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諸葛亮,可能抵不上一個臭皮匠

這是日更1000天計劃的第一百八十七天

心理學家阿希做過一個著名的“線條判斷”實驗:

首先,讓7個受試者坐在一起,先看一條標準線段(如下圖左邊的線條),然後收起標準線段,再看三根長短不同的線段,然後讓大家判斷,哪一根長度和之前的標準線段一樣。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個結果不是很明顯嗎?當然是選C了!

關鍵來了,這7個人中,有6個是阿希的助手,然後他們全部給出錯誤的答案,比如統一選B,真正的受試者最後一個才做出回答,結果怎麼樣呢?

結果是,如果測試者單獨接受測試,錯誤的概率平均只有1%,當如果被6個助手影響以後,錯誤率上升到了37%。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爲那個測試者受到了6個助手的影響,出現了羣體壓力,產生了從衆的行爲。

所謂羣體壓力,就是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意見和羣體相違背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導致放棄了自己的觀點,接受了羣體的意見。

其實這種現象我們經常遇到,朋友一起聚餐,在討論吃什麼菜的時候,只要有一兩個人拿了主意,大部分人都是附和,即便你真的不想吃那個菜系,爲了保持一致,也就算了;在公司開會的時候,有人提出了一個方案,大部分人都覺得可行,雖然你有不同的意見,但是爲了不得罪人,於是也舉雙手贊成。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擔任通用汽車公司總裁23年的斯隆,有一次和高管開會討論一個決策,大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形成了意見一致的方案。這時候,斯隆卻說,既然大家都沒有反對意見,這件事情就先不決策了,我們過下次開會再討論,希望下次能聽到相反的意見。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爲一項重大的決策,當一羣人快速達成共識,沒人唱反調的時候,那就表示這個決策的前期準備不夠充分,或者說,大家的節奏被帶偏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受到了別人的影響。

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着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羣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羣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羣體的思想所取代。

這也是爲什麼一些很聰明的個體聚在一起後,卻很容易形成一種集體性的愚蠢。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羣體動力學的創始人庫爾特·勒溫,提出了以下三種重要的解決辦法:

1、魔鬼代言人;

開始的時候,領導指定一個人,專門故意唱反調,這個人就被稱爲魔鬼代言人。

這個人因爲是被領導制定的,所以沒有羣體壓力,隨便唱反調,即便這些反調不靠譜,也沒關係,只要能夠給那些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提出自己觀點的勇氣就可以了。

2、頭腦風暴;

相信很多人都參加過頭腦風暴,大家針對一個問題,集思廣益,對意見不進行反駁,先提出來再說。

這樣,參與討論的人就沒有任何壓力,有意見都可以提,不管意見的質量如何,反正數量越多越好,而且一定要發表不同的觀點,不需要附和別人的意見,這樣也就不用擔心受到羣裏壓力的打擊。

3、名義羣體法;

在開始討論前,每個人先把自己的意見寫下來,然後統一上交,向大家說出你的想法。

這樣,每個人的想法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當討論過後,每個人給所有想法投票,票數最高者爲羣體決策。

只有我們充分意識到羣體壓力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解決辦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