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二百年前的蘇州,一對布衣夫妻,熱氣騰騰的小日子

01

“從此,王子與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童話裏愛情故事的完美結局就是這樣的。古今中外,大都如此。

至於這“幸福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幾乎找不到太多的描述。

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寫盡了相遇之巧,相思之痛,團聚之難……唯獨沒有人向我們講述,婚姻之美。

有人說,婚姻裏除了柴米油鹽,就是一地雞毛。正因爲毫無美感,纔沒人去寫。這話未免太絕對了。

前有蘇軾的“小軒窗,正梳妝”,李清照的“讀書消得潑茶香”,後有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這些文字,都讓我們見識了,幸福婚姻裏,有情人相依相伴的動人場景。

無論是蘇軾、李清照,還是楊絳,他們都是大家,那麼傑出,那麼耀眼,和我的生活相隔太遠了。

我有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想,以他們的智慧,以他們所擁有的資源,理所當然就應該過得比平常人幸福啊。

清代文人沈復的《浮生六記》卻是個例外。《浮生六記》展示的是,二百多年前的蘇州城內,一對尋常夫妻的日常生活細節,瑣碎而溫暖。

沈復當年是個籍籍無名的文人,出生幕僚家庭,沒有參加科舉,曾以賣畫爲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充當幕僚,勉強餬口。

如今沈復留傳於世的作品,也僅有《浮生六記》的三萬餘字。《浮生六記》是作者的自傳體散文,文字裏這對尋常夫妻,就是沈復和妻子芸娘。

沈復大約不會料到,他會因爲《浮生六記》,因爲妻子芸娘,而揚名於世。

正是因爲沈復的無名,《浮生六記》纔會這樣的動人。它的動人,沒有名人光環,也不是來自作者的文采出衆,而是因爲生活的真實,因爲芸孃的熠熠光輝。

一部《浮生六記》,讓我看到,也讓我相信,“布衣飯菜,可樂終身”。

02

“芸娘,是一箇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上(因爲確有其人)最可愛的女人。”

林語堂先生曾在他英譯本《浮生六記》的序文裏,這樣讚譽芸娘。

芸娘把一個東方女性的“才情”和“癡情”,還有溫柔的“性情”,完美地集於一身。

芸娘聰明好學。“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然後,“一日,於書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認,始識字。刺繡之暇,漸通吟詠。”

古時候的婦女,能識文斷字的,就已經是鳳毛麟角了。當時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不提倡女性提高文化水平。

譬如,林黛玉初進賈府,老祖宗賈母問她,唸了什麼書,黛玉回答,只剛看了《四書》。黛玉又問賈府裏的姐妹們讀何書,賈母的回答是,讀什麼書,不過認幾個字罷了。

像賈府這樣的富貴公侯家庭,對於女孩子讀書,都是不屑一顧的,清貧百姓之家,就更不要想了。

芸孃的出生並不好,“四齡失怙”,“家徒壁立”。芸娘完全是自學成才,不僅認識字,而且閱讀廣泛,還對詩詞等文學作品,有相當的鑑賞能力。

“杜詩錘鍊精純,李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

“《楚辭》爲賦之祖,妾學淺費解。就漢、晉人中,調高語煉,似覺相如爲最。”

夫妻相伴,“課書論古,品月評花”,有時候兩個人說得忘情,“擁之入帳,不知東方既白。”

有得聊,聊得輕鬆,聊得開心,圍城裏的兩個人,才能共同體會到婚姻帶給自己的正向反饋。這大約也是沈復晚年常常追憶芸娘最重要的原因。

03

芸娘溫柔深請。年幼時,芸娘便與沈復青梅竹馬,並以“一碗粥“定下終身。嫁做新人婦後,更是夫唱婦隨。

“(芸)終日無怒容,與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事下以和,井井然未嘗稍失。”

“其癖好與餘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語,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

芸娘心路活潑。夫妻二人的日常對話中,芸娘常常有幽默之語。

妹妹幫着撿拾苔紋石佈置盆景,芸娘打趣她,“我聞山果收穫,必借猴力,果然。”

芸娘和丈夫因食用“芥滷腐乳”起爭執,丈夫笑話她,只有狗才會食臭而不知臭。芸娘不僅不惱怒,反而揶揄丈夫,“妾做狗久矣,屈君試嘗之。”

爲了和丈夫一同遊廟,芸娘男伴女裝,爲了一睹太湖風采,芸娘假借“回孃家”之名,脫身出門。這在當年,也都算是驚世駭俗之舉了。

芸娘一心向往走出去看世界,這樣的胸懷,就算是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也依然值得稱道。即便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她這麼做,芸娘依然豁達從容。

“俟妾鬢斑之後,雖不能遠遊五嶽,而近地之虎阜、靈巖,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儘可偕遊。“

丈夫感嘆“恐卿鬢斑之日,步履已艱。”芸娘不以爲然,“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漫長的歲月裏,即使生活艱難,芸娘始終保有生活的希望和熱情,既有爲人妻母的敦厚穩重,又不失少女的活潑俏皮。

如果我說芸娘是絕大多數中國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妻子”,大約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就算我身爲女人,對芸娘也很是動心。

04

沈復和芸孃的婚後生活,幾度顛沛流離,妻子芸娘從未抱怨,反而巧心經營,力爭讓一家人溫飽無虞。

芸娘擅長女紅,沈復閒賦在家,沒有收入的時候,“芸繡,嫗績,僕則成衣,以供薪水。”

“餘之小帽、領、襪,皆芸娘自做。衣之破者,移東補西,必整必潔,色取暗淡,以免垢跡,即可出客,又可家常。此又服飾節儉之一端也。”

“芸善不費之烹庖,瓜蔬魚蝦,一經芸手,便有意外味。”

更爲可貴的是,生活清貧,芸娘卻從不敷衍任何細節,這些艱難的日子,因爲芸孃的樂觀向上,反而生機盎然,閃閃發亮。

勞作之餘,芸娘給沈復出主意做“仿真畫”,用昆蟲標本配以植物枝葉造型,畫面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稱奇。

夏日燥熱,芸娘就地取材,用鄉野間的藤本香草,迂迴編織,製成“活花屏”,透風蔽日,綠茵滿窗。

春天踏青,芸娘特地僱了餛飩擔子,爲丈夫溫酒熱菜。夏天飲茶,芸娘把茶葉用紗布包起來,頭天晚上置於荷花心,第二天清早取出,烹煮雨水沏茶,清甜沁人心脾。

05

平心而論,沈復對於妻子芸娘很是鍾情疼愛。

閒暇時,沈復總是陪着妻子談天說地;對於妻子的一言一行,沈復心懷感激,讚賞有加。

妻子愛讀書,沈復就常常和妻子討論讀書心得;妻子喜愛大自然,渴望出遊,只要有機會,沈復就創造條件把芸娘帶出門……

在“男尊女卑”爲主流價值觀的封建時代,像沈復這樣的丈夫,已經是難得的一股清流。就算是21世紀的今天,又有多少爲人夫者可以做到這些呢?

古往今來,丈夫專門撰寫文字,描述婚姻生活細節,紀念妻子,實屬罕見。更何況,沈復平實細膩的文字裏,飽含深請。二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令人讀來動容。

唯一讓沈復飽受詬病的一點,大約就是他沒有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連一個男人“養家餬口”的基本責任都沒有盡到。

的確,沈復一生沒有考取功名,自然不能出將入相,甚至連一個體面的公職都沒有。

這大概是中國兩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下,千千萬萬讀書人的一個縮影。

而且,在漫長的農耕時代,能夠讀書,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恐怕也是件極度奢侈的事情。

我有時候腦洞大開,如果沈復和芸娘生活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憑藉着他的文字功底,就算只是每日在網上“秀秀恩愛”,大約也會有大把粉絲,能夠獲得足夠的收入,支撐家庭開支。

所謂“時也,命也”,如果把個人命運放到更宏大的時代洪流裏,渺小如浪花的每一個人,能夠順流而下,都需要運氣。

所以,我理解沈復的平庸,也更佩服芸孃的平和豁達。

06

沈復也是性情中人,和朋友歡聚,定下四忌,“忌談官宦升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

這讓我想到《紅樓夢》裏賈寶玉,還有作者曹雪芹。賈寶玉不願意研究八股文,也不想做官,只想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寶玉”這個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曹公的自我映射。

曹公也很清楚,以世俗的標準來看,寶玉的一生,“荒唐”而“辛酸”。

曹公的不朽就在於,他藉着賈寶玉之口,告訴了世人,人生還有另一種可能。

如果賈府沒有衰敗,寶玉或許可以一直擁有體面的生活。曹公後來的遭遇,大約就是現實版的“中年賈寶玉”。

《紅樓夢》到賈府抄家就戛然而止。到底是要世俗的成功,還是要心靈的自由?曹公沒有明說。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與他人無關。每一種可能,都不容易。

從這個意義上講,沈復何其幸運,如果沒有妻子芸娘,他率性而爲的人生,恐怕要艱難許多。

蔣勳先生曾說,“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給這樣特立獨行的人一個空間,這個社會的文化大概就會越來越走到墮落的路上去。”

不走世俗成功之路的曹雪芹、沈復,他們的《紅樓夢》、《浮生六記》,或許就是他們的人生價值。

我們沒法置喙他人的選擇,無論如何,忠於內心,勇敢前行,就已經不負此生。

07

《浮生六記》的美,不在於辭藻的優雅華麗,而是它呈現出來的,生活的真實:簡單而溫暖,清貧卻有趣。

俞平伯先生說,《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的痕跡。”

我更覺得,《浮生六記》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話。它讓我相信愛情,相信婚姻,並且在我筋疲力盡的時候,給我勇氣,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給我方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