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陪伴


不含敵意的堅決,是最好的界限原則。不帶誘惑的深情,是最好的愛的態度。

這一週在微信羣和自媒體上都是有關於上海那個跳橋自殺的初三男孩的種種消息。有網友指責母親暴力教育不體諒孩子,也有網友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極度脆弱。

我看到一位網友總結得特別好:“ 這個事件讓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不尊重生命安全的母親,教出了一個不會控制情緒、看不到自己生命價值的孩子。”

作爲一個70後初中生家長,同樣家有青春敏感的孩子,我非常能理解父母們怒其不爭又缺乏溝通,只能用暴力和語言管教孩子的行爲。

因爲在上一代傳統的中國式親子關係裏,"棍棒底下出孝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打不成器"是最典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我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親身感受過父母們的權威,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現在作爲父母的我們也順其自然的會使用同樣的方法。

我們的教育總在強調父母的偉大和無所不能,卻常常忽視,父母們亦是第一次當父母,也需要不斷的學習。

在兒子小學的成長階段,我也曾經歷過那種迷茫焦慮的狀態,對於孩子的過失也有過情緒失控的舉動。隨着這兩年學習心理學,越來越覺得親子之間同理心真得很重要。你在責備孩子之前要先溝通了解具體情況,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產生問題的原因,再來提出解決的方案。

就拿上週四我家孩子入團的事件來說。當天兒子下課一回到家,就氣呼呼地對我們說:"再也不去參加入團的選拔了,誰愛去誰去!"

想起前兩天回家時,他還美滋滋的說今年入團選拔,他民主測評的分數最高,入團應該沒問題。我沒有批評他罵罵咧咧的語氣,而是平心靜氣問他什麼環節出了問題?

他嘟囔說老師不公平,上次入團選拔,團校考試成績他最高,但民主測評比別人低一票所以選了別人。這次民主測評票數他最高,老師卻說他衛生習慣不佳沒選他。既然有其他必要條件,測評之前就應該說清楚。

安慰孩子不要灰心那是首要的;認同他積極向上的態度和民主測評體現出來的良好人際關係也是必要的;介紹一些入團入黨選拔時的必要流程和相關要求,讓他了解;最後再來分析老師綜合考慮的原因是什麼?一套流程下來孩子的情緒化解了不少,但還是對老師的作法有異議。

其實兒子平時比較大大咧咧,很難得看到他有一樣非常在乎的東西,所以作爲家長我想還應該擔負起和老師溝通的作用。

簡單的溝通之後,我瞭解到班主任認爲孩子在班裏的表率作用還不夠,正面引導性不足,需要更嚴格要求自己,所以選擇了別的同學。我及時的把情況反饋給了孩子,也讓他意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作爲中學生,重視他人給予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反思並改善自己也是一種必須修煉的能力。

第二天孩子回家後又跟我交流了班主任老師對於此事的一些反饋意見,他有部分認同,也有部分保留了自己意見。我想只要是認識不偏激,有自己的判斷力也不失爲是一件好事。

事情算是順利解決了,我也經歷了又一次的學習成長。只有養育過孩子的人,才能說經歷了人生的成長期,家長因孩子而焦慮是無可避免的,那是同孩子共同成長的愛之歲月。

現在的我更認可親子之間重要的是體現一種不以年齡、輩份、知識、權力爲衡量的平衡關係。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因血緣而相聚,逐漸過渡成提供愛和引導的陪伴者。

父母能給子女最好的愛是什麼?有個回答這樣說:“我對你好,是發自內心的意願,不求任何回報,我愛你,只因爲你是我孩子。我從來不把我認爲好的給你,而是幫助你獲得你想要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