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200挑戰之106-115

No.106《園藝教會我生活的道理》

這個TED讓我想起了2018年紀錄片排行榜第一的《人生果實》,在退休後,有自己的花園菜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四季更替、花開花落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麗,亦能更坦然地接受生命逐漸走向凋零的過程。

No.107《你爲什麼不喜歡你自己的聲音》

感覺沒有很明確地講人們爲什麼不喜歡自己的聲音,而是側重科普通過聲音可以預測一些疾病及人的精神狀態,後半部分講了聲音的構成分爲三種:生理性的外部聲音、骨傳導的內部聲音,以及內心聲音。

聲音所反饋的信息有很多,除了預測疾病,可以通過語氣來判斷這個人在跟誰講話、情緒如何,進而預測他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關係發展。也可以通過他的用詞,來判斷他的精神狀態、處事態度、思維邏輯等,進而預測他在職業發展及人際關係方面的預測。

通過聲音反饋出來的信息,可以給予當事人及時的指導和引導,讓他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並尋求辦法改善。

No.108《如何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尋求靈光乍現》

對於舊事物的認識有足夠的積澱和持續關注,才能在別人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某些不一樣的點,或者引人深思的點,這個點就是靈光乍現。

每認識一個人,接觸一件事,就是打開一個新的圈子,新的領域。積極主動地去融入、瞭解,就很有可能在在某時某刻獲得新的朋友、新的認知。

No.109《您的健康取決於您的居住地》

人的健康狀況受遺傳因素、生活方式和環境影響,然而我們去看病時,空氣、水質等環境因素往往是被醫生忽略的。醫生會問是否有家族病史,個人生活習慣是否健康等,很少問居住地。

事實情況是,現代人的健康狀況受環境影響的情況越來越明顯,比如北方霧霾嚴重,肺癌的發病率比較高;廣東由於飲食習慣的原因,肝癌發病率居全國之首;日本水俁鎮人曾因爲大量捕殺海豚,吃海豚肉,導致重金屬富集在人體內,導致水俁病的爆發等。每個地方的空氣、水質、飲食都可能成爲引發某種疾病的潛在風險因素,在詢問病人時,增加居住地,有助於醫生診斷並及早發現某些疾病。

No.110《我們誤解“信任”》

信任不僅要分人羣,還要區分一個人的各個方面。比如人們對醫生、護士的信任度從未下降,對教師的信任卻比較含糊,對另外一些行業甚至是帶着一種懷疑的態度。因此,單純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下降的主張是有失偏頗的。

一個個體可以做很多事情,有很多面,在某些方面值得信賴,而在另外一些方面的表現卻讓人懷疑,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我們對別人的信任度是有選擇性的,對值得信任的人和事,還是要心存期待。

No.111《爲什麼要製造無用的東西》

忘了是哪個短視頻平臺上也有一個帥哥,專門發明一些無用的東西,視頻的播放量很高,成交率卻幾乎爲零,但他依然樂此不疲的進行着自己的發明。有時候做某些事情,可能並不是有意義的,但在做的過程中能緩解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就都是值得的。

No.112《爲什麼家庭暴力受害者不離開》

任何事情都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尤其是自己付出了很多感情的情況下,在遭遇對方的傷害時往往看不清事實真相,也會傾向於選擇相信自己深愛的人,爲他找各種理由開脫,以此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

同時,容易把對方看做童年精神創傷的受害者,把自己看做幫他走出心魔的聖人,終有一天,當傷害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想逃離的時候,卻發現已無法逃脫。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對方的報復、跟蹤、謀殺等威脅。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當遭遇家暴時,不要沉默,要慎重思考雙方的關係,儘早尋求解決辦法和外界幫助,讓自己遠離更進一步的傷害。

想起《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被家暴時,別人問她爲什麼不離開,她說了句“被打總比一個人好”。人是羣居動物,有歸屬需要,只要得到持續的關愛和包容,這種需要就會被滿足,這是我們高效工作和生活的基石。人要學會適應孤獨,充實自己的生活,才能在遭遇傷害時及時止損,享受屬於自己的寧缺毋濫的一段人生旅途。

No.113《如何馴服你走神的大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注意力被電子產品、豐富的外在環境以及內心的壓力分散,很難集中注意力去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情,長此以往就會陷入煩躁、焦慮。

外在壓力和走神,對應到個體身上,就是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以及對過往的反覆回憶和難以釋懷。神經生理學家用嚴謹的實驗來告訴我們,提高注意力就是享受當下。文學家用“不畏將來,不念過往”來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也就是說,搞清楚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我們纔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大腦,讓自己專注於每天的生活,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情。長期這樣訓練,就會不斷提高專注力,也會讓自己更有質量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No.114《用三種方法規劃長遠的未來》

之前有個華南師大畢業的小姐姐來我們公司面試,有一年多工作經驗,簡歷挺豐富,個人也比較有想法。當我問及未來三五年的個人職業規劃時,她告訴我,現在互聯網時代變化太快,做一單是一單,賺到當天的錢就行,沒考慮那麼長遠。

我挺驚訝,互聯網時代變化再快,總有些東西是不變的,你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對自己職業發展路徑的瞭解及規劃,崗位及薪資的要求,不同階段對應的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積累的資源,都值得花時間去思考。抓住這些不變的東西,讓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爲長遠的目標服務,在不斷調整優化中無限接近目標,人生的累積效應纔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放大。而不是瞎碰了多年,依舊在邊緣徘徊。那個姑娘後來加了我微信,說無論是否能來我們公司上班,都希望和我成爲朋友,我讓她認清了自己的問題,受益匪淺。

在這個TED中,演講者提到了三種方式來規劃長遠的未來:跨代際思考、對未來的思考、目的性思考。其中,跨代際思考距離普通人比較遠,屬於哲學家、思想家研究範疇;而對於未來的思考,適合普通人做10年、15年、20年的長遠規劃,可以是籠統一點的,描述狀態的詞,比如年薪百萬,在一線城市有150平的房子,有幸福的家庭,兩個可愛的孩子等;目的性思考適合做三五年或一兩年的較短期規劃,是從長遠目標分解而來,比如2年裏想做到對應行業的經理級別,年薪20萬,一年時間做出什麼成績,學會哪些技能和知識,積累哪些資源等。

做完這些規劃,自己的人生就明朗了。當下的每天、每月所做的事情,都是人生路上的墊腳石。在遇到困難時,也更容易跳出來去看待去解決問題。這個視頻可以配合《當下的你和未來的你的戰爭》看,讓自己有規劃、變得自律,就真正能放下焦慮、煩躁,踏踏實實沉澱自己了。

No.115《別急着失敗—要謹慎地失敗》

失敗並不可恥,但也不是多麼光榮的事情,相信身處失敗階段的個人或企業,大部分都沒有那麼灑脫。謹慎地失敗是要考慮到失敗帶來的影響和後果,並全面分析失敗的原因,儘量將縮小影響範圍,汲取的教訓有助於幫助我們做好進一步的創業鋪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