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总结

1

阿德勒认为,关系是一切烦恼之源,同时也是一切幸福之源。

关键在于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健康的关系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虽不同却平等,每个人都处在独立又能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社会成员互相尊重,互相贡献。

这样的关系会成为幸福之源。

病态的关系是纵向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和高低贵贱。这样的关系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竞争、干涉,个人会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同时需要他人的认可。

这样的关系会成为烦恼之源。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但是健康关系中,会和理想情形下的自己对比,最终会催人奋进。

不健康关系中的人会和他人比较,形成自卑情结,让人停滞不前。

2

弗洛伊德认为,儿时创伤决定了人后天的性格和世界观,这被称为“决定论”或“原因论”。

与之相对,阿德勒认为人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记忆中的“创伤”,这被称为“目的论”。

在“目的论”中,既然目的是自己选择的,那么就可以自己改变,这是阿德勒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是可以改变的。

3

一个人如果想生命中的纵向关系(这是大多数人的关系状态)改变成横向关系,阿德勒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

大前提,是要做到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也反映了社会中的三大关系。

要想处理好关系,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分清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这也就是课题分离。

在这个前提下,使用三种方法来改变人际关系: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接纳真实的自己,活在当下的每一刻,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他者信赖:无条件地信任他人,相信他人是好的。

他者贡献:无条件地为他人服务,帮助他人。

这三者形成了一个闭环。

能够真实地接纳自我,也就能够真确的看待他人,从而信赖他人,一个能够接纳自己并信任他人的人,与别人会建立最健康的伙伴关系,因此也就能够做到无条件地帮助他人,即他者贡献。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贡献感,这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接纳自我。

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此发展下去会形成“共同体感觉”,就是把别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觉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4

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纵向关系就会向横向关系演化。

但是做到这几点很难,因为人都有拒绝改变的倾向,改变会让人恐慌、害怕。

这之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勇气”,这也是书名的由来。

课题分离,不受他人的课题干扰需要勇气,接受真实的自己需要勇气,无条件地信赖他人需要勇气,无条件地自我贡献更需要勇气。

那么如何获得勇气呢?

对共同体的价值感会让一个人产生勇气,比如来自共同体的感谢、关心等。

因此这也形成了一个闭环,勇气可以让关系从纵向变成横向,产生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可以增强勇气。

想要找一个突破口,从纵向关系走向横向关系,阿德勒给出的答案是他者贡献,他认为这是改变最好的起点,人生的“引导之星”。

这就是阿德勒的理论体系。

5

这个系统中,我也存在一些疑惑。

1 “目的论”的目的是如何形成的,阿德勒没说,是天性还是家庭?如果是后天的家庭难免又面临创伤的问题,但是纯天性决定必然不具有说服力。

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2 贡献感如何脱离他人的认可需求。单纯主观的贡献感会不会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满足?

3 阿德勒说计划对于人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并且没有可能,是否过于武断?如何区分计划和方向,不设定任何人生方向吗?

4 接纳自己与追求进步是否矛盾?一个完全接纳自己的人还会考虑进步吗?会不会如佛家一般清醒寡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