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北極生存訓練”---哈佛人的不同

“亞北極生存訓練”---哈佛人的不同


Jackzhai


據說“亞北極生存訓練”是哈佛商學院一門精心設計的培訓課程,目的是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我以前也見過這個培訓,認爲是一種極限生存培訓,培養大家的生存的能力與意志。但看到培訓課程的後半部分時,我覺得我肯定是錯了。


“亞北極生存訓練”是一個角色扮演遊戲。給學生們的信息是:你們剛剛隨一架浮筒式水上飛機緊急降落在勞拉湖東岸,這裏地處北極地區,是魁北克北部與紐芬蘭的交界處。學生們被要求分成若干小組,並且想象自己的小組如何打撈到飛機上的15件物品,包括指南針、打火機、睡袋、斧頭等。遊戲要求學員根據小組目前的生存條件,對這15件東西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具體遊戲流程是:學生們先各自爲這些東西排序,再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整合,給出小組一致的意見。最後由一名專家對他們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分。有意思的是:考評完後並沒有結束,而是要學員們觀看自己的團隊整個討論過程的錄像,學員們自己來分析自己哪裏做得對,哪裏做得不對。


訓練考覈的不是個人成績,而是看小組的成績。即使某個人的表現非常優秀,其所在小組的成績不理想,也一樣不能獲得好的成績。所以,個人要想獲得好的成績,就必需想辦法讓自己所在的小組取得好成績(排序最爲合理),這是唯一的出路。


其實,很少真的有人瞭解北極的生存經驗,即使是大家一起討論,得出的結論也未必就適合“北極生活”,那麼如何讓你認爲最爲合理的意見,成爲小組最後的結論呢?你只有說服大家,讓小組的成員都相信你的建議纔是正確的選擇。


訓練的結果很有意思:大部分小組的一致意見是依照小組發言者中最健談的人的意見而定的,並非是那些意見比較中肯、實用的人的意見。很多人在觀看自己的錄像時,才發現自己發言中表現“不佳”,而導致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採納。聲音洪亮、言辭清晰、表達風趣很容易吸引其他人的注意,而能吸引人往往是意見被大家採納的重要條件。


我們往往注意到西方人做培訓的內容,關注具體問題的答案,卻往往忽視了他們培訓的方法,部署的環境,以及整個過程的組織。若“亞北極生存訓練”只是考覈15件物品的重要排序是否合理,則成了名副其實的北極生存訓練;而考覈你是否能讓團隊的意見最爲合理,起碼是你認爲最爲合理的,你就必須歸納大家的意見,並說服大家達成共識,當你的意見是少數(而你確信你是正確的)時,你要展示足夠的魅力,去設法說服大家同意你的觀點。


或許這正是哈佛商學院培訓的精華:考題最後的答案並不重要,訓練的實施過程纔是主要的,讓學員在過程中,提高自己與人溝通、主導團隊意圖的能力。


現代社會中,與人溝通的能力往往遠重要於一個人的創新與實幹能力。無論你是否喜歡,是否願意,現狀就是這樣,競爭激勵的商界,風雲變化的政界,都會爲情商較高的人提供更高的職位、更令人羨慕的薪水,當然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就遠多於其他的人。甚至那些令人尊敬的大學教授、科研人員,若能夠侃侃而談、風趣幽默地給國家領導、銀行大亨們演講,也能夠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或許都可以啓動“拯救人類”的宏偉計劃。

中國人歷來主張“內斂”,時髦一點兒的詞就是“低調”,大多數的中國人認爲“傾聽是一種美德”。但是善於傾聽並不意味着不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的目的是充分地瞭解各種不同的意見,讓自己的觀點更加全面、更加成熟。

意見正確了,最後的目標是要成爲團隊的行動綱領。所以,最終還是要說服大家接受你的見解。這一點,“亞北極生存訓練”給了很好的建議:說服。而不是獨裁式地命令,即使你有獨裁的能力。


我本人並不認爲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提高一下情商能力並沒什麼不好,畢竟隨着人類社會越來越擁擠,與人溝通是件非常重要、不得不面對的事情。有了能做事的能力還不夠,還要多爭取做事的機會,成功的機率纔會更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