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慢生活践行第639天



很多人和我聊起困惑,听了叶老师的100讲,十堂课,进阶课,九段课,醍醐灌顶的感觉。但听的嗨,成长的速度还是有些慢,问题出在哪里?

我都会问:你每天会写当日反思吗?

有人会答:时间有限,感觉还是要多听老师讲更重要。

也有人会答:写啊,写了好多天了,都被自己感动了,但是感觉不到效果。

我一般会说:发一篇我看看,或讲讲你怎么写的?

结果一了解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要么是没有月周目标作导航的流水账,要么是片面的总结而非反思。

没有思考和觉知力的反思日记是没有营养的,写100天又有什么意义?滋养不到你。

下面的分享,或许会有一些答案,与君共勉之。



向外学习只有30%的成效,从自己过去失败(成功)的教训(经验)学习,成效是70%。

瑞·达利欧有一个进步公式:痛苦+反思=进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创新领导中心(CCL)的Morgan McCall和同事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在调查了那些成功且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员之后,他们把成人学习的途径大致分为了三类:

从书本或外部学习、培训获得

向有经验的人或公司习得

个人的工作实践和事后反思

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种途径在提升人的能力方面所起作用分别是10%、20%和70%。

这就是著名的“7-2-1”学习原则。

也就是说,从个人实践经历的反思中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比听一个分享课程的效果好上6倍。


不难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群人坐一起,从看什么书、听什么课,一直聊到参加了什么大咖见面会、听牛人分享,所有人都聊得挺嗨。“上进青年”带来的一种热烈的优越感氛围在身边萦绕开来。但如果抛一个问题:听了别人这么多的经验、总结、分享,你们平时都是如何沉淀自己的经验的呢?相信安静中不难听到优越感幻灭的声音。

我想起了自己过去忙着看书,忙着听课,却唯独没有时间空下来认真整理、反思自己的工作。看似挺努力的,但明显成长与努力并不成正比。

每天花一些时间让自己足够有觉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否则知道了「反思」这个词,依然很难做好。在有觉知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反思。

但是自我反思会痛苦,因为要去剖析自己的过错,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做这件事。而且在反思这件事上,很多人其实是有误区的,比如把总结当做反思。

“总结”存在着明确的目的导向,最终需要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比如你的工作总结的目的只是为了向上司要资源,或者是跟老板展示成绩谋求升职。

所以如果只针对学习层面的话,它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落地方法,而反思恰好弥补了总结的这个缺陷。

在工作中,擅于自我反思的话,至少有三点好处:

① 找出问题,确定下一步改进行动;

② 固化流程,提高以后的做事效率;

③ 沉淀经验,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能力。

那如何反思呢?

反思本身并不是去特别关注到底任务的结果好还是不好,因为它是以学习为导向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好,还是不好,这个事实已经发生了。

那么,我们做反思的目的,就要从这个过程中去学到经验和教训,找到未来可以改进的地方。

很多时候,成功更需要反思,因为有时候成功是偶然的,如果不进行反思成功不一定能再现。

而反思的过程就是让成功的因素不断重现并放大,让失败的因素找出来并剔除。

反思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四步:

1、回顾目标,为后续评估结果、分析差异树立基准;

2、评估结果,用真实、全面的数据支撑;

3、找到差距,深入分析原因;

4、总结经验,确定下一步的行动。

分享来自《一把钥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