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豆瓣8.2評分《小歡喜》:親子關係出問題,共情溝通是關鍵


看這樣一組場景:


媽媽咆哮怒吼“你爲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
女兒無助回答:“我不是一定要上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對,這正是暑期熱播劇《小歡喜》近日劇情英子跳江前母女的對話。


回想劇中的宋倩對英子說過的話:


樂高?都高三了,不能玩。
天文義務講解員?都高三了,不能去。
英子,你可是媽媽的一切呀!



聽到這些話語,讓人對英子用跳江來逃離母親感到痛心的同時,也讓人漸漸明白:二人親子關係之所以在不斷惡化中走向極端,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於宋倩忽視了親子間的共情溝通。


01什麼是共情溝通?


在生活中,我們會見到這樣家長,他們能夠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可以很好的理解和包容,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給予建議,同時又能夠很好的注意界限,知道適可而止。


每次看到他們和子女間和諧的親子關係,以及舒服的交談方式,都會覺得如沐春風,事實上這種能力就可以稱爲共情(Empathy)。


到底什麼是“共情”呢?


心理學上的共情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即:體驗你的內心,如同我的內心。


它通常被描述爲三個因素的結合:

認知共情(思考他人的情緒)

情緒共情(分享他人的情緒)

動機共情(關心他人的情緒)


對於共情,不僅心理學上有研究,近年來,維也納大學的社會科學家Claus Lamm也曾採用多種影像學技術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了大腦共情的潛在機制。


該研究的典型方法是疼痛範例,研究人員將參與者放置在fMRI掃描儀中,記錄他們在受到痛苦的衝擊或觀察其他人痛苦的衝擊的神經活動。


一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給被試服用止痛安慰劑能減少與疼痛和共情疼痛相關聯腦區的活化。


由此可見,共情能力不僅是心理學上的一項能力,在神經科學上,共情同樣備受關注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會發現,兩個人關係很好的朋友,一個人打哈欠時另一個會跟着一起打。


這個說法是得到神經系統科學家的研究證實的,據說傳染性哈欠可能是一種“原始的共情機制”。


因此,說到底,共情是一種大腦機制。而運用到親子關係上,共情溝通,就是能夠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並以此爲基礎而產生的有效溝通。



02共情溝通的幾個誤區


在運用共情溝通之前,除了明白共情的基本概念外,還要了解什麼樣的溝通不應當屬於共情。


共情溝通不是表達同情


同情和共情,雖一字只差,但兩者並不相同。


在傳達愛方面,同情的本質是憐憫,如果父母對孩子施以同情,就會造成雙方地位上的不對等,從而無法產生真正的共鳴。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摔倒了,本可以自己爬起。

身邊的媽媽看到卻說:“哎呀,寶貝啊,你怎麼摔倒了啊,怎麼都流血了呢?可憐死了。”

結果話一說完,孩子開始哇哇大哭。


所以,共情不是表達同情,同情會使父母與孩子之間難以產生真正的連接和平等。


共情溝通不是說教批評


教育家盧梭曾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雖然很多家長已經認識到打罵對孩子不行,但是講道理似乎曾被認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發現孩子青春期有早戀跡象,媽媽開始進行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

長篇大論的一旦開始,一般會造成兩種極端:第一種是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爭吵就開始了;第二種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關閉聽覺通道,嚴重的話會隔離自己的感受。


所以,共情溝通不是講道理,不要在一開始就切斷了與孩子連接的橋樑。


共情溝通不是放任不管


有些家長會覺得,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緒,所以要給他全部的自由,想做什麼就讓他去做,不阻攔,其實接納情緒不代表允許所有的行爲。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打架,學校請家長,而孩子從小就在一個非常自由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想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

家長到校後卻覺得對方小題大做,做錯事了父母也覺得這沒什麼。

但是孩子長大以後卻發現身邊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所有人都是避而遠之,因爲他變成了一個非常自我且沒有禮貌的人。


所以,共情不等於放縱,家長要有適當的引導,如果孩子的行爲傷害到自己、別人或者環境,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03共情溝通,是最高級的一種善良


共情溝通不是表達同情,也不是說教批評,更不是放任不管,那麼真正的共情溝通是怎麼樣的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裏,有這麼一個有關溝通的故事,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有一位精神病人,認爲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就蹲在角落裏,每天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


如果讓我們來治療他,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可能會說:你不是蘑菇啊,趕緊起來吧。


我們可能說上百遍千遍,甚至還會過去拽他起來,這個病人必定還是會無動於衷,一動不動地做自己的蘑菇。


真正的心理醫生是這樣做的:


他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

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

醫生回回答:蘑菇不吃飯怎麼長大?

病人覺得對,也開始吃飯。

幾周之後,這個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一個啓示:


共情說難很難,但也挺容易,只不過是在別人遇到困頓時,蹲下身來,陪他做一隻蘑菇,而他,必然也有讓自己生活重新快樂起來的能力。


學會共情,才能觸摸到別人心底的柔軟,才能用自己的善良,真正對他人有所幫助。


04  如何進行共情溝通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能最大限度的理解別人並贏得別人的理解,因此能讓自己和別人愉快的相處。


那麼,在親子關係中,共情溝通也是家長與孩子情感連接的橋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麼,到底該如何做呢?如何經由別人的情緒去體驗其內心世界呢?我們把它概括爲如下幾點。


觀察:細心觀察,瞭解孩子。

留意發生的事情和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的聲調、語速、表情、動作、身姿等,還有孩子產生的情緒導火索以及潛臺詞。


接納:聽一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並嘗試接納孩子的情緒。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嘗試着幫孩子描述他內心的想法,然後去接納自己的孩子。


感受: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在同樣的情境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理解對方。


傳遞:把自己愛的力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獲得安全感,獲得愛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好像聽見溫暖的話......蜷在小牀上受到愛撫,像一隻小鳥縮在巢裏。在媽媽的眼睛裏,有全世界的溫柔。


舉個例子吧


對於我家孩子賀賀早上上幼兒園磨蹭這件事,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大吼大叫,然而問題依舊得不到解決。


他會給經常出一些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比如說,我還沒吃飽,我還想玩一會兒玩具,之類的。


以前我就會問他:“噢,那你還想吃什麼?你還要玩什麼玩具?”可經常是什麼情況呢?東西拿來他又不吃了,玩具也不要。


後來我嘗試去理解他,才突然意識到,他的情緒根本不是來自於他所說那些需求,而是“我不想離開你”。


所以就有了以下的溝通:


“嗯,你是不是有點不想離開家離開媽媽呢?”

“嗯,不想離開。”

“的確是,有的時候想媽媽一直陪伴是很正常的。”


他聽了這句話之後,就跑到我懷裏,身子軟下來了。

我又接着與他溝通。“要是媽媽送你一個禮物陪着你,會不會好些呢?”

他沒怎麼回答,我就把一個我親自給他製作的小的蜘蛛俠放在了他的手上。


他乖乖地和我一起出了家門。


從這個小小的例子可以看到其實,做到共情並不難,有時就會像點穴一樣,一旦說中了孩子的感受,他的情緒就會流動起來,這種流動會讓我們和孩子同頻,從而解決很多想象中的難題。


學會如何共情,對於家長的要求非常高,因爲我們很難保證自己在生氣的情況下還能做到。


因此,如果父母自己處在情緒當中,就不要急於和孩子共情,而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先暫停下來,允許自己和負面情緒對話,然後才能做到很好地與孩子共情。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學會共情溝通,也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夠和諧的與自己的父母相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