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萊塢發行機制看盛大風雲變

盛大1億元現金收購錦天科技,在媒體的高度關注下,跟着又推出三個計劃:"風雲"、"18"和"20"。

“風雲”計劃:如果你正在運營活躍用戶數超過150萬的網絡遊戲,即可獲得:1億以上的現金投資,最專業的客服、技術保障等支持平臺,中國最大的網絡支付體系,共享超過5億的龐大註冊用戶羣體。

“18”計劃:如果你是優秀的網遊開發團隊,擁有出色的網遊研發項目,那麼歡迎每月18日至盛大展示你的才華、項目和創意;即可獲得:千萬級遊戲研發投資,盛大本土運營平臺,全球分銷支持。

“20”計劃:如果你認爲是自己是網遊行業的TOP10%精英人才,即可獲得:參與研發和運營DOA等世界級遊戲機會,最高20%收入分成回報,百萬年薪待遇。

針對這三大計劃,很多人認爲是盛大財大氣粗,花錢壟斷行業人才庫,給競爭對手豎起一道無法逾越的坎,還有人認爲盛大是要做網遊的風險投資公司,而這些都是別人早就做過的事情,盛大隻是把噱頭玩得更大。

比如2001年時令硅谷譁然的"Venture Lab",當時有不少投資機構給一些小公司辦公室、資金和資源支持,但2001年後它們都倒閉了,原因是受干預後,團隊創造力減弱。而收購的公司團隊往往有不少核心人士流失的狀況,此前網易也曾爲其所害,此次盛大是否會重蹈覆轍?

對這些疑問,盛大總裁唐駿反駁硅谷那些投資機構給的只是錢,沒有經驗是失敗的重要原因,盛大要的更是產品,而非團隊,他強調對這些項目擁有優先代理權。
盛大的三大計劃和唐駿的解釋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好萊塢的發行機制,兩相對比,它們還真有不少雷同之處。

好萊塢有七大影業公司,索尼影業(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華納(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環球(Universal)、米高梅(MGM/UA),他們主要的職責其實是影片的發行。發行有多種渠道和方式,比如院線放映,錄像帶碟片出租和銷售,電視播映權轉讓,以及一些周邊產品(比如蜘蛛俠的玩具)的生產。這其中有多種利潤分成不做贅述,據統計,一部製作、宣傳成本5000萬美元的片子,只要保障北美院線有625萬美元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換句話,就北美市場來說,好萊塢電影發行商的風險率只有0.125,而如果是《哈里波特》這樣的超級商業大片,風險更是微乎其微,事實上華納在影片上映前便收回了成本。

所以,好萊塢的“七大”自從定型以來,便一直屹立至今,很長一段時間米高梅公司因爲財務上處於窘困狀況而被稱爲“好萊塢病夫”,但是它並未退出好萊塢舞臺,這跟影片發行放映體制離不開關係。所謂的“病夫”只是一時資金週轉不靈而已,只要生產出一部北美票房能上千萬的影片,米高梅的資金就能順利回籠,這個對007專業戶來說並不難。

如果換成好萊塢七大影業公司中的迪斯尼來執行盛大這三個計劃,那就是這麼一個版本:

“風雲”計劃:如果你的電影有人氣超過1500萬的明星×××,即可獲得:1億以上的現金投資,最專業的導演、CG技術等支持平臺,美國最大的院線放映體系,共享超過15億的全球電影觀衆羣體。

“18”計劃:如果你是優秀的電影製片團隊,擁有出色的腳本,那麼歡迎每月18日至迪斯尼展示你的才華、項目和創意;即可獲得:千萬級電影拍攝投資,迪斯尼全球運營平臺,全球分銷支持。

“20”計劃:如果你認爲是自己是電影行業的TOP10%精英人才,即可獲得:參與拍攝和運營《加勒比海盜》等世界級電影機會,最高20%收入分成回報,百萬年薪待遇。

陳天橋一直在喊,要做“網絡迪斯尼”,這不就是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