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都控制不了的人,又如何控制人生?

《控制憤怒》阿爾伯特·埃利斯 著

這本書的作者是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1913-2007),被美國譽爲“心理學巨匠”的心理學研究學者。

他在心理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將哲學理論與講究實效的行爲主義結合起來創建了合理情緒療法(REBT)。這種情緒療法在當時並不受到心理學的歡迎,但是經過時間和臨牀實例的驗證之後,發現情緒與心理健康狀態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他是情緒行爲療法創始人,也是備受尊敬的心理治療師。

他出版的很多關於情緒心理學的書籍很受歡迎,其中這本《控制憤怒》等一系列書籍更是闡述其理論的經典作品。

憤怒是我們每天都會經歷的情緒之一,回想自己就沒有一天能夠完全心平氣和度過的,任何一點小事都有可能造成我們憤怒的導火索,比如說早上上班高峯,連等三次電梯都上不去。別人一句無心的話,讓自己心裏感覺很難受,一點小摩擦好幾天心裏都念念不忘。

面對憤怒我們能做的就是任由其擺佈,無能爲力,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了解憤怒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過技巧來讓憤怒變成溫順的小貓,而不是吞噬情緒的怪獸。

人們之所以會產生憤怒的情緒,其實並不是因爲事情本身,而是由於對事情的看法由非理性思維控制了,也就是說自己對事情之所以會生氣,就是因爲覺得這件事對自己不好,不能控制事情的發展,從而引發了焦慮和憤怒。

我們在思考事情的時候應該秉承理性的態度,但越是看重的事情,理性能發揮的作用就越小,如果能夠做到平靜面對現實,無條件接納周圍的環境和變化,那麼情緒中產生激烈衝突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情緒行爲療法就是通過實踐來控制我們對事物的“絕對化”“悲觀化”“概括化”的想法,讓人們將思維方式向中立靠攏,將認知,情緒和行爲聯合起來共同作用於我們處理日常生活當中,接納自己,接納周圍發生的一切。


1.破壞力強大的憤怒

生氣對於我們來說就像是吸菸,是一種害人又害己的情緒,嚴重的憤怒會帶來破壞性的毀滅,憤怒就像一個炸彈,讓周圍的人受傷,也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受到傷害。

它會破壞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不管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

越是親密的人傷害的越深,因爲我們不會對親密關係設防,毫無顧忌的發泄怒火會讓人無法專注工作,甚至讓人丟掉工作,盡情宣泄或者有意剋制都是暫時將憤怒降服,但是它後勁十足,總有一天又會捲土重來而且比上一次還要嚴重。

憤怒會讓人失去對事情冷靜的判斷,令人喪失理智,很多暴力案件發生的當事人都說“我當時太生氣了,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然後悲劇就發生了。

生氣對於事情的解決根本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反而會讓事情更糟,想想自己生氣的時候做的決定,多半事後都是後悔的。如果沒有將憤怒發泄出來,總是獨自生悶氣的話,時間長了健康也會遭受影響。

關於生氣會產生毒素最有名的實驗就是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通過他的實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人在生氣時體內可產生毒素,此種毒素可使水變成紫色,且有沉澱。人生氣(10分鐘)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其程度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賽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的都複雜,都更具毒性。

在生氣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一種叫做兒茶酚胺”的物質,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相應增加。不管是大腦還是五臟六腑都在承受怒氣帶來的不良後果。

除了身體上的痛苦之外,生氣對精神的折磨也很嚴重,在生氣的過程中往往會伴隨着抑鬱,焦慮,沮喪等等其他情緒,它們與怒氣相輔相成,就像看龍捲風一樣,互相盤旋上升,讓情緒久久不能平靜。而等到憤怒過去之後,有的人還會呈現出內疚的羞愧感,比如說“我剛纔不應該發那麼大的火”,這就是典型的內疚。

而這種想法會讓自己對控制失去自信,從而讓人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然後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的失落和沮喪席捲而來。

逃避憤怒只會讓下一次來得更加猛烈,比如說在生氣的當下,給自己按下“暫停鍵”,遠離現場,到別處去走走或者是轉變一下手頭的事情,迴避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而是將問題擱置。

而發泄憤怒顯然也不是一種好方式,就像練習一項技能一樣,總是靠發泄來讓憤怒得以表達的話,那麼就會加強憤怒的敏感值,今後會因爲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大動肝火。每一次發火就是對自己和別人的傷害,這顯然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難道除了這兩種方式之外,就沒有行之有效的與憤怒和平共處的方式嗎?作者提出了一種更好的控制憤怒的方式,那就是---情緒行爲療法(REBT)。

在瞭解情緒行爲療法之前,我們先要知道這種療法應用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作者提出的ABC理論是這樣的:A是事件本身,B是對事情的看法,C是對事情的最終做出的結論和情緒。

正是因爲有了B,才讓同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處理方式,因爲人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考慮事情,B是價值體系,是信念,是我們對事物慣有的看法。我們認爲對於事情永遠都是從理性考慮的,但其實憤怒是由於讓非理性掌握了主控權。

而情緒行爲療法就是要改變B,讓C變得更加妥當和平和,而不是用激烈的發火來扭曲事情真實的樣子。導致C發生焦慮,憤怒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我們經常會把事情想的絕對化,絕對好,絕對不能忍受,絕對太糟糕,都會導致憤怒發生。

但是世事無絕對,越想要控制就約會令自己抓狂,強迫性思維帶來的就是無能爲力的失控造成的憤怒。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沒有必要要求“絕對”。

在情緒行爲療法中還有一個D,D代表的是質疑,也就是對自己產生情緒的B要永遠保持懷疑的態度,“我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這個很重要,D是我們能夠將理性思維呼喚回來的口號,每當我們陷入C的焦慮和憤怒的時候,就要讓D出來問問自己,質疑爲什麼會這樣。追根溯源的找出自己會有這種情緒的原因,或許是因爲偏見,或許是因爲絕對化的看法,或許是完美主義等等。


2.控制憤怒,不貼標籤

控制憤怒的關鍵就是不貼標籤,事情無絕對,沒有絕對的好和壞,也沒有絕對的對和錯,我們總是喜歡下意識的將事情歸類這是一種生存本能,但是會讓情緒陷入絕對之中無法自拔。

一旦對絕對失去了控制,我們就會憤怒。不管是自責還是指責別人都是憤怒的外化表現。

所以要淡化自己內心的評價體系,不要對別人輕易下結論,也不要對自己下結論,一旦貼上了標籤,就會讓思維方式更加不理性,想要不貼標籤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接受那個犯錯的自己,接受犯錯的別人,可以有不同的聲音和態度,也可以有完全與我們的想法背道而馳的結果,用包容的心去接受和理解,憤怒感就會減輕。

“承認”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接納”更是需要寬廣的胸襟,我們不會一夜之間就變成一個“聖人”,但是可以從小事做起,慢慢的改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逐漸掌控情緒,讓自己成爲憤怒的主人,而不是被憤怒牽着鼻子走。在鍛鍊自己情緒的過程中,作者提出可以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來輔助加強自己的理性思維。

3.放鬆很重要

很多時候發怒內心緊繃的情緒導致的,所以學會給自己心裏放鬆,不讓憤怒的那根線繃緊也對情緒舒緩能有幫助,如果平時心裏就是放鬆狀態的話,那麼真的到了生氣的時候有可能也不會很容易就發怒。

生氣的時候肌肉是非常緊繃的,所以平時可以多多練習先讓肌肉放鬆,然後再進行情緒放鬆,冥想瑜伽之類的都是修身養性的好幫手。

把每一次憤怒都當做考驗自己的時刻,因爲在憤怒中練習放鬆是最高效的方式。

全書從頭到尾只用了一個例子來闡述作者的情緒行爲控制觀點,有助於更好的理解,雖然看起來狠複雜,但是一個核心是不變的,就是要包容和學會質疑自己。

質疑自己的憤怒是對憤怒最好的面對方式,因爲有些時候我們生氣並不是因爲這件事本身是錯誤的,而是因爲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有偏見。這種錯誤的想法導致了我們的情緒波動,發現偏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質疑來讓自己回到思維的中立態度上來。

別人質疑自己往往會遭到情緒上的抵觸,但是自己質疑自己就不會有反感的情緒了,所以每當自己要發火的時候都問問自己“爲什麼會生氣”多往上想一步就比別人多了一份控制憤怒的砝碼。

憤怒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不任由他牽着鼻子走,想不讓憤怒矇蔽心智其實是很簡單的。

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不要自責,不要責備別人,客觀看待事情本身,不要輕易下結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強迫別人的所作所爲都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事情不在意料之中才符合正確的事物發展規律,這樣想情緒就不會容易偏激。

憤怒與喜悅是一樣的情緒,是內心想法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要正視憤怒存在的意義,不需要一直逃避,但是也不能縱容任由其發展。

書中舉了很多其他的可以用來控制憤怒的操作方式,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具體實踐一下,這裏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