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爱哭、害羞、暴躁……孩子的社交问题,一个方法轻松搞定

很多网友评论电影《狗13》现实的反应了中国家庭教育的教育模式:“你要听话”。无数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你要听话”挂在嘴边,却从来不曾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孩子不需要被尊重,感受不需要被理解

电影中,女主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丢,对成人来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一条狗而已。而对李玩来说,“爱因斯坦”究竟意味着什么?她可以和爱因斯坦吃一碗饭、睡一张床,爱因斯坦给了她父母给不了的陪伴,给了她成人无法给予的理解、倾听、忠诚。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不是一条狗,更像一个亲人朋友。

成人采取劝说、冷暴力、哄骗等多种方式都没能让李玩妥协,反而是一顿体罚让孩子妥协,也正是这顿体罚将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彻底的压抑在心底。

表面看来,似乎是成人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仔细思考会发现,问题绝不是单方面的,是相互的。很多人责备成人不理解孩子,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发现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一个家长能够做到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体罚;同样,如果一个孩子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后面的哄骗、劝说也不会出现。

双方在解决问题方面都是有问题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哪里来,是从父母的身上模仿而来。成人用威胁、恐吓、转移、压抑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和情绪,既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模仿对象,也没有教会孩子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解决问题,需要思考。我们内心早已固有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模式,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冲动、哭泣、打架;对成人来说可能是远离、冷漠、愤怒……。这些固有的行为模式都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搞清问题是什么。成人需要思考,孩子也需要思考,而成人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不自觉的替孩子思考,直接给孩子解决方法,或是将自己的感觉强加到孩子身上

思考模式会影响行为模式,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以下简称《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中提到的“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就是这样一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技巧,它能够帮助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思考方式,解决与人相处时遇到的各种日常问题。

莫娜●B.舒尔,博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我能解决问题”是她以及乔治●斯派维克一起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荣获了四项美国国家级大奖:一项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大奖、三项美国心理学协会大奖。她还是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的媒体顾问。《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中提到的“我能解决问题”方法在数千万名儿童身上印证真实的提升了社交能力。它是积极养育的继续,从只关注父母的行为技巧扩展到了关注孩子的技巧。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问题包括成人,我从这本书中认识到解决问题需要明确不同的人对事情的看法,然后思考怎么去做。解决问题表面是在引导孩子,实则也在指导成人的行为。书中的很多内容对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启发很大,跟大家分享三点。

一、解决问题之前,先搞清看法。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在没有搞清问题到底是什么,以及当事人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认识没有达成共识前,谈解决问题都是徒劳的

我家有俩宝。有一天二宝和大宝吃葡萄,还剩下最后一个,二宝拿在手里。这时大宝飞快的从小宝手里抢过了最后的一颗葡萄。二宝嚎啕大哭。按照日常的沟通方式,不仅大宝手里的葡萄会被抢走,还会被唠叨和教育:不要抢弟弟的,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

这一次,我抱起了受伤的弟弟,并安慰他。然后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大宝沟通:搞清孩子的真实看法(孩子为什么抢走弟弟手里的葡萄,是因为自己想吃吗?),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出乎意料:大宝说弟弟不会剥皮,而且还有葡萄籽,他要把葡萄剥皮去籽后给弟弟吃。

这么一件小事,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大人看到的是抢夺,而孩子的想法却是帮助。

实际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成人和孩子的看法不同的时候。成人因为思考快,很多时候往往直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决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忽略孩子的想法感受,强迫性的将孩子拉到自己的阵营上。

这样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造成愤怒或争吵。成人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教育孩子,孩子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错,就好像不同方向的两根缰绳,不朝一个方向努力,永远到不了终点。

要想搞清问题,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观察和提问,不要着急做判断。《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以帮助孩子思考问题是什么的谈话方式来帮助孩子思考解决办法。先搞清问题,然后安心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再去寻找解决办法,评估结果。

二、怎么思考远比被告知怎么做更重要。

社交能力比较强的孩子都是懂得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那些倾向于躲避或跑开的孩子,往往都是思考能力较差的孩子。孩子思考能力的强弱除了取决于自身的智力因素外,大部分是受成人影响的

成人的思考能力比孩子要快的多。但是他们期待一个没有什么知识和阅历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能够像成人一样。当孩子做不到时,成人会帮助他们做决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成人的帮助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

还有相当一大部分的成人不会引导孩子思考。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没有社交冲突的社会环境,自然就无法学会思考。成人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我能解决问题”以日常对话的形式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些字词游戏,让孩子练习使用字词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如基础字词“和/或者(还是)”能够引导孩子认识到解决问题不止有一种办法。
基础字词“一些/所有”能够让孩子认识到一个解决方法可能在一些时候管用,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管用。
感觉字词“开心、生气、沮丧、骄傲、伤心”能够让孩子在运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时,考虑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的情绪,进而在使用解决办法时判断这种方法是不是一种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个例子:
有一天,儿子和一个小伙伴在一起捞鱼,只有一个渔网。儿子没有机会使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他的小伙伴给占用了。儿子失望又沮丧。我问道:
妈妈:“你想和XX一起捞鱼,但是只有一个渔网,你没有机会使用很失望,对吗”(搞清孩子的问题和感受)
孩子:“是的,妈妈,我的感觉糟透了。”
妈妈:“只一个渔网,怎样分配是合适的?”(引导孩子提出分配方法)
孩子:“每个人玩一会!”
妈妈:“一个人占了渔网所有的时间,一个人没有使用的时间,合适吗?公平吗?”
于是,儿子对他的小伙伴表达了自己对渔网的需求以及不公平分配的看法,接着他们一起制定了渔网的使用规则,每人捞5下。

教会孩子思考远比告诉孩子做什么更有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孩子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三、“我能解决问题”是一种超级简单的小技巧。

很多人认为教孩子思考问题太难了,或者还没有开始就被想象的困难吓到了。其实“我能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小技巧。

简单到你不需要什么复杂的道具,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人物,随时谁地可以练习。讲故事绘本、吃饭时、在商场、在车上、多个孩子、一个孩子等等都可以直接练习

练习的时候使用我能解决问题的6组基础词汇、5组感觉词汇、以及实际解决问题之前的5组词汇,加上基础对话,就可以完成练习。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出现了问题时,可以使用如下的基础对话:
1.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
2.(另一个孩子)有什么感觉?
3.你有什么感觉?
4.你能想个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你们两个都不会生气(或者他不会打你,等等)吗?
5.这是不是个好主意?
6.如果是个好主意,去试试
7.(如果不是好主意),哦,你得想个不同的办法。

在开始使用“我能解决问题”方法时,成人要有“问题来临”的觉知。想要在遇到问题时,应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技巧,必须要有足够的练习才能将这种技巧变成潜意识的行为习惯。所以练习必不可少。

这本来是教孩子的一种思维技巧,但对那些无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家长同样有效。就像《狗13》中的父亲和女儿一样,如果双方中任何一方具备了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也不会出现家庭中的“被听话”。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思考技巧,而思考技巧需要家长的细心引导,尤其是当孩子还小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