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朝与悟真和尚

转:一和尚远道而来说出一个消息,一时间万人空巷

说起和尚,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西游记》中那位从东土大唐而来到西天取经的唐玄奘,他在历史上也真正存在过,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唐朝有另一个和尚,为大唐传来张议潮收复了四千里的河山的消息。

张议潮,他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敦煌。张氏本是那个地方的豪门,可吐蕃统治下人人都是低贱的奴隶。吐蕃人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而唐人便是可以任人践踏的狗,。并且唐人不许再着唐装,而是如吐蕃人的打扮一样,从各方面割舍他们与唐的关系。

血脉相连,即使身在吐蕃,心也连着唐。每当新年,汉人穿起久违的汉家服饰,祭拜自己的先祖,都放声痛哭,向着家的方向跪拜,希望早日回归故里,回归唐朝。张议潮目睹了这一切,便在心中暗下决心早晚有一天要驱逐吐蕃人,回归唐朝。他从小便熟读兵书,学习武艺,将自己家的钱拿来招募起义军,当作训练支出。

他不断的招募起义军,联络当地的富豪,小心翼翼的积攒起义力量,等待时间给吐蕃人来个致命一击,收复故里,回归唐朝。公元848年。吐蕃闹饥荒,内部权力争斗不止,而当时大唐正处于会昌中兴,国力日益恢复,也收复了一些之前沦陷的州郡。

张议潮觉得起义机会到了,于是率领招募的义军起义,由于众人长期受到吐蕃的压抑,现有了宣泄的出口,团结一致,勇敢无畏,再加上张议潮调度得当,统领有方,与吐蕃大军巧妙周旋。张议潮率领义军数次击败敌人,经过多次恶战,终于击败了吐蕃大军,控制了沙州这块根据地。然后,张义潮就派出了十路信使给唐王朝报信,希望能够和朝廷合作共同驱赶吐蕃。

这次送信的历程却是一次极其悲壮和英勇的历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沙洲距离长安路途近2000公里,大部分路程是沙漠,他们只有双腿,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他们向往的国土,传递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十队人马,最终只有悟真和尚这一支队伍穿过茫茫大漠将这个消息带给了大唐。两年时间,风雨兼程。

那一日,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悟真和尚说:“河西大捷,沙州大捷,……领袖张议潮希望与唐朝共复河陇故土。”每说一句便要停下几秒,仿佛用尽了他一生的力气。那一日,万人空巷,所有人都走到朱雀大街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和尚,为他带来的消息欢呼雀跃。多少年过去了,大唐终于要再现他昔日荣光,而这是悟真和尚和张议潮带来的。宣宗皇帝以最隆重的仪式召见了他,封他为“京城临坛大德”,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而这两年里,张议潮也以沙洲为基点,耕战结合,自给自足。河西人民全力支持,女人在家捐粮制衣,男人在外耕种打仗,张议潮的军队很快就扩充起来,与吐蕃进行全面抗战。

仅仅一年时间,张议潮便驱赶了盘踞此地多年的吐蕃人,以张议潮弟弟张议谭为首的队伍以河西起义军领导人的身份向大唐呈递河西版图、贡品。河西终于回归大唐,百万遗民回归故里,多年夙愿得以实现。

宣宗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成为整个河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可也只有名头,唐朝国力衰败,内忧外患,给不了太多支持。张议潮回归沙洲,企图重建河西,恢复其往日繁华。他进行大力该给,恢复经济生产,政治制度沿用大唐,普及唐朝文化。对外恩威并施,对内民族平等。经过张议潮的几年不懈的努力,河西地区迅速恢复了元气。一改吐蕃统治时满目疮痍的惨淡局面,河西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势力都得到显著增强。有人说:“观河西之地,旧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

随着经济的恢复,河西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于是,张议潮也开始用武力驱赶不老实不安分的吐蕃势力。张议潮三次击败周边少数民族军队,震慑了周边势力。至此,河西从此畅通无阻,张议潮也终于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毕生理想。

史书记载,唐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大唐”,创下了不可一世的功绩。

然而这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的旷世功绩,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岳武穆的民族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不免让人唏嘘。大唐的神话,不仅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不仅是流传千古的诗词,还有张议潮,悟真大师,还有那九路没有留下名字的信使,还有那无数的归义军,所有的这才构成了风光无限的大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