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目前测试以及QA似乎已经做到了瓶颈点。想想原因,基本有以下几点:
第一,所制定下的规范极其制度没有真正实施,落实下来,这和公司的项目流程和时间约束有关系。第二,没有更高的参照点,我们现在做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到了我们所认知的极限,不知道在要提高应该怎么去做。第三,缺少整个项目组及高级领导的支持,测试与QA所做的工作很难体现具体的价值,特别是QA,我们是一直在做项目,项目与产品有很大区别,开发组与高级主管对开发可以说非常熟悉,但是如果对我们做的工作并不熟悉,这就存在问题。第四,缺少激情。

想要解决目前的状况,有以下几点可以作为以后的工作目标:
第一、 努力落实现有的规范及流程,不足的予以补充落实。
第二、 督促整个项目组成员走规范的项目流程,全面实施mycmm
第三、 多与高级主管沟通,争取最大支持
第四、 争取外部培训机会,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有偿培训。如有可能最好请专业人士来公司进行培训,邀请相关人员一起参加
第五、 多与别的软件公司人员沟通,了解其他公司的做法及动向
第六、 引进高级人才,通过他们来提高带动整个部门的实力
第七、 完善薪资级别体系,实现鼓励与惩罚制度,增加人员配备
第八、 突破局限性

下面就具体的每一条说一下:
1. 现在因为项目时间关系,很多定下的流程与规范没有落实到位,制定规则变成了白费。开发方有时候不愿意做这么多琐碎的事,事实是他们也非常繁忙,处理客户及领导要求更紧急还是处理流程规则更重要?很难去抉择。那么,我们需要在改善这方面情况上做出努力。
2. 1月开始,公司要求正式使用mycmm走项目流程,怎么走,是不是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和价值,现在还不清楚。Mycmm是一个符合本公司测试及质量保证流程的东西,他是否完全适应各种不同的开发模式?我们去帮助不熟悉mycmm的人去应用这个系统,我们本身对项目流程、软件工程和mycmm的使用都掌握全面了吗?我们需要学习。
3. 项目的走势,进度,人日可以说很过关键因素都由高级主管控制,那么争取对我们来说的“利益最大化”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4. 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多争取机会,自身目前在哪方面缺乏,就应该补充哪方面知识。为什么说要争取有偿培训,因为免费的东西都不会太好。就像本次HP-Mercury携手51Testing联合举办软件测试免费沙龙,他不过是一个技术交流平台,建立在你具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那么大家可以探讨一下。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听这个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公司培训就更不提了,如果别人可以针对你的公司目前状况来制订培训计划,给予培训的话,那将是获益良多的。
5. 做IT相关的东西,你永远不敢说你是某领域的顶尖高手。因为你有比较,了解整个IT行业的动向及最近的新技术,新想法。所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圈,互相学习很重要。
6. 一个高级人才对公司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是说他可以给公司带来效益,而是他带来了最新的思想和技术。这个人就像母体一样,等其他众人都继承他的东西,那么大家就都是“高人”了,这才是他的价值所在。不过公司是不是愿意付出代价起请这样一个人,特别是请一个测试和质量保证方面的人,需要与高级主管进行沟通。
7. 完好的薪资体系,级别制度,奖励及惩罚措施,将激励员工努力向上,为公司创造更佳的业绩,同时让给公司带来损失的人“长长记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自身的努力学习将为自己带来能力的强势和薪资的提高,那么工作的热情将始终存在。干的热火朝天的部门大多数都是业绩好的部门,是否可以推行,需要公司上层领导的肯定。我们要多争取。
8. 目前公司做出的东西都差不多,这对我们来说就套在了一个圈里,我们测试的模式和使用的方法也差不多。这样的情况是不太好的,我们需要突破这个圈子,了解更多的技术,多应用新的工具,了解更多的架构及平台。找出最适合本公司的测试规程,可以不用追求技术的难度,一切以实现测试目标为基准。

我们在技术上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1. 系统测试
更加深入了解测试用例设计思想,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可以先自我对自己所写的用例及找出的BUG找出一些评测数据,比如:平均每个用例发现的缺陷个数、平均每个用例设计时间、平均每个需求项覆盖用例数、平均每个用例执行时间、整个测试周期各级别缺陷走势图等等。然后设立改进目标:如目前平均每个用例发现的缺陷个数为0.3,提高到0.5、将严重级别最高的缺陷从前期发现20%提高到前期发现30%,以便进一步降低风险,为开发留出充足的修改时间,以及其他的目标。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怎么改进你的方法、技术以及流程来达到这些目标。这样的改进没有终点,因为总有更高的目标,而且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2. 自动化及性能测试
加强对工具使用的熟悉程度,必要的时候学习使用技巧,逐渐掌握工具使用难点,一切为了达到测试目标而努力。当有新版本实现时,及时了解掌握,条件合适可以升级现在使用的版本。
3. 质量保证
了解测试技术,开发技术,学习CMMI,完善明确质量保证体系,学习优秀企业相关经验,变为适应本公司的东西,进行实施。
4. 配置管理
我认为我们应该只有一个统一管理的配置库,并且交于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以掌握项目变更情况,有利于SQA的工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