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基因可以决定命运?

最近,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第四版)》出版上市了。从2011年第一版出版至今,这本书已经影响了无数读者。


点击封面查看本书▲


2007年,时任Google资深研究员的吴军博士应邀为Google黑板报撰写文章,介绍他对互联网和IT业界兴衰变化的观察和思考。由于文章内容精彩,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之后专栏内容集结成书,就有了我们现在手里的这本《浪潮之巅》。


吴军博士在书中全面记录了IT和互联网浪潮奔涌的三十年。


既有在潮头各领风骚的知名公司的历史:AT&T、微软、谷歌、IBM……也有行业底层规律的观察总结:硅谷何以成为浪潮勃兴之地,资本、大学、生产关系在浪潮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通过看似波澜不惊的行文,你可以读出一个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的“老行家”个人的独到见解,以及一个身处“浪潮”中的“弄潮儿”的切身体会。

吴军博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着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从籍籍无名到挺立潮头,再到黯然退出舞台中央,总会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读完《浪潮之巅》后我们可以发现,一家公司的兴衰成败,似乎冥冥中早有定数……


01

顽固的基因

《浪潮之巅》中,叙述了十几家公司的发展史。这些公司无一例外都曾取得过极大的影响力,然而称得上是真正建立了商业帝国的并不多。


但微软绝对可以算是其中一个。

 

这位IT领域内的绝对霸主,曾依靠近乎垄断的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软件,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

 

比如,微软率先推出Excel和Word,成功堵死了莲花公司和WordPerfect公司推出的办公软件,依靠同样的方法,它用IE打败了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以Media Player软件踢走RealPlayer。

 

尽管,微软的技术并不高明,甚至有抄袭之嫌,但赢在有Windows操作系统撑腰,可以免费并直接预装在用户的电脑上。

 

所以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软件领域,微软几乎没有对手,想灭谁就灭谁

 

不过奇怪的是,进入90年代末期之后,互联网兴起,这个曾经的IT业霸主,却屡屡碰壁,不得其门而入。



比如,它不惜花费重金推出MSN网站,并购买了Hotmail,试图跟当时的门户网站雅虎抢流量,结果败走麦城,始终做不起来;

 

后来,它又大举进入互联网搜索领域,推出搜索引擎Bing,但无论再怎么努力,却总是无法盈利,2009年上线至2011年,累计亏损55亿美元,“烧钱”最多时一个季度高达10亿美元;

 

微软的IE浏览器,也遭遇了类似的溃败,随着谷歌的Chrome、Mozilla的火狐、苹果的Safari等浏览器崛起之后,其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70%,骤降至如今5%不到。

 

更大的失败,是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败给了谷歌的安卓和苹果的Mac OS X,导致它在代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也没有拿到入场券。

 

为什么一家不差钱、优势明显的公司,会在新的领域内屡屡败北?

 

这实在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中,对微软有一段精彩的分析:


由于微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几乎不花什么力气就可以每年从企业用户那儿收到足够的利润,因此十几年后,微软已经失去了开发优秀个人用户产品的能力。

 

微软兴起于个人电脑浪潮,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玩家,但随着互联网浪潮兴起,它其实已经步入了中年期。


换句话说,微软的失败,本质上就是因为它缺了互联网基因。

 

一般来说,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以某一种方式,获得近乎垄断性的成就之后,总免不了沉迷于此,形成稳固的成功基因,并排斥公司发展出新的基因。


一方面,因为一旦某项成就占据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相关部门就会获得绝对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不仅可能无视开拓新业务的新部门,甚至把持着公司资源,阻止新部门发展和扩张。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华尔街那帮投资人,缺乏远见和定力的领导者,也会把精力集中在短期能换来漂亮财报的业务上,而不愿意大手笔长线投资新技术新项目。

 

实际上,微软在这两个方面,都曾经犯下过严重的错误。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IE浏览器的衰落。



一般来说,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浏览器,都会与在线业务绑定在一块,但微软的IE浏览器却被常年忽视,一直隶属于操作系统部门,以至于过去10年,技术上几乎毫无长进。

 

今天,微软依然是最赚钱的公司,而且市值已经突破了一万亿美元。


但未来它是否能赢得第二次起飞,取决于它在市场占有率上仅次于亚马逊的云计算。这或许是它从软件企业顺利转型为互联网企业的最后机会。


但基因的顽固性,决定了微软转型之路必然相当坎坷



02

基因律就是生死律 

其实在基因这个问题上,微软并不是孤例:


在搜索、手机操作系统方面拥有技术优势的谷歌,在社交产品上,就遭遇过不止一次失败;

 

在大型机方面拔尖的IBM,在个人电脑市场上,走向了衰落;

 

而当初拥有塞班操作系统的诺基亚,因为缺乏开放的心态,不情愿完全开放自家系统,从而丢掉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发展机会。


这些企业,都是目前或曾经IT行业的佼佼者,各有擅长的领域,却也有各自的短板,从而形成商业史上一个很普遍又看似平常的现象:

 

科技公司,谁擅长干什么,谁不擅长干什么,一旦成型就难以改变,谁想要僭越雷池半步,几乎总以失败告终。


< 硅谷的科技公司 >


在《浪潮之巅》中,吴军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公司的基因决定定律

 

在市场竞争中,一家公司会进化出适应该市场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管理方法、产品市场定位、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从而形成它独特的基因。

 

公司基因,跟人类的基因一样,顽固,近乎不可逆转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腾讯才能做出微信,而不会是阿里巴巴,因为前者有社交的基因,而后者专注于电商。

 

可问题是,基因难变,市场却永远在变

 

一方面,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之后,就再也难以翻番,想要成长,就必须另寻市场增长点,这就是著名的诺威格定律。

 

另一方面,科技浪潮的脚步永远不会停,只会一浪高过一浪,等浪潮散尽,就算占据着再大的市场,也会萎缩、消失。

 

所以尽管基因难变,也无论过去或目前多么强大,谷歌、微软、诺基亚、IBM,都在想尽各种办法试着去改变。

 

毕竟,基因律,就是一家公司的生死律

 

因为一家公司,长期并擅长干某件事之后,实际也是把自己的生死兴衰,与这件事的生死兴衰绑在了一起,可天下的事,没有哪一件是永恒的。



前一个浪潮中,还站在浪尖的公司,在下一个浪潮里,可能就是弃儿。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

 

对此,在《浪潮之巅》这本书里,吴军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大历史视野看待:


就像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是从生到死不断发展一样,一家公司、一个产业也应该如此。人类的文明和技术不断进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阻碍我们进步的庞大恐龙,人类才有新的发展空间。


因此,也不必惊慌和讶异。

 

在未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IBM、微软、诺基亚、谷歌、苹果,总会有衰竭乃至消亡的一刻,事实上其中一些公司,早已有衰败之象,或正走在衰败的路上。

 

当然,那些求生欲旺盛、想要勇立潮头的公司,会努力地克服身上的基因,试图获得“永生”的机会。

 

只是大多数时候,它们的努力都会失败。

 

不过其中依然有“例外”,至少在某个历史时段内,有些公司就成功实现了转基因。

 

那么,大到一家公司,小到个人,该如何逃出基因的魔爪?



03

成功转基因


3M公司,在世界公司史上,称得上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它是道琼斯指数上待得最久的一家企业,其所涉足的行业之多让人瞠目,据说全球有将近一半的人,每天都要接触它的产品。

 

1902年,它诞生于明尼苏达,最初从事采矿业。

 

为了与同行竞争,公司鼓励员工搞发明创造,除了专门的研发部门外,3M公司允许所有员工利用15%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的事,以至于截止2016年,3M公司已经拥有超过10万个专利。

 

而且,公司相当大一部分发明,都是员工利用工作时间从事非工作性质的研究搞出来的。

 

后来这种做法还被谷歌学去,变成了“20%项目。”

 

3M公司比较著名的发明,包括我们今天常用的胶带,由1923年公司里一名叫理查德·德鲁的技术员发明。后来,胶带发展出不同的类型,至今都在给公司创造巨额利润。


< 理查德·德鲁发明的隔离胶带 >


他还发明了一种软盘防霉套子,每年产出几个亿美元的营业额,最后甚至促成公司成立了存储设备部门,除了软盘,还生产磁带、光盘和读写设备。

 

但公司现在成长最快的产品,是液晶显示器。这是依靠材料和化学部门的工程师联合,发明了一种液晶增光膜,大大提升了液晶屏幕的亮度和色彩鲜艳度。

 

3M最可贵的地方,是从来不在一种发明上坐吃山空,所以公司营业额中有1/3来自近5年的发明。

 

我们在前面说过,一般来说,在大公司里,哪个部门拥有更大的利润,就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阻挠新产品部门的发展。

 

所以一家公司永远保持发明创造不难,难的是让新的发明能顺利取代旧发明,并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3M公司成功的关键,就在它是一家每隔一段时间就能让自己获得一次重生的伟大公司,从来不受制于之前成功基因的束缚。


< 意大利3M公司总部 >


那么,3M公司到底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在《浪潮之巅》一书中,吴军将3M公司视为成功转基因的经典案例之一。

 

总结起来,3M成功的经验,除了鼓励员工不断搞发明创造外,大概还有以下几点:


一是舍得,为了成功转型,公司开发新产品时,舍得痛下决心将旧产品部门分离出去。


比如,当存储设备部门发展慢、利润低时,3M公司就果断将这块部门分离出去单独上市,这就是现在的Imation公司。

 

二是及时,在3M公司,虽然有些业务部门目前看似很赚钱,但只要发展前景并不美妙,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三是开放包容,公司始终要求主管,容忍下属提出自己并不赞同的项目。


许多时候,一家公司,在真正的衰亡来临之前,自己往往也能清晰感知到,但就是怎么努力,也无法挽救自己。

 

在这样的时候,你就不得不佩服基因的强大力量。



不过像3M这样的公司也说明,即使基因的力量再强大,具体到个别公司,依然拥有转圜的余地。

 

这种余地,并不是说要彻底克服基因,而是说,我们都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点,去充分认知并利用基因的规律,学会与它共处。

 

事实证明,在强大的基因力量面前,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持续生存的秘密,不是违背或对抗基因,是清楚地理解在基因下面死亡和重生的规律


说到底,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只是基因的奴隶,只有学会主动“赴死”,才能不断重生



主笔 | 曾炜  编辑 | 黑羊

图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站在浪潮之巅

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扫描下方二维码

《浪潮之巅(第四版)》限时6折


                长得好看的都点这里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