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興奮劑還是抗生素?

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全球IT、日本和德國公司80-90年代,面臨的問題都一樣。

興奮劑模式

興奮劑模式:“知道什麼是不對的,但不知道什麼是對的”。

不能靠機會驅動了,一個個撲朔迷離的機會,帶給公司的利潤,還不如內部運營成本呢,更抵不住後期環境調整的代價。比如前幾年,包括海爾在內的產業領袖進入房地產和金融領域,整個10年的地產“機會之窗”,與專業地產公司相比,交學費花了5年,調整優化花費5年,等到搞明白了,也就是財務部門會記帳、人力資源部知道找啥人的時候,國家地產調控了。帶給公司的損失不說,光浪費的時間成本,簡直讓人後怕。包括TCL國際化敗北、聯想併購IBMPC業務的世紀實驗。

不能靠產品驅動了,隨着公司財力增加和技術實力的增加,公司內部投資很多研究開發團隊,“產品貨架”“汗牛充棟”,但是市場上能賣得響還是那些產品,財務報表上有利潤的還是那些基礎產品,而新開發產品成爲“現金流、利潤池、人才庫”的“陷阱”。

隨着企業還有創業和成長的衝動,很多人、很多項目、很多事都被想當然地創造出來了,也有很多熱衷於創業衝動都成爲實驗品,而那些恪守本業的人最終成爲贏家,最後企業失去創業激情和成長夢想,“第N次創業”,“讓聽見炮聲的人去指揮戰鬥”等興奮劑,是無法讓企業健康肌體的“良藥”。

最終企業失去了成長激情,在平臺期按市場自然增長,“在海平面上躺在皮筏上”一樣,乃至企業就沒有想象過“成長”,人們就舒服下去了,財務體系在維繫着現金流、人力資源體系按前任標準招聘、CEO不知道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開着“例行會議”,員工們高素質進入、低激情離開、平穩的過着正常職業生活。內部討論理想和人生,對自己和公司都不滿意,都認爲企業虧待自己限制個人成長,比如“同學云云”、“老部下云云”,但是沒有一個敢出去找公司的,都認爲是“小公司”,偶爾地到外邊合夥創業的,“看不起小老闆嫌棄其摳門、看不起骨幹員工嫌棄他們沒素質、看不起小企業的客戶嫌棄他們太小”...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大公司背景的人都成爲小公司的問題員工”。

抗生素模式

抗生素模式:頻繁試錯,陷入“管理麻痹症”,任何世界級管理模型都試過,但都沒有效果;什麼人都請過,但都是“神馬浮雲”。

第一招,實施事業部制度,推動經營分權改革。幾多風雨,幾多愁,但是小產品還是小產品,競爭對手都過50億元了,要麼說人家的產品不好,要麼說大公司管理不靈活無法適應市場競爭。最後結果,小型事業部門要麼被整合,要麼被賣掉。康佳的手機業務、海爾的電腦業務、聯想的互聯網業務、華爲早年的電話終端業務,命運都是如此。

第二招,實施業務流程再造,打破部門強。企業和總裁們終於找到了絕密,內部部門牆、不高效協作是問題關鍵所在,引進著名的全球管理顧問,開始“徹底的”業務改革和人員培訓,甚至還付諸以“6西格瑪”、“5S”、“TPM”等。但是,除了給管理諮詢行業貢獻了幾個諮詢顧問、給管理諮詢行業貢獻了幾個競爭對手以外,沒有任何貢獻,“部門牆”還是“那道牆”、“績效灣還是那個灣”。

第三招,實施ERP/CRM/SCM技術,打造系統化全球化職能體系。企業發現架構與流程救不了企業,最終原因是營銷職能、生產職能、研發職能薄弱,而薄弱在哪裏呢,就是溝通不暢。最後花費幾千萬到幾億元開始實施體系再造,最終結局呢?留下龐大的IT部門和數不清的模型、軟件外,交付效率、質量水平、資金週轉速度都沒有發生實質變化。

第四招,人才是企業增長的動力源,重塑“激勵約束機制”。引進薪酬和績效管理,實施期權計劃。寬帶薪酬、BSC、EVA都用了一堆,期權成爲福利。最後把企業薪酬水平拉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外,還引進幾位說洋話的職業經理外,其他也是恢復“往日的平靜”。

第五招,建立風險投資公司,實施資本運作。都是小公司做事、中等公司管人、大公司管錢,還聽說“小公司賺錢、中等公司省錢、大公司花錢”,隨着創業板崛起,風投和PE經理就遍地牛毛,乃至PE經理比賣菜的都多,使很多企業風險投資未受益,只是多造就了幾個並不缺少的項目。


原文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e46bf0102e3l9.html


發佈了6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6 · 訪問量 2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