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樂觀的孩子》

《教出樂觀的孩子》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的著作。這是一本給家長的書,當然也十分適合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明白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習得性無助。即,因爲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無望的行爲與心理狀態。具體表現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

習得性無助導致悲觀。悲觀的人以消極、放棄、退縮和抱怨的方式來應對問題。悲觀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狀態,“在一次一次挫折之後,悲觀會變得堅固,並且很快成爲生活的寫照”。

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陷入悲觀。

首先,作者提出了悲觀的四個來源:基因、父母的悲觀、從父母或老師那裏得來的悲觀性批評、掌控感和無助感的經歷。作爲教師要慎用悲觀性批評,提升學生的掌控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表現能力。

其次,讚美應該是真實、真誠的,要讓學生得到“表現滿意”。虛假的感覺滿意,也許會讓孩子陷入更大的沮喪和抑鬱。肯定教育必須建立在孩子有了好表現的基礎之上,而不是一概而論的肯定和鼓勵。鼓勵與讚美是好的,但是無條件的讚美,甚至不符合實際的讚美,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對於卡爾羅傑斯和斯金納的“無條件的正面讚賞”,塞利格曼進行了反駁:無論孩孩子做什麼,父母都給予獎品或者獎勵,以後孩子會被動,因爲無論他作爲怎麼樣都會有獎勵,當孩子真正成功時,孩子也體會不到成功感,他無法從成功或者失敗中進行學習。

三、樂觀養成的技巧,自我行爲解釋

解釋風格是樂觀養成的基礎。

對解釋風格的判斷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

第一是永久性。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悲觀的解釋認爲原因是永久的,而樂觀解釋則認爲是暫時的。反之好事發生時,悲觀解釋歸結爲暫時原因,樂觀解釋歸結爲永久性的原因;

第二是普遍性,就是原因歸結爲特殊情況或一般情況。

三是個人性,是指這次不好情況的原因是我個人因素還是外界條件造成的。

當然如果總是外歸因,便會讓孩子習慣於逃避責任。這當然需要教師更好地引導。

四、建立良好的氛圍

溫暖、熱情、清晰的表達,及時的迴應,無條件的愛與有條件的獎勵,都會增加孩子生活中的樂觀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