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美好鄉村建設中,古村落保護與發展歷程

在美好鄉村的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和保護徽州傳統文化的原生態博物館。2009 年制定了關於正式實施徽州古民居保護及利用實踐的“百村千幢”工程。阮儀三說:江南水鄉古鎮的價值特色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價值、優秀的規劃與建築藝術價值和保存完好的城鎮風貌等方面。

一、徽州歷史文化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徽州是一個明確的地域概念。隋文帝開皇九年(589 年),改郡爲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併入海寧爲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爲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併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改歙州爲徽州,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其中包括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1988 年 7月黃山地級市正式成立,黃山市下轄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基本上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徽州。

徽州規劃

徽州古村落的建設和發展深受風水、道德及血緣等深層次文化的影響,譬如由風水大師規劃的黟縣牛形宏村和徽州區的八卦村呈坎。徽州古村落“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地域風情也使徽州榮獲“桃花源裏鄉村”的美譽。

古村落雖然年代久遠,房屋破舊很難適應當代人的生活。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古村落傳統的生活方式給現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城市的居民能夠真正體驗到古村落生活的豐富多彩。徽州的灰牆黛瓦、馬頭牆、斑駁牆面、青石板路和蒼老的石橋讓現代人們有了迴歸的根底。

徽州建築

古村落的老建築是反映村落歷史文化價值和傳統風貌的核心。徽州古村落集天、地、人三者於一體。身臨其境、形神兼備的經典建築藝術,天地合一、巧奪天工的村落形態格局,恬淡、安靜的生活情趣都體現出一種審美的建築藝術。

二、徽州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徽州古村落作爲美好鄉村建設的一個特殊類型,美好鄉村建設應該尊重古村落保護範圍的劃定。一方面要着於古村落的現狀,另一方面也要考慮不同等級、保護控制區域的未來發展及協調區的整體性,爲古村落的保護髮展提供彈性空間。同時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也是一個持續、不斷完善的過程。

人口外遷

大量本地人口外遷是目前中國傳統村落的普遍現象。隨着旅遊業的發展還會出現一種情況是,本地人將自己的老房子出租給外地人,自己新修房子居住到村子的外圍,又造成了本地人口的二次外遷。村民是村落的靈魂,居民人口與對返現創業人員的扶持,都成爲了古村落重新煥發生機的根本,也是促進古村落和諧穩定發展的關鍵。

人居環境

“美”是美好鄉村的建設重點,同時把村莊環境搞整潔。同時也包含綜合環境的治理,綜合環境包括古村落根植的背景環境,如村落中的農田、果園、山林植被、河流水系以及地形地貌等。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的延續,體現在古村落保護與發展中應尊重歷史,而且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更加註重綜合環境因素的影響。

建築環境

古村落建築保護應遵從“修舊如舊”的原則。即從建築的風格、體量、色彩、高度及材料等方面與老建築相協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採用原始的材料和構件,至少應該在重要的沿街立面上採用當地傳統材料。而不是古村落修建以後就成了千篇一律的仿古街,或者是一棟全新的建築。“修舊如舊”的目的是爲保持古村落某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風貌的顯著特徵,使該村落的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

農旅結合

農旅結合是鄉村建設的必然選擇。徽州古村落髮展過度依靠旅遊業,而對農旅結合做的不夠細緻。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可加快產業轉型、延長產業鏈、拓展體驗產業及發展產業示範區等。實現留住鄉愁,做美田頭,實現農旅體驗互動項目的結合,提高村民的幸福值與認同感。

徽州古村落風貌的特徵明確,徽州古村落風格、建築等元素的運用基本一致,村落與周邊山水景觀很好地融爲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其成爲了中國七大古村落羣最爲集中的區域之一,黑白灰的建築色調融入廣袤的青山綠水之中,在中國七大古村落羣中頗具特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