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電子技術Analo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6】—— 共射放大電路的原理與改進

在本文開始之前,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共射: 即輸入輸出迴路共同經過了發射區,這樣的電路就叫做共射電路

1.放大電路的組成原則

  1. 靜態工作點合適:合適的直流電源,合適的電路參數
  2. 動態信號能夠作用與晶體管的輸入迴路
  3. 對實用放大電路的要求:共地,直流電源的種類儘可能少,負載上無直流分量

下面,我們會通過電路圖一一對這些原則進行剖析

2.像電子工程師一樣思考——對不同放大電路的改進

我們先看第一個電路:直接耦合放大電路

看起來和我們上一篇博文中的第一個電路差不多,但是,它有什麼問題嗎??

  1. 直流電源有點多了,這裏有兩個,在實際運用中,直流電源能用一個的時候就不會用兩個,這無形中會造成成本上的增加
  2. 直流電源和交流電源不共地,也就是它們接地端不是同一處。
  3. RbR_{b}會消耗本來就微弱的交流信號,一般我們輸入的交流信號都是由傳感器獲取的外界微弱的信號,如果再經過RbR_{b}這麼一折騰,那傳入晶體管的交流信號就微乎其微了

我們來改進一下:

我們現在只是用了一個直流電源VCCV_{CC},至於交流信號所需要疊加的直流信號由Rb2R_{b2}轉化,那麼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交流信號源和直流電壓源共地,這樣一次解決了上面的前兩個問題,
但是:該電路還是有兩個問題:

  1. Rb1R_{b1}仍然會消耗交流信號
  2. RLR_{L}會消耗直流分量,這個怎麼理解呢?因爲u0u_{0}是輸出端,我們希望輸出的只有經過放大之後的交流信號,但是顯然,VCCV_{CC}產生的電路也會經過RLR_{L},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我們再改進一下:首先,既然我們不想讓RLR_{L}消耗直流分量,那利用電容的“通交阻直”的特點不就好了嗎?也就是我們在RLR_{L}前加一個電容,這樣直流分量就過不來了

另外,既然不想讓Rb1R_{b1}消耗交流分量,那我們乾脆直接將Rb1R_{b1}換成一個電容吧

改進後的電路如下:(阻容耦合共射放大電路)

另外,補充一點:這個阻容耦合電路在我們分離元件電路中是OK了,但是,大電容在集成電路中做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集成電路中,我們還是選擇使用直接耦合放大電路

3. 設置靜態工作點的意義何在

爲什麼放大的對象是動態信號,卻要在晶體管信號爲0時有合適的直流電流和極間電壓?這個“在晶體管信號爲0時有合適的直流電流和極間電壓”就是設置靜態工作點的內容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在之前的博文中提到過了,只不過當時並沒有引入靜態工作點的概念
歸根結底也就是失真的問題!!
我們來看一些波形圖:
首先輸入信號是一個正弦信號:

這個信號肯定是不能被放大的,因爲那些處於uiu_{i}軸下方的部分,uiu_{i}正半軸,但是電壓小於0.7V的這些信號都無法使得三極管下面的PN結導通,因此繼續這樣放大會導致失真

所以,我們先得疊加一個直流分量,讓疊加後波形最小得地方都大於0.7V,或者說,在原交流電流得基礎上疊加一個直流電流,這個直流電流稱之爲IBQI_{BQ},那麼,疊加之後的電流信號如下圖所示: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輸出電壓的波形:

欸?大家有沒有發現:爲什麼輸出電壓uCEu_{CE}的波形和iBi_{B}之間有180°的相位差呢?我們結合上面阻容耦合放大電路來分析一下:當iBi_B最大時,由iC=βiBi_C = β i_B可知,iCi_C最大,因此,uRcu_{R_c}最大,又由於VCCV_{CC}不變,因此,此時的uCEu_{CE}最小

而由於我們在輸出端不想要直流分量,只需要經過放大的交流信號,因此,我們只需要加上一個電容器即可,最終的輸出波形如下圖所示:

那麼這就是本次博文的全部內容啦,我們主要探討了放大電路的原理,分析了不同電路的缺點並加以改進,最後探討了設置靜態工作點的意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