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好工作?哦,原來如此……

個體不同,對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不同。作爲一個想問題力求有深度、做事情追求高質量的中年人,我心目中最好的工作是“環境相對安靜、有獨立思考空間、付出與收穫成正比”的工作。具體有以下幾個標準:

一、天天要面對,但不會產生厭倦情緒

認知從感官開始。所謂的好工作,不管別人怎麼看,至少你一眼就能確定,嗯,這是我喜歡的類型。這跟找男(女)朋友一樣,首先得“王八看綠豆——對眼”才行。要說,再好的工作,想從中找到“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肯定不現實,但想起來就膩味、幹起來味同嚼蠟肯定也不行。個人以爲,能貼近個人愛好,併兼顧現實特質的工作,就算達到了好工作的首要標準,因爲這樣的工作可以讓你從感官上“不厭倦”。比如:你愛好攝影,你的工作是與攝影相關的行業,儘管這個行業有某些特定的限制性的條條框框,但在具體工作過程中,你至少不會對這份工作本身產生排斥心理,這就是所謂的“貼近個人愛好、兼顧現實特質”。

二、在能力範圍內,但具備一定的挑戰性

太沒有挑戰性的工作,做起來沒意思,容易厭倦;挑戰性太大的工作,往往超過能力承受範圍,不容易做好,難以獲得成就感。比如:你是一個會砌牆的技工,讓你做搬磚的小工,肯定覺得沒意思;但你是一個只會砌牆的技工,卻讓你承建一幢房屋,你有可能建不好,也有可能建好了賺不了錢。“有多大肚子吃多少飯”。一項工作,在你能力許可的範圍內,但又具備一定的挑戰性,做起來不過於簡單、也不過於有壓力,就很不錯。

三、可以有限制條件,但必須留出足夠的決斷空間

工作是謀生、賺錢的手段,一定會有約束性因素和限制性條件。好的工作會讓你幹起來“累並快樂着”,會產生獲得感、成就感和愉悅感。如果讓我選的話,我不排斥有客觀條件限制,但又允許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工作。比如:我選擇造桌子的工作,你可以給我設定造辦公桌、餐桌、會議桌等等種類,還可以限制高中低端的具體標準,但在滿足功能需求的情況下,允許我設計出來的桌子有特點,而不是清一色的方方正正,造出來的桌子也不一定都是木質的。這樣一來,我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主管能動性,既保證滿足現實條件,又能發揮自身的潛力。如果所有要素都限制死死的,這樣的工作再好,也毫無樂趣可言。

四、收入不一定非常高,但要同投入的成本成正比

工作是爲了讓生活更美好。工作報酬是內在價值的外在體現。最好的工作不一定是收入最高的工作,再不好的工作也不一定是最累的工作。一項工作要讓人喜歡,最起碼要體現對你勞動的基本尊重,也就是你的付出要與你的收入相匹配。也許有人會說:“我只想少幹活、多拿錢”,我想這是拿老闆當傻子;當然也不會有人只幹活、不拿錢或者拿多拿少無所謂,這不現實。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纔是最公平的方式。這無關其它,而關乎內心實實在在的滿足感。所謂: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始終是我們追求的最大價值。

總之,以我個人喜歡安靜的性格和有一點探索慾望的特質的角度出發,再對照“環境相對安靜、有獨立思考空間、付出與收穫成正比”這三個自我設定標準,我想我最喜歡的還是寫作、設計類的工作。大家如果對我的選擇有什麼意見建議,歡迎在評論區支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