良、加之長期熬夜學習,暈倒在打工的店裏,是老闆娘把她送到了醫院。

就在那一年,她如願的通過了司法考試,擁有了夢寐以求的職業證書。但是他的未來依然渺茫,哪家律師所願意用一個自學出來的農村娃呢?

一次去銀行辦事,兩個年長的男人不會使用自助機器,她很熱心的幫助他們學會了怎樣操作,這個熱心、樸實的姑娘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映像。

巧的是,這兩個男人都是律師,得知小蘭的情況後,他們願意先在律師所裏給小蘭安排一個律師助理的工作。

就這樣,小蘭僅僅的抓住了這次機會。如果,小蘭沒有通過拼盡全力的努力,機會也將稍縱即逝。

當機會來臨時,你想抓住它,卻有心無力,因爲你的能力駕馭不了它;你可能會懊惱,但爲時已晚,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03、最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馬雲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努力。

賭王之子何猷君在《最強大腦》第五季的“數字華容道”項目和空間“想象力華容道”中,展現超強實力,以21秒的成績秒殺衆人獲得冠軍,讓大家直呼:“刷新了對富二代的看法”。

沒有人知道,含着金鑰匙出生的何猷君一直以來十分努力。

他是麻省理工最年輕碩士,即使出生在終點線,擁有大多數人奮鬥幾輩子都得不到的財富,而他卻被觀衆稱爲“明明可以靠家世靠顏值,可他偏偏就要靠智商,靠才華,關鍵還能秒殺全場。”

他一直憑着自己的努力,在18歲那年同時拿到牛津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2016年3月,何猷君繼續考取MIT的金融碩士,是史上最年輕的學生,那年他才21歲他曾在網上曬過一份本科成績單,科科接近滿分。

當被問到爲什麼要這麼努力,何猷君給出的理由也很硬氣——“因爲我想讓世界知道,我可以用我的雙手達到一個正常麻省理工高材生也很難達到的目標,因爲我就是我。”

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我們還努力。這些人雖然家庭條件比常人優越,但努力比常人更甚,這才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04、不折騰自己,你咋知道自己“不可能”

一次的記者招待會上,記者問王石:“你對80後有什麼建議?”

王石說:“如果真讓我建議的話,我還是建議大家去折騰。

現在許多年輕人還沒有開始,就已經主動放棄,他們不願意去折騰。現在年輕人太急於求成了,恨不得春播秋收,春天做事,秋天就有房子有車。

從我個人經歷來講,我到深圳已經32歲,在這之前我當過兵當過工人,當過工程技術人員,也當過外貿的翻譯,我32歲開始賣雞飼料,賣玉米,扛麻袋,慢慢發展。

我的成功原因有兩點:一是耐得住寂寞;二是做什麼都可以,儘管我不喜歡。

我在部隊也當了5年兵。雖然我很不安心,但是我是一個很好的士兵。我現在60週歲了,我要去海外求學,讓我給年輕人建議,那就是大家一定要敢於折騰。


認知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認知偏差。它是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信息而對他人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 


認知偏差使得人們習慣於“自以爲”的認定,而這種思維層面會阻礙“可能性”的發生。

當我們面對一件困難的事情,內心發出的第一句聲音就是:這怎麼可能能完成!而當被壓力逼迫自己必須去做的時候,最卻發現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困難。

行動派聯合創始人李婉萍,曾今因爲自己身體太過瘦弱而被教練建議放棄武術的訓練,而她卻不甘於命運的安排,通過自己強大的行動力突破身體的侷限而成爲了全省女子武術冠軍。

二千三百多年前的雅典有個名叫狄摩西尼的著名演說家,豈知這位歷史上的雄辯家,曾經是個嚴重的口吃患者。爲了改進發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裏朗讀,迎着大風和波濤講話; 爲了去掉氣短的毛病,他一邊在陡峭的山路攀登,一邊不停地吟詩;他在家裏裝了一面大鏡子,每天起早貪黑,對着鏡子練習演說。

有句俗語:眼是狗熊,手是英雄

不敢嘗試,蜷縮在舒適圈內,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原來也可以,跨過恐懼這個絆腳石,你才能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說,拼全力是人生態度,那麼逼自己就是追求卓越的一種手段。優秀的人都是狠人,他們敢對自己下狠手,不斷逼迫自己突破邊界,持續向上成長。

如果,你依然很平凡,不如逼自己一把,先做個“狠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