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

我並不是衝着鄧超和俞白眉的票房號召力去看的電影《銀河補習班》,畢竟他們之前合作的《分手大師》、《惡棍天使》讓人看得哭笑不得。我也並不是衝着讓青春期的兒子去感受父子親情,接受洗腦教育而帶他去看的這個電影,因爲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有的時候你期望值越低,越能給你帶來驚喜的效果。

兒子出電影院時跟我說了一句:"老媽今天的電影挑得不錯。"我想他應該是從電影中找到了他自己想要的東西---對學渣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逆襲這件事情的認同感。這是做父母的我們怎麼灌輸都灌輸不進去的認同感。

電影中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兒子馬飛時,再三告訴兒子要“一直想”“永遠不認輸”。馬皓文的教育觀念是主張“引導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並不拘泥於傳統教育理念下的“考試成績”或“升學率”,而是更注重孩子本身的成長。

我看到有一些影評對電影中馬飛在父親"永遠不認輸"的鼓勵下,幾個月成績逆襲,從班上倒數幾名飛躍到年級前十的劇情興高彩烈地吐槽着: "都不用學習就能逆襲,太不現實了,假大空,太尷尬了……"其實在看電影時我也只是把這個情節當成爲了更好的突出主題而做的電影藝術加工而己。

我很感慨電影裏有一個場景,馬飛聽到爸爸跟跟教導主任打的那個賭,自己也不相信會贏,非常疑惑的問着父親:"我真的能在期末考到年級前10嗎,這不太可能吧!"這是由於在馬飛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人對他有負面評價,他的媽媽說他腦子一直笨,他的幼兒園老師說他缺根弦,他的教導主任說他是洗不乾淨的煤球……

這是不是很像平常日子裏做家長的我們?一直不停的數落孩子們的不足,卻看不到他們的閃光點。雖然不停的讓孩子努力學習,但自己從心裏都不認可他們有逆襲的這個能力。

但導演俞白眉在採訪裏卻說,他特別相信這個故事,因爲他自己高考那年,就從班上30多名升到第三名,成功逆襲的。而在電影的路演過程中,也有不少觀衆跟他講述了自己考試逆襲的故事。俞導說“我寫的時候就知道這段肯定有人不信。不相信的人,是因爲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我想對於兒子這種心智簡單,一直處於矇昧狀態,對自己將來沒有什麼明顯目標感的孩子來說,不留痕跡地建立一種對成功逆襲的認同感可能會有好處。


電影中爸爸馬皓文問兒子:“有沒有想過長大了要幹什麼?"馬飛答:"清華北大呀,媽媽說的!"馬皓文則說:"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是不是很有打臉的感覺,我們在每個階段都會問孩子,你心目中的學校是什麼?小學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學都以考入好的學校爲目標,而其實這只是個過程而已。有人說:"我們都曾以爲高考是最重要的戰場,直到我打了更硬的仗。" 其實真正的硬仗是在孩子走入社會後的每一天每一個決定裏。我們作爲家長沒能引導孩子找到那個夢想的箭靶子,卻一直不停的強調拉弓的重要性。

馬皓文在電影中還強調了“和孩子平等共處”、“用愛去感染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成爲朋友”、“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給孩子創造一種自由的成長環境,不要給束縛而是尊重孩子”等種種教育理念,雖然有些正面灌輸道理之嫌,但卻足以引人深思併產生共鳴。

電影裏還有一場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戲:  馬皓文站在堤壩上面對波濤兇猛的洪水,不顧一切地用喇叭跟不確定是否還活着的兒子喊話,鼓勵他開動腦筋想辦法自救的場景。 "兒子,看看你周圍有什麼? 想辦法,你一定能出來!"那一聲聲嘶力竭的叫喊,那痛哭流涕的樣子,是一個心中有愛又有智慧的父親的樣子。我想在危機情況下救兒子是一個父親的責任和義務,但在沒有條件依靠他人獲救時,鼓勵孩子想辦法鎮定自救,更是家長們平日裏應該教授孩子的重點。這也是我們家庭教育中很欠缺的一個部分,平日裏過分保護而拒絕孩子涉險,這反而會使孩子在今後人生中受到打擊時不知如何保護自己。

當我們在期待有個爭氣成功如成年馬飛一樣的孩子的同時,孩子們也在期待有一個尊重信任如馬皓文一樣的爸爸吧!

電影中馬皓文與馬飛這對父子打破了中國傳統父子關係的權威感,不再侷限於含蓄、冰冷、疏離、不理解的種種父子關係當中,而是擁有了信任、鼓勵、守護、尊重等等積極相處的內容,我想這也是電影想要獻給父親,送給孩子的東西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