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愛哭、害羞、暴躁……孩子的社交問題,一個方法輕鬆搞定

很多網友評論電影《狗13》現實的反應了中國家庭教育的教育模式:“你要聽話”。無數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把“你要聽話”掛在嘴邊,卻從來不曾思考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孩子不需要被尊重,感受不需要被理解

電影中,女主李玩的狗“愛因斯坦”走丟,對成人來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一條狗而已。而對李玩來說,“愛因斯坦”究竟意味着什麼?她可以和愛因斯坦吃一碗飯、睡一張牀,愛因斯坦給了她父母給不了的陪伴,給了她成人無法給予的理解、傾聽、忠誠。愛因斯坦對李玩來說,不是一條狗,更像一個親人朋友。

成人採取勸說、冷暴力、哄騙等多種方式都沒能讓李玩妥協,反而是一頓體罰讓孩子妥協,也正是這頓體罰將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徹底的壓抑在心底。

表面看來,似乎是成人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仔細思考會發現,問題絕不是單方面的,是相互的。很多人責備成人不理解孩子,是因爲很多人沒有發現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一個家長能夠做到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不會發生後面的體罰;同樣,如果一個孩子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後面的哄騙、勸說也不會出現。

雙方在解決問題方面都是有問題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哪裏來,是從父母的身上模仿而來。成人用威脅、恐嚇、轉移、壓抑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和情緒,既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模仿對象,也沒有教會孩子真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解決問題,需要思考。我們內心早已固有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模式,對孩子來說可能是衝動、哭泣、打架;對成人來說可能是遠離、冷漠、憤怒……。這些固有的行爲模式都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搞清問題是什麼。成人需要思考,孩子也需要思考,而成人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不自覺的替孩子思考,直接給孩子解決方法,或是將自己的感覺強加到孩子身上

思考模式會影響行爲模式,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能夠有效的解決孩子遇到的各種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以下簡稱《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提到的“我能解決問題”(I Can Problem Solve)就是這樣一種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技巧,它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主動思考的思考方式,解決與人相處時遇到的各種日常問題。

莫娜●B.舒爾,博士,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我能解決問題”是她以及喬治●斯派維克一起所作出的開創性研究,榮獲了四項美國國家級大獎:一項美國心理健康協會大獎、三項美國心理學協會大獎。她還是心理健康和預防青少年行爲問題方面的媒體顧問。《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提到的“我能解決問題”方法在數千萬名兒童身上印證真實的提升了社交能力。它是積極養育的繼續,從只關注父母的行爲技巧擴展到了關注孩子的技巧。

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際問題包括成人,我從這本書中認識到解決問題需要明確不同的人對事情的看法,然後思考怎麼去做。解決問題表面是在引導孩子,實則也在指導成人的行爲。書中的很多內容對我這個兩個孩子的媽媽啓發很大,跟大家分享三點。

一、解決問題之前,先搞清看法。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沒有搞清問題到底是什麼,以及當事人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認識沒有達成共識前,談解決問題都是徒勞的

我家有倆寶。有一天二寶和大寶吃葡萄,還剩下最後一個,二寶拿在手裏。這時大寶飛快的從小寶手裏搶過了最後的一顆葡萄。二寶嚎啕大哭。按照日常的溝通方式,不僅大寶手裏的葡萄會被搶走,還會被嘮叨和教育:不要搶弟弟的,你是哥哥,要讓着弟弟。

這一次,我抱起了受傷的弟弟,並安慰他。然後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大寶溝通:搞清孩子的真實看法(孩子爲什麼搶走弟弟手裏的葡萄,是因爲自己想吃嗎?),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結果出乎意料:大寶說弟弟不會剝皮,而且還有葡萄籽,他要把葡萄剝皮去籽後給弟弟吃。

這麼一件小事,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看法。大人看到的是搶奪,而孩子的想法卻是幫助。

實際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成人和孩子的看法不同的時候。成人因爲思考快,很多時候往往直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做決定,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忽略孩子的想法感受,強迫性的將孩子拉到自己的陣營上。

這樣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造成憤怒或爭吵。成人按照自己的邏輯來教育孩子,孩子認爲自己的做法沒有錯,就好像不同方向的兩根繮繩,不朝一個方向努力,永遠到不了終點。

要想搞清問題,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觀察和提問,不要着急做判斷。《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以幫助孩子思考問題是什麼的談話方式來幫助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先搞清問題,然後安心的說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再去尋找解決辦法,評估結果。

二、怎麼思考遠比被告知怎麼做更重要。

社交能力比較強的孩子都是懂得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那些傾向於躲避或跑開的孩子,往往都是思考能力較差的孩子。孩子思考能力的強弱除了取決於自身的智力因素外,大部分是受成人影響的

成人的思考能力比孩子要快的多。但是他們期待一個沒有什麼知識和閱歷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能夠像成人一樣。當孩子做不到時,成人會幫助他們做決定,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成人的幫助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機會。

還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成人不會引導孩子思考。思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使孩子沒有社交衝突的社會環境,自然就無法學會思考。成人要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問題是什麼以及如何去做

“我能解決問題”以日常對話的形式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一些字詞遊戲,讓孩子練習使用字詞來思考並解決問題。
如基礎字詞“和/或者(還是)”能夠引導孩子認識到解決問題不止有一種辦法。
基礎字詞“一些/所有”能夠讓孩子認識到一個解決方法可能在一些時候管用,但並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管用。
感覺字詞“開心、生氣、沮喪、驕傲、傷心”能夠讓孩子在運用不同的解決辦法時,考慮自己的情緒以及他人的情緒,進而在使用解決辦法時判斷這種方法是不是一種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舉個例子:
有一天,兒子和一個小夥伴在一起撈魚,只有一個漁網。兒子沒有機會使用,大部分情況下都被他的小夥伴給佔用了。兒子失望又沮喪。我問道:
媽媽:“你想和XX一起撈魚,但是隻有一個漁網,你沒有機會使用很失望,對嗎”(搞清孩子的問題和感受)
孩子:“是的,媽媽,我的感覺糟透了。”
媽媽:“只一個漁網,怎樣分配是合適的?”(引導孩子提出分配方法)
孩子:“每個人玩一會!”
媽媽:“一個人佔了漁網所有的時間,一個人沒有使用的時間,合適嗎?公平嗎?”
於是,兒子對他的小夥伴表達了自己對漁網的需求以及不公平分配的看法,接着他們一起制定了漁網的使用規則,每人撈5下。

教會孩子思考遠比告訴孩子做什麼更有意義。因爲這意味着孩子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和行爲

三、“我能解決問題”是一種超級簡單的小技巧。

很多人認爲教孩子思考問題太難了,或者還沒有開始就被想象的困難嚇到了。其實“我能解決問題”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小技巧。

簡單到你不需要什麼複雜的道具,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人物,隨時誰地可以練習。講故事繪本、吃飯時、在商場、在車上、多個孩子、一個孩子等等都可以直接練習

練習的時候使用我能解決問題的6組基礎詞彙、5組感覺詞彙、以及實際解決問題之前的5組詞彙,加上基礎對話,就可以完成練習。當孩子與孩子之間出現了問題時,可以使用如下的基礎對話:
1.發生了什麼事?怎麼了?
2.(另一個孩子)有什麼感覺?
3.你有什麼感覺?
4.你能想個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使你們兩個都不會生氣(或者他不會打你,等等)嗎?
5.這是不是個好主意?
6.如果是個好主意,去試試
7.(如果不是好主意),哦,你得想個不同的辦法。

在開始使用“我能解決問題”方法時,成人要有“問題來臨”的覺知。想要在遇到問題時,應用我能解決問題的技巧,必須要有足夠的練習才能將這種技巧變成潛意識的行爲習慣。所以練習必不可少。

這本來是教孩子的一種思維技巧,但對那些無法正確處理親子關係的家長同樣有效。就像《狗13》中的父親和女兒一樣,如果雙方中任何一方具備了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技巧,也不會出現家庭中的“被聽話”。解決問題需要的是思考技巧,而思考技巧需要家長的細心引導,尤其是當孩子還小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