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慢生活踐行第639天



很多人和我聊起困惑,聽了葉老師的100講,十堂課,進階課,九段課,醍醐灌頂的感覺。但聽的嗨,成長的速度還是有些慢,問題出在哪裏?

我都會問:你每天會寫當日反思嗎?

有人會答:時間有限,感覺還是要多聽老師講更重要。

也有人會答:寫啊,寫了好多天了,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是感覺不到效果。

我一般會說:發一篇我看看,或講講你怎麼寫的?

結果一瞭解就知道哪裏出了問題,要麼是沒有月周目標作導航的流水賬,要麼是片面的總結而非反思。

沒有思考和覺知力的反思日記是沒有營養的,寫100天又有什麼意義?滋養不到你。

下面的分享,或許會有一些答案,與君共勉之。



向外學習只有30%的成效,從自己過去失敗(成功)的教訓(經驗)學習,成效是70%。

瑞·達利歐有一個進步公式:痛苦+反思=進步。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際創新領導中心(CCL)的Morgan McCall和同事們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調查了那些成功且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員之後,他們把成人學習的途徑大致分爲了三類:

從書本或外部學習、培訓獲得

向有經驗的人或公司習得

個人的工作實踐和事後反思

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三種途徑在提升人的能力方面所起作用分別是10%、20%和70%。

這就是著名的“7-2-1”學習原則。

也就是說,從個人實踐經歷的反思中獲得的學習效果,要比聽一個分享課程的效果好上6倍。


不難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羣人坐一起,從看什麼書、聽什麼課,一直聊到參加了什麼大咖見面會、聽牛人分享,所有人都聊得挺嗨。“上進青年”帶來的一種熱烈的優越感氛圍在身邊縈繞開來。但如果拋一個問題:聽了別人這麼多的經驗、總結、分享,你們平時都是如何沉澱自己的經驗的呢?相信安靜中不難聽到優越感幻滅的聲音。

我想起了自己過去忙着看書,忙着聽課,卻唯獨沒有時間空下來認真整理、反思自己的工作。看似挺努力的,但明顯成長與努力並不成正比。

每天花一些時間讓自己足夠有覺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否則知道了「反思」這個詞,依然很難做好。在有覺知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反思。

但是自我反思會痛苦,因爲要去剖析自己的過錯,所以很少有人願意主動去做這件事。而且在反思這件事上,很多人其實是有誤區的,比如把總結當做反思。

“總結”存在着明確的目的導向,最終需要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比如你的工作總結的目的只是爲了向上司要資源,或者是跟老闆展示成績謀求升職。

所以如果只針對學習層面的話,它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學習落地方法,而反思恰好彌補了總結的這個缺陷。

在工作中,擅於自我反思的話,至少有三點好處:

① 找出問題,確定下一步改進行動;

② 固化流程,提高以後的做事效率;

③ 沉澱經驗,不斷強化自己的優勢能力。

那如何反思呢?

反思本身並不是去特別關注到底任務的結果好還是不好,因爲它是以學習爲導向的。

也就是說,無論是好,還是不好,這個事實已經發生了。

那麼,我們做反思的目的,就要從這個過程中去學到經驗和教訓,找到未來可以改進的地方。

很多時候,成功更需要反思,因爲有時候成功是偶然的,如果不進行反思成功不一定能再現。

而反思的過程就是讓成功的因素不斷重現並放大,讓失敗的因素找出來並剔除。

反思的步驟大致可以分爲四步:

1、回顧目標,爲後續評估結果、分析差異樹立基準;

2、評估結果,用真實、全面的數據支撐;

3、找到差距,深入分析原因;

4、總結經驗,確定下一步的行動。

分享來自《一把鑰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