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解釋,不如一個恰當的比喻

這是日更1000天計劃的第一百九十八天

前面幾天,我們瞭解了提高自己的洞察力的三種思維方式:公式思維、層次思維、演化思維。想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這幾種思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有思維還不夠,我們還要搭配具體的招式,才能不斷地進行練習,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我們來看看以下幾種常見的招式:

1、儲備模型;

對於新手來說,想要隨時隨地搭建起適合自己的系統模型,是很有難度的,前期就算你不斷地練習,可能還是達不到效果。

這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那些已經被證明是有用的模型,先拿來用,例如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模型、系統創新思維模型等等,我們可以建立其自己的模型庫,把這些模型都存起來,當有需要的時候,先從模型庫裏面找類似的來套用。

就像寫作一樣,把平常看到、聽到的優秀案例、文章,儲存起來,當自己寫的時候,就可以適時地從儲存庫裏調用,豐富自己的內容。

2、不斷追問;

如果說儲存模型是初級階段,那麼不斷追問就是升級的必經之路。

我們存儲的模型是標準版,大家都適用也可能大家都不適用,想要自己能夠得心應手地使用,最好是在那些標準版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自己的系統模型。

不斷追問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

現代營銷學的奠基人之一西奧多·萊維特教唆,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

顧客不是想買一個半英寸的鑽孔機,而是想要一個半英寸的鑽孔。

我們順着這個思路不斷追問下去,爲什麼要鑽孔?可能是要掛一張照片;爲什麼要掛一張照片?可能是爲了留住那美好的瞬間;

只有不斷地向上追溯,你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洞察力,最終發現問題的源頭在哪裏。

3、多打比方;

這是一項特別能夠訓練洞察力的能力,當你想向別人描述一件複雜的事情,你需要想了解這件事情的本質;然後,動用你的模型庫,找到有相同本質,並且大部分人都熟悉的例子;最後,用這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來解釋這件複雜的事情。

一個好的比喻,需要你具有儲備舊模型和建立新模型的能力。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在一次新能源汽車的論壇上,一位嘉賓提到電動汽車的好處是污染少,隨後,一個記者提出質疑:電動汽車使用的電,大部分也是燒煤發出來的,也有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只不過是把污染從一個地方搬到了另外一個地方。

這就涉及到很專業的問題了,於是這位嘉賓就開始各種解釋,提供了許多的數據,包括國內有多少電是燒煤發的,還有一些是水力、核能等等,然後在這種情況下,每百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又是多少。總之,滿頭大汗地說了一堆,下面的聽衆包括記者也沒聽出一個所以然。

這時候,一位研究經濟學的學者,沒有采用數據分析,而是通過不同的角度,打了一個比方,解決了現場的難題:

他說,在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上,使用內燃機的汽車好比隨地大小便,使用電廠發出點的電動車,好比大家去上廁所。雖然廁所的排泄物也需要處理,但總比隨地大小便更容易清理乾淨。

一番簡單的話,瞬間讓大家豁然開朗,記者也不再糾結下去了。

很多時候在工作上,我們需要把一些專業的問題,向同事或者客戶解釋清楚,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打比方,把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化成一個容易理解的比喻,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打好比喻的前提,是你要同時理解兩件事的本質,否則,可能會讓人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