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蘇明玉:我終於變成了我最恨的那個人

01

《都挺好》第42集。“作爸”蘇大強和小保姆結婚受阻後,在大街上尋死覓活,最後鬧到了派出所。

蘇明玉趕來,好言相勸,蘇大強仍然不依不饒。明玉氣不過,指控蘇大強不是個好父親,更罵他是個“窩囊廢”。

一瞬間,蘇大強感覺,“悍妻”趙美蘭又活過來了,因爲女兒明玉罵他的口氣措辭,和她母親趙美蘭如出一轍。

蘇明玉也被自己的舉動嚇壞了,情緒幾近崩潰。——

“我拼命地遠離蘇家的人,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賺錢,拼命地想成功,就是爲了告訴她,她是錯的,但我萬萬沒想想到,我努力了這麼多年,我居然變成了我最恨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歡樂頌》裏,樊勝美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蘇明玉和樊勝美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重男輕女,極度強勢的母親,自私懦弱的父親,“媽寶男”的哥哥……

無論是蘇媽媽,還是樊媽媽,她們的偏心,都是這樣的毫不避諱,理直氣壯。

更要命的是,在這樣的家裏,母親甚至縱容兒子們,對女兒冷落、漠視、欺侮、打罵……

家,原本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歸處,最堅定的守護,如今,卻成了紮在她們心尖的一根刺,扎進去痛,拔出來更痛。

樊勝美一次次哭泣,又一次次地忍受,來自親人的盤剝。蘇明玉與家庭決裂,卻猛然發覺,自己和母親越來越像……

從樊勝美到蘇明玉,原生家庭是否真的是一個人逃不開的宿命?原生家庭到底會給一個人打上怎樣的烙印?

好的原生家庭,會讓人深刻體會到愛、尊重和獨立,而“蘇明玉們”的原生家庭,給予她們的是,不被關愛的痛楚,無法擺脫的習慣。

02

渴望父母的疼惜和肯定,是一個人最本能的情感需求。

如果沒有得到滿足,這種挫敗感和疼痛感,會跟隨孩子一生。

更重要的是,孩子會認爲,自己的存在是沒有價值的,不配得到父母的愛。

這種深深的自卑,會紮根在孩子的潛意識裏,有時候,連他自己都毫無察覺。

這種自卑,表現在蘇明玉身上,就是她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掙錢,一心想要證明,自己不比任何人差。

這種不自信,體現在樊勝美身上,就是她對父母,對哥嫂,沒有原則的付出和犧牲,哪怕自己負債累累,也在所不惜。

蘇明玉和樊勝美的內心深處,最渴求的,其實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尤其是母親的認可。

從小不被關愛的孩子,還有一個嚴重的性格短板,就是安全感的缺失。

最基本的安全感,會讓一個人內心安定滿足,有勇氣去探索和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

而安全感不足的人,就會生活在焦慮中,顧此失彼。

蘇明玉常常失眠,只有在石天東飯店的沙發裏,才能放鬆下來,打個盹。

失眠也許和她的工作壓力大有一定的關係,但更多的是明玉內心安全感不足的表現。

更明顯的跡象是,明玉有好幾次酒醉後,都是在浴缸裏入睡的。

浴缸的形狀,好似媽媽的子宮,脆弱的明玉,蜷曲在裏面,就彷彿又回到了媽媽的身體裏。

無論蘇明玉在人前多堅強、多能耐,她內心深處最想要的,仍然是和媽媽那份最深的連結。

另一方面,蘇明玉拼命工作、拼命掙錢,也是她內心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這就像亦舒小說裏的“喜寶”——“如果沒有很多很多的愛,請給我很多很多的錢”。

當一個人在情感方面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時,便會從物質佔有上去找補。

樊勝美內心的安全感缺失,體現在,她在個人發展道路上的畏首畏尾。

樊勝美的學歷、能力都有,但是,月薪1萬,外資企業的資深HR,就已經觸及了她職業生涯的天花板。

因爲樊勝美一份工資要供養5個人,沒有工作的父母、好吃懶作的哥嫂,還有年幼的侄兒,所以,她如履薄冰,生怕行將踏錯,自己的整個資金鍊就斷掉了。

樊勝美選擇了最穩妥的行政崗,不敢換崗,更不敢創業,她沒有冒險的勇氣,也沒有試錯的成本。

03

伴隨着“作爸”蘇大強的不斷折騰挑事,蘇明玉和石天東的情感生活也是起起落落。

當石天東瞞着明玉,給離家出走的蘇大強安排住宿,由此引發蘇家兄妹矛盾激化後,明玉當即提出分手。

表面上看,是石天東擅自做主,對明玉隱瞞實情導致的分手,只是,一段關係的走向,是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蘇明玉並不無辜。

蘇明玉事先的確是在電話裏跟石天東交代,叫他不要管蘇家的事,並且無論如何,都要把蘇大強送回二哥蘇明成家。

雖然是因爲工作原因,明玉未等石天東反應,更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就不容分說地把電話掛斷了,但是,事後她也沒有再找石天東詳細溝通此事。

說一不二,雷厲風行,是蘇明玉的行事風格。這在職場上是有魄力,在家庭裏,在親密關係裏,就是強勢,不近人情。

從這一點上講,蘇明玉完美復刻了趙美蘭的性格特徵。從心理學上看,這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然結果。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行爲習慣的養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日復一日,不斷地熟悉和重複,最後固化成習慣。

在對母親全身心依賴信任的嬰兒期,在還沒有分辨出母親的好惡之前,蘇明玉就在以趙美蘭爲人生榜樣,學着像母親那樣生活。

同樣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相處方式,是孩子理解親密關係,學習男女兩性相處之道,最直接的榜樣,將對孩子日後的戀愛婚姻生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很顯然,蘇明玉與石天東的感情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母親趙美蘭和父親蘇大強的翻版。

趙美蘭強勢,蘇大強懦弱,趙美蘭一言九鼎,事事出頭,蘇大強沉默寡言,遇事躲閃。

蘇明玉和石天東的懸殊,表面上是職業,收入,社會地位,其根源,仍然是明玉的強勢,和石天東的不那麼“爺們”。

如果石天東不是個“暖男”廚師,如果沒有“食葷者”,蘇明玉大約沒有機緣遇到石天東。即使遇見,一個在商場意氣風發,調兵遣將的男人,也不會讓她有半分心動。

“原生家庭之所以影響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它限制了我們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始終需要依賴那些不良的模式和習慣。”

04

儘管蘇明玉早早離家,十幾年不與父母來往,拼命讀書,拼命工作,儘管後來母親去世,一切仍然如同宿命一般——

女兒蘇明玉活成了母親趙美蘭的樣子,脾氣秉性、人際溝通模式,幾乎毫無差別。

爲什麼蘇明玉拼盡全力的對抗是無效的?因爲有時候,叛逆和屈服的本質是一樣的,我們的內心,仍然被對方的價值觀牢牢地控制着。

從心理機制上講,蘇明玉有可能過度執着於反抗母親,反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這種對抗,成了蘇明玉的人生目標和動力。這樣的對抗,也成就了蘇明玉強硬而冷漠的生命姿態——和母親趙美蘭一模一樣。

對於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屈服不行,抗爭也無用,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首先,請把父母拉下“神壇”。

每個小孩子的眼裏,自己的父母都是無所不能的“神”。然後,子女成人長大,父母逐漸衰老。

我們總是強調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平庸,反過來,成年的孩子,接納自己的父母只是平凡人,同樣重要。

心理學家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裏指出,一個成年人看待父母得視角應該是更加理性的。

“不要再以童年的視角將他們理想化、完美化,讓他們在你眼中變成平常人,把他們帶給你的影響創傷看作是他們因爲自己的侷限而犯下的錯誤。”

當我們用一個成熟人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作爲平凡人的父母,你就能理解,他會累,會疼,會哭,會發脾氣,會軟弱,會偏心,會糊塗,會無能爲力……

其次,請嘗試理解“代際創傷”。

代際創傷的含義是,沒有一個人,會成長於完美家庭,擁有完美的人格。每個人都會揹負着原生家庭的傷痛,然後通過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把自己的性格瑕疵或者缺陷,傳遞給下一代。

蘇明玉的母親趙美蘭,其實也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女兒。

趙美蘭出生在農村一戶“重男輕女”的家庭,縱然當年貌美如花,卻仍然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嫁給其貌不揚,性格窩囊的蘇大強。

後來趙美蘭下定決心要離婚,跟隨心上人去上海,但是,母親爲了弟弟也能擁有城市戶口,強硬地阻止了趙美蘭。

而且,在母親的刻意安排下,趙美蘭意外懷孕,這個孩子就是蘇明玉。

可想而知,在趙美蘭的心底,蘇明玉的出生,是帶着“原罪”的——這個女兒的出生,阻止了她追尋幸福。

趙美蘭沒有能力掙脫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和打擊,她將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全部發泄到了女兒明玉身上。

回溯母親趙美蘭的生活歷程,大約可以幫助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在更宏大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她個人的渺小和無能爲力。

我們的父母,“或許不是最好的人,但他們是最好的父母,因爲他們已經給了我們,他們所能給的全部”。

最後,我們在談論原生家庭的時候,要面向未來,而不是糾纏過去。

蘇明玉和母親的對抗,和原生家庭的疏遠,都源自她內心最深處的渴望——來自母親的認錯和道歉,還有家庭的溫暖。

正是這種渴望,極大地阻礙了,我們與父母和解,與自己的和解。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得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情感缺陷》一書裏,提醒受傷的孩子,“如果你至今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感情滋潤,你可能永遠都得不到了。”

你要接受自己不被疼愛的過往,不要糾纏於“父母過去應該這樣對待我”,更不要寄希望父母會改變。

重要的問題是,手上的牌,就是這樣了,接下來,要怎麼出牌?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不斷成長,不斷進化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也一樣。

我們沒有必要一直保持小時候的那種親子關係:孩子完全信任依賴,父母全心付出。

當然,更沒有必要,在“孝道”的禁錮下,親子關係完全反轉成,父母依賴,子女付出。

成年人對成年人的關係是,設定一個健康的界限,以雙方的獨立自主爲前提,讓雙方都感到舒服。

所以,我們和父母要以怎樣的方式相處,是更親密一些,還是要疏遠一點,一切由我們自己說了算。

我們要學會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05

電視劇《都挺好》的大結局是,該洗白的洗白,該原諒的原諒,該和解的和解,一片祥和歡樂。

現實生活,從來沒有這般簡單容易。我倒是認爲小說版的結尾,更加真實,也更有現實意義。

“與蘇家其他人的關係,也別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姓蘇,怎麼能避得開去。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她和石天東幸福就行了。”

對於有一些傷害,理解而不必強求原諒,不執着於過去,才能放手前行。

原生家庭的確是一個人的宿命,更是一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過去無法改寫。如果我們讓過去的影響,持續限制個人的發展,這就是認命。如果我們能夠以此爲動力,推動自我成長和完善,就能走出傷痛,收穫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