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101)關於“關係”主題的回顧

【關係覆盤】關於“關係”主題的回顧

 

1.關係主題傳達了一個意思:你的性格是在關係中形成的,你所認爲的自我、人格或性格,其實大部分是來自於,別人如何看待你的。也就說別人是你的鏡子,這個鏡子如何看待你,你就真以爲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①萬物皆虛,當你意識到你所認爲的自己,其實是別人眼中的你,這是不是太虛幻了!

②萬物皆實,一個人內在的心靈必須藉助外在的關係,也就是別人的看見才能發展,所以自我與關係又是那麼真實。

2.關係,即命運。

它的基本理論是:性格是一個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是對六歲前家庭關係模式的內化,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投射的當下的關係模式中就構成了命運的輪迴。

這個邏輯反過來,就可以去了解一個人。也就是說一個人,想在當下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模式,就反映了他內在所已經具有的關係模式,這個是他童年的關係模式。如果一個人想療愈和改變,也需要藉助關係纔可以完成。

可以概括爲三句話:性格在關係中形成,性格在關係中呈現,性格在關係中療愈。有了這個意識,就相當於有了認識關係奧祕的第三隻眼,可以看破關係的迷霧。

3.關係,就是一切

每個人都是孤獨而自戀的,必須和別人建立鏈接建立關係才能走出孤獨。有意義感,存在感,幸福感等,都從和別人建立鏈接,建立關係而來。特別是當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有了超越時空的心靈感應時,你纔會真切的體驗到,有一些東西是超越你孤獨而自戀的自我的。

心靈感應的辦法很簡單,全身投入即可。但他的段位實在太高了,要想做得非常不容易。不過,我們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概念:你看見了我,我才得以存在,這是一個根本邏輯,所以關係是一切。(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看見意味着愛。)

4.我與你,我與它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的關係理論:關係,纔是存在的主體;自我並不重要,而是世界本身是本體。

他把關係分爲“我與你和我與它”兩類。一旦你將其他存在,視爲實現你目標的工具和對象時,這就是我與它的關係。當你放下所有的預判和期待,帶着全部的本真和其他存在相遇,這就是我與你的關係。

這就引出了權力規則和珍惜規則,當構建我與它的關係時,會使用權力規則,也就是我說了算。當構建我與你的關係時,就會使用珍惜規則,也就是我珍惜你的本真的存在。如果想讓關係有被滋養的感覺,必須要用到珍惜規則。

5.擁抱你人格的對立面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哲學觀:當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個人意識的A和集體文化意識中的A,也就是所謂的正確的、正能量的、有道德的,這些好東西一旦被視爲正確的,那麼他相反的-A就會被視爲是錯誤的。但A和-A是一樣重要的,被我們排擠爲-A的恰恰是自戀、性和攻擊性等等

這些東西,恰好是生命力本身。(生活中那些有生命活力有魅力的人恰恰是身具性、攻擊性和自戀的。曾奇峯說,謙遜就是猥瑣,有多麼謙虛就多麼猥瑣,謙遜的骨子裏就猥瑣到骨子裏)

人的三大動力:分別就是性、攻擊性和自戀。

6.一、二、三元關係

這一週的內容看起來很複雜,但它有一個基本的邏輯:複雜的關係都爲了處理-A,也就是被我們感知爲“壞”的東西,先是將一元關係不能處理的壞,排擠到二元關係中,接着又把二元關係不能處理的壞,排擠的三元關係中。而關係越複雜,處理壞的空間也就越大越從容,所以這個世界之所以那麼複雜是有道理的。同時我們不斷的在擴大好的感知範圍,先是感知到我是好的,接着感覺到你(媽媽)是好的,然後感知到他(爸爸)是好的,當真切的感知到我、你和他都是基本好的,就意味着極大的整合。這個整合完成後,就可以從複雜的關係迴歸到二元關係直至一元關係中。

關係的價值就在於此,內在心靈經過外在關係的淬鍊,最終破除掉一切的二元對立,迴歸合一。

7.第五週我們將引用《道德經》的句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第五週的內容也的確是這個邏輯。我們整個欄目的13章設計,也是根據這個邏輯設計的。

第一章,命運,是道。

第二章,自我,是一。

第三章關係與第四章動力, 是二。

第五章思維第六章身體第七章情感,是三。

第八章到第十二章是,萬物。

第十三章,是無常。

也就是一切二元對立被破除後達到的合一,它的一個好的表達是“流動”。而流動本身就意味着“無常”,意味着“道”,這樣一來我們又回到“道”上來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