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OSI七層模型

網絡知識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聽說過“七層模型吧”,也就是OSI七層模型,在CCNA基礎課程裏面呈詳細的講解過,今天我就給大家簡單講講OSI基層模型的含義。
   最初,各個廠商的設備,系統,各有各的一套,彼此之間很難互相通信,要建立一個網絡,就只能選一家廠商的設備,比如說全IBM的,或全DECnet的,用一種系統,那時UNIX大行其道。後來用Windows的網絡也慢慢多了起來,基於將不同網絡互連的迫切要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上世紀70年代發佈了OSI七層網路模型,以規範化網絡設計。那爲什麼要分層呢?是因爲出於將數據處理分步的考慮。總結來說,OSI網七層絡模型的用處如下:
   1.使不同廠商在開發設備的時候有個公共的標準,讓不同廠商開發出來的設備能夠互相通信。
   2.使不同系統之間能夠互相通信,如UNIX、Winsows和Mac。
   3.分層使數據處理分步,互相之間不造成影響。
   OSI七層網絡模型由下至上爲1至7層,分別爲物理層(Physical layer),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網絡層(Network layer),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會話層(Session layer),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其中上三層稱之爲高層,定義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和人機界面。什麼意思呢,就是上三層負責把電腦能看懂的東西轉化爲你能看懂的東西,或把你能看懂的東西轉化爲電腦能看懂的東西。下四層稱之爲底層,定義的是數據如何端到端的傳輸(end-to-end),物理規範以及數據與光電信號間的轉換。先面一層一層的來說明。從上層說起。
   應用層,很簡單,就是應用程序。這一層負責確定通信對象,並確保由足夠的資源用於通信,這些當然都是想要通信的應用程序乾的事情。
   表示層,負責數據的編碼、轉化,確保應用層的正常工作。這一層,是將我們看到的界面與二進制間互相轉化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語言與機器語言間的轉化。數據的壓縮、解壓,加密、解密都發生在這一層。這一層根據不同的應用目的將數據處理爲不同的格式,表現出來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文件擴展名。
   會話層,負責建立、維護、控制會話,區分不同的會話,以及提供單工(Simplex)、半雙工(Half duplex)、全雙工(Full duplex)三種通信模式的服務。我們平時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這一層。
   傳輸層,負責分割、組合數據,實現端到端的邏輯連接。數據在上三層是整體的,到了這一層開始被分割,這一層分割後的數據被稱爲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連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連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務,流控(Flow control)等都發生在這一層。
   網絡層,負責管理網絡地址,定位設備,決定路由。我們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這一層。上層的數據段在這一層被分割,封裝後叫做包(Packet),包有兩種,一種叫做用戶數據包(Data packets),是上層傳下來的用戶數據;另一種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發出來的,用來和其他路由器進行路由信息的交換。
   數據鏈路層,負責準備物理傳輸,CRC校驗,錯誤通知,網絡拓撲,流控等。我們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換機都工作在這一層。上層傳下來的包在這一層被分割封裝後叫做幀(Frame)。
   物理層,就是實實在在的物理鏈路,負責將數據以比特流的方式發送、接收,就不多說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