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

前幾天,在超市,遇到一位奶奶在遊樂區使勁拽孫女離開。而小女孩一隻手緊緊抓住那個機器。

“走,我們玩其他的去!這個10塊錢才玩5分鐘。”奶奶開始勸孫女。但是她還是不肯。

奶奶這時着急起來,說:“你每天出來都要花錢,今天早上你就花了二十了,你爸媽上班辛苦掙錢養你不容易啊!你咋就不懂事!”

這就是大人的撒手鐗,跟孩子講一講這些道理。

如果你還不肯鬆手聽話。那就繼續跟你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

那時候,飯吃不飽,衣服也是破破爛爛的。

如今你有這樣的生活,要知足了,還玩玩玩,能吃飽穿暖就是福了。

於是,很多孩子“懂事”地放棄了。

然後變得聽話起來。

因爲大人的這番話,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堅持,覺得是不是自己不懂事,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樣的好生活,爲什麼對父母不懂感恩,還總是惹麻煩。

是不是自己不懂事,總是不聽話?

可是這樣引發孩子負罪感的管教方法,有可能成爲孩子一生的陰影。

 01 

童年被父母灌輸的那些負罪感,會一直困擾孩子。哪怕他成年了,也還是逃不開這種感覺。

朋友說,看電視讓他這麼多年一直有一種困擾。

他小時候只要看電視,不管在哪看,都會被媽媽抓住,然後進行“審判”式的講道理教育。

看電視浪費學習的時間,看電視浪費家裏的電,看電視是懶惰的人做的事。

他想不明白家裏爲什麼會買電視。也許是周邊的人家都買了,父母覺得不買不行。

剛開始他還會跟媽媽爭執,後來拗不過,也學聰明瞭,於是去同學家看,去鄰居家看,趁媽媽不在偷偷看。

但他發現自己只要一看電視就提心吊膽,覺得自己像是在做壞事。哪怕現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且媽媽也不在身邊。可每次看電視還是會有這種感覺,耳邊會響起媽媽那叫喚的聲音。

內心竟會有一種罪惡感,感覺很不舒服。

所以他說自己不敢看電視。

 02 

還有一種哭窮教育,是很多父母經常使用的。

比如常常會跟孩子說:“我們已經爲你付出這麼多,我們這麼努力地打拼,你還不努力,你覺得對得起我們嗎?”


他們覺得這樣能激發孩子的鬥志,變得勤奮起來。甚至將自己人生中那些悲慘的故事串聯起來,讓孩子明白家裏的好日子來之不易。

的確,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是跟孩子講自己過去努力的故事,其實是很好的談心。孩子會有自己的理解。

但是不要帶着目的,不要想着用這些故事來讓孩子“回報”自己或者讓孩子來改變他自己。更不要期待用這樣的方式來迫使孩子聽話。

我覺得反而應該告訴孩子,在哪個時代或者那個時間。我們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吃了苦,但也有快樂和幸福。你們這個時代,也會有你們的悲和喜,苦與累,你好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就好。

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來跟孩子哭窮訴苦,以求孩子上進,變得懂事。

 03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在六歲之前,一個人的人格就已經成形,他對於生命的意義、追求的目標、處事的方式及情緒的基調都已經固定。”

所以在童年時形成的那些觀念,哪怕是那些錯誤的觀念或者解讀,也會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比如“你不被愛、你不值得擁有”的信念,一旦種下去,想要拔除可就難了。

面對孩子,還是有很多大人會說:“爲什麼你不懂得體諒家裏的情況,喜歡亂花錢,這麼不懂事!”

如果孩子五六歲的時候,說要買一個玩具,卻被你莫名其妙發脾氣臭罵,甚至打一頓拖回家。

在氣惱之餘,肯定不會跟孩子說明原委。也許你是覺得家裏玩具多了,沒必要給孩子買。或者真的覺得家裏經濟拮据,不能亂花錢。或者僅僅是當時脾氣不好,被孩子惹火了。

可孩子不會這麼想。他也許會覺得,我是不是真的不值得擁有這個玩具?媽媽不愛我了。

其實這個事我們很早以前就談論過。

有媽媽說孩子的確是無理取鬧,其實家裏有很多同款玩具,那不給他買,會不會讓孩子心理有傷害?

首先,一次行爲不會讓孩子有心理上的傷害而跟整個教養方式有關。

如果你懂得照顧孩子的需求,也能滿足他的合理需求。那這樣的拒絕,只要給孩子一個充分的理由就好。

比如最近小小魚總是會在小區旁邊的超市外看玻璃櫥窗。因爲他一直想要裏面的一隻機器恐龍。

但是前段時間我們剛剛添了玩具,而且他的恐龍玩具的確很多了。所以我跟他說:暫時不能買了,因爲你前段時間剛剛買過,家裏還有很多。

他也沒有繼續鬧,因爲他知道鬧也不會得到。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我沒有敷衍他,因爲我答應他的,或者合理的需求,我都會滿足他。

其實我心裏記得這隻恐龍,說不定在下次他生日或者哪一個重要時刻,就會擺在他的面前。

面對孩子提出的那些需求。我們不要找理由來搪塞孩子,比如說孩子小,不能用,或者你已經有了,不需要了。

而應該讓孩子明白,你的合理需求,我們看得見。而且,會滿足你。但是不合理的需求,我們不會滿足你。

比如小小魚問我爲什麼不能一直看動畫片。

我告訴他說:“全世界的動畫片加起來,可以讓你不吃不喝不停歇,看到我這麼大還看不完,你得學着來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

我這句話會不會引起他的負罪感?

我覺得不會,因爲我沒有指責他,只是跟他闡釋事實,由他自己去思考判斷。

 04 

父母一定要努力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值得被愛,值得擁有更好的東西。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他的夢想跟父母的夢想和期待可以沒有關係。

你要對自己好一點,哪怕我過的並不好,也不怪你。

當然,有時我們也會跟小小魚開玩笑。將來我們老了,你會不會好好照顧我們呀。他有一次說,會把我們送到最好的養老院去。

還真是好孩子。

可我內心還是常常告訴自己:不要跟孩子講那些將來要報答我們之類的話。

因爲這些話,孩子理解的跟我們說的並不一樣。

生養了孩子,然後好好養育他。

能同行一路,已經是最大的福氣了。

 在養大孩子的路上,我們可以自私一點,該對自己好一點的時候好一點,不要拿“付出感”和“犧牲感”來折磨彼此。

如果付出了,那就真心付出,不求回報。如果犧牲了,那就心甘情願。

否則,只會痛苦。

同時,可以讓孩子多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可以讓他做家務,覺得他也爲這個家付出了,他也是這個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這個家裏所有的東西,他都值得擁有,不需要有愧疚。


我們可以讓孩子的內心豐盈、溫暖的話,將來他們會幸福的。

而孩子能夠幸福,不就是我們最大的初心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