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朝與悟真和尚

轉:一和尚遠道而來說出一個消息,一時間萬人空巷

說起和尚,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西遊記》中那位從東土大唐而來到西天取經的唐玄奘,他在歷史上也真正存在過,爲唐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唐朝有另一個和尚,爲大唐傳來張議潮收復了四千裏的河山的消息。

張議潮,他出生於河西淪喪後的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敦煌。張氏本是那個地方的豪門,可吐蕃統治下人人都是低賤的奴隸。吐蕃人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而唐人便是可以任人踐踏的狗,。並且唐人不許再着唐裝,而是如吐蕃人的打扮一樣,從各方面割捨他們與唐的關係。

血脈相連,即使身在吐蕃,心也連着唐。每當新年,漢人穿起久違的漢家服飾,祭拜自己的先祖,都放聲痛哭,向着家的方向跪拜,希望早日迴歸故里,迴歸唐朝。張議潮目睹了這一切,便在心中暗下決心早晚有一天要驅逐吐蕃人,迴歸唐朝。他從小便熟讀兵書,學習武藝,將自己家的錢拿來招募起義軍,當作訓練支出。

他不斷的招募起義軍,聯絡當地的富豪,小心翼翼的積攢起義力量,等待時間給吐蕃人來個致命一擊,收復故里,迴歸唐朝。公元848年。吐蕃鬧饑荒,內部權力爭鬥不止,而當時大唐正處於會昌中興,國力日益恢復,也收復了一些之前淪陷的州郡。

張議潮覺得起義機會到了,於是率領招募的義軍起義,由於衆人長期受到吐蕃的壓抑,現有了宣泄的出口,團結一致,勇敢無畏,再加上張議潮調度得當,統領有方,與吐蕃大軍巧妙周旋。張議潮率領義軍數次擊敗敵人,經過多次惡戰,終於擊敗了吐蕃大軍,控制了沙州這塊根據地。然後,張義潮就派出了十路信使給唐王朝報信,希望能夠和朝廷合作共同驅趕吐蕃。

這次送信的歷程卻是一次極其悲壯和英勇的歷險,可以說是九死一生。沙洲距離長安路途近2000公里,大部分路程是沙漠,他們只有雙腿,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向他們嚮往的國土,傳遞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十隊人馬,最終只有悟真和尚這一支隊伍穿過茫茫大漠將這個消息帶給了大唐。兩年時間,風雨兼程。

那一日,長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悟真和尚說:“河西大捷,沙州大捷,……領袖張議潮希望與唐朝共復河隴故土。”每說一句便要停下幾秒,彷彿用盡了他一生的力氣。那一日,萬人空巷,所有人都走到朱雀大街歡迎這位遠道而來的和尚,爲他帶來的消息歡呼雀躍。多少年過去了,大唐終於要再現他昔日榮光,而這是悟真和尚和張議潮帶來的。宣宗皇帝以最隆重的儀式召見了他,封他爲“京城臨壇大德”,任命張議潮爲沙州防禦使,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而這兩年裏,張議潮也以沙洲爲基點,耕戰結合,自給自足。河西人民全力支持,女人在家捐糧製衣,男人在外耕種打仗,張議潮的軍隊很快就擴充起來,與吐蕃進行全面抗戰。

僅僅一年時間,張議潮便驅趕了盤踞此地多年的吐蕃人,以張議潮弟弟張議譚爲首的隊伍以河西起義軍領導人的身份向大唐呈遞河西版圖、貢品。河西終於迴歸大唐,百萬遺民迴歸故里,多年夙願得以實現。

宣宗封張議潮爲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成爲整個河西地區最高軍政長官。可也只有名頭,唐朝國力衰敗,內憂外患,給不了太多支持。張議潮迴歸沙洲,企圖重建河西,恢復其往日繁華。他進行大力該給,恢復經濟生產,政治制度沿用大唐,普及唐朝文化。對外恩威並施,對內民族平等。經過張議潮的幾年不懈的努力,河西地區迅速恢復了元氣。一改吐蕃統治時滿目瘡痍的慘淡局面,河西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勢力都得到顯著增強。有人說:“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隨着經濟的恢復,河西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於是,張議潮也開始用武力驅趕不老實不安分的吐蕃勢力。張議潮三次擊敗周邊少數民族軍隊,震懾了周邊勢力。至此,河西從此暢通無阻,張議潮也終於實現了他那“驅逐胡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畢生理想。

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張議潮“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創下了不可一世的功績。

然而這爲大唐收復4000裏河山的曠世功績,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嶽武穆的民族英雄,如今卻鮮爲人知,不免讓人唏噓。大唐的神話,不僅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不僅是流傳千古的詩詞,還有張議潮,悟真大師,還有那九路沒有留下名字的信使,還有那無數的歸義軍,所有的這才構成了風光無限的大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