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不理財,你的家庭能走多遠!

進入銀行已經十多年,心得頗多.
直接接觸"錢財",是在會計部門。學過金融的都知道,人行的“聯行”結算數額是最大的,當時每天經手的資金都有數千萬。同事都很年輕,開玩笑經常說“把錢劃到自己帳戶上一輩子夠了”(其實真有這麼幹的,鹽城會計部門4人勾結盜了4個億)。
後來發行科偶爾人手不夠的時候,幫他們裝卸現鈔,知道了一麻袋100面額的鈔票是400萬,當時的感覺如果發一麻袋,自己還真抗不回家。

進入銀行第二年的時候,動了買房的念頭,但那時侯沒有“按揭”,我沒想動用父母的繼續,資金不夠,放棄了。

兩次經歷,使我開始仔細思考什麼是“錢”,什麼是真正的財富,以及如何去取得財富。
單位只有幾個"老銀行",沒事的時候,我就翻閱檔案和統計數據以及與老銀行聊天.
另外當有時候思路走入"窮途",我喜歡去與父母和長輩聊天"取經"(需要提示大家的,前輩也許不能給你太多的直接指教,但可以告訴你"歷史".

93年的時候,朱XX兼任人行行長,對金融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整頓,基層人行也收到大量文件,其中也有大量帶密級的文件.

從老銀行那裏,我瞭解了1988年左右的"金融混亂",親身經歷了1993年的金融三亂治理.(從中把握了我第一次"全倉"國債投資理財),知道了什麼是通貨膨脹.

後來在開放的統計資料裏知道了1980、1984、1988都是通貨膨脹的頂峯期。

對我震動最大的是,1993年當年全國存款增加幅度爲50%(大致數),1994和1995年存款增加幅度都在30%。

我明白了,不理財,你只能走多遠......
一、以直接調控爲主的改革階段。
1、1980-1984年(兩個經濟波峯)。農業改革。1980年和1984年是改革開放開始後,兩個經濟增長的快速時期。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在於農村受到壓制的生產關係得到釋放,人們受到壓抑的勞動積極性得到釋放,也與當時貸款的大量投放有關。這也是通貨膨脹比較高的兩年,由於當時的經濟總量基數不大,在強硬的行政手段下,通貨膨脹比較容易地得以控制。
這個時期的富翁主要出在農村,就是“萬元戶”。大量農民由於家庭副業開始致富。同時當時物價水平非常低。我老家在1980年蓋了新房,五間正房,三間偏房。一共花費2000元。
這個時期,農業取得大豐收。1978年,我們這小麥畝產僅僅200-300斤,1983年分產到田,畝產迅速達到500-600斤。後來在1990年達到900-1100斤。
但是這個時期的富翁,文化水平嚴重偏低。致富的基礎是養殖、瓜果種植。自身能力水平提升空間有限。他們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萬員戶是很悲哀的一代,短短四年,就消亡了。

2、1984-1989年(兩個經濟波峯)。工業改革。改革開放的第一個階段完成後,我國解決了“無農不穩”的問題。1984年通貨膨脹被很容易地控制,高層並沒有給予足夠重視。農業問題得到解決後,工業改革提上日程,這段時期的主題是改制,鄉鎮企業得到極大發展,而中型和大型企業由於機制不靈活,日漸衰落。總結一下,這個時期是以掏大空企業爲主基調。這個時期,發財的是所謂的“鄉鎮企業家”、業務員和一些開始規模經營的經銷戶。
期間,鄉鎮企業很容易地得到大量貸款,也取得快速發展。但是鄉鎮企業管理層普遍素質不高,行爲盲目性非常大,只要能夠維持企業週轉,企業效益等都可以不管。1989年,金融問題十分嚴重。當時動用了“抽獎”等特別政策,才度過危機。但鄉鎮企業得到貸款逐步受到控制。
據說,天津大邱莊就是抓住此次歷史機遇取得發展的。
這個時期,大部分鄉鎮企業家不懂得“在合適的時機要擴張企業規模”、“在必要的時候也必須收縮企業規模”。很多企業,由於不知道經濟的週期規律,在五年內跨掉了。
出於對短缺時代的恐懼,1989年彩電、電子產品、柴米油鹽成爲人們大肆搶購的對象。很多人印象深刻。
1991年我去親戚家串門,見過他們花6000搶的兩臺18寸的彩電。----受害者。
3、1989-1993年(兩個經濟波峯)。在1990年年中,經濟過熱問題纔得到有效控制。經過1990、1991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如果你仔細閱讀有關文章,你就發現我過經濟一直到現在一直在調整),經濟繼續平穩向前發展。但是D公在1992年“再快一點”的政治要求,使得經濟突然加速,大量銀行貸款出籠,在海南炒作“房地產”和股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同時通漲(1993-1995年3年通漲總合達到60%)。
1993年的大通漲是不怪J的。
據說,1993年金融工作會議開了好久,有關專家根本沒有有效回籠資金的方法。出於不得不爲之的目的,出臺了對3年以上定期存款和3年以上國債的“保值貼補”政策。1993年5月第一次提高利率,沒有效果(並提前泄露),7月份不得不再次提高利率。同時開始治理金融“三亂”。海南房地產泡末迅速破裂。這個時期,實體經濟進步不大。一切跟做夢一樣,並且一下就醒了。
期間發財的是“金融倒爺”--楊百萬。炒作房地產並在泡末破裂前脫手的一些炒家和非常少的“比較精明”的鄉鎮企業。
這個時期,倒賣國債是比較賺錢的,當時的利率奇高。並且人們不認同這個新事物。但當時都是3-5年期國債。倒賣根本無法“長期化”。
當時對我震動最大的是,市縣國債服務部、信託公司,都可以“拆借”資金,當時MCDB通報,BD一個小市的國債服務部,居然製造了2個億的“黑洞”(資金投放不知道多少)。
你們不知道,現在有一些人在1993-1996年在信託公司買的“國債”也無法兌付(作假了)。


4、1993-1996年(經濟頂部高速發展)。在1993年開始的控制通貨膨脹中,是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一起使用的,並提出了“經濟軟着陸”的概念。這個時期,商品普遍“供不應求”,經濟快速發展,實業經濟非常賺錢。大量私營企業開始顯現,在地位上迅速取代鄉鎮企業(甚至大部分是精明的鄉鎮企業家直接轉化私營企業主)。
這是時期,是實體經濟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虛擬經濟--國債投資是很好的機會,直接買入國債,持有到期是個很不錯的方法。但當時也無遠期國債,這是一個遺憾。
二、以間接經濟調控爲主的階段。
5、1996-2000年11月(經濟下滑期)。1996年,經濟已經基本理順,但由於1993年將存款利率調整得非常高(11.97%),這個時候需要迅速地大幅度地調低利率。但是某些人受“成就感”束縛,沒有放開手腳,繼續“軟着陸”思維,根本沒有啓動經濟的概念。
剎車時間過長,導致經濟“熄火”。自1998年,大力使用擴張型財政政策,但收效不大。其實根本原因,貨幣政策的效果10倍於財經政策。貨幣政策的偏緊抵消了財政政策的效能。
這個時期,是實體經濟的災難時期,大批鋼鐵、化工等“重型工業企業”陷入泥潭,走向破產;也是虛擬經濟的大發展時期,股市自1996年1月-2001年6月,大批股票價格上升4倍以上。
這個時期,如果重型工業企業(包括煤炭等)在1996年收縮投資了,則可以避過此一劫,否則不死也要脫層皮。比較好的行業是擴張型財政政策的受益者:高速公路、水利、橋樑、鐵路等大型基建項目。股票市場投資受益最大。1998年前後在證券市場進行國債投資受益也很好。
下面這段有些與主題無關,但對你們還是有學習意義的。
6、2000年11月至2004年10月(經濟上升初期)。2000年,利率降低到1.98%+20%利息稅的實施,使得定期一年存款收益率不到1.6%。金融改革將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爲重大目標。很多銀行找到了“大空子”。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總貸款餘額。增加分母(貸款總額)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放貸積極性有了極大提高。“擴張型貨幣政策”開始顯現。
在經濟增長開始的時期,往往是投資週期最長的行業是先漲的。2001年的特點是:利率最低--借款成本最低;房地產投資長達7年低迷,發展長期空白,有極大潛力;銀行貸款熱情十分高漲+按揭貸款在1999年推出(外國一般是7成按揭-放大3.3倍,但咱們國家一引進就成了8成,房子購買力直接放大了5倍,財富賺錢效應直接放大5倍);89年搶購風教訓(當時人們不富裕,搶購的彩電柴米油鹽很快貶值;2000年很多人手中有相當的積蓄);股市投資已經達到瘋狂的地步(當時股市專門的申購資金爲6000億),風險比較大,部分資金在尋找新投資品種。多重原因使房地產成爲財富的“釋放口”,現在知道你的房子爲什麼在過去幾年中漲錢了吧?
房地產的火暴使得鋼鐵、電力和水泥短缺,造成鐵礦石、煤炭和發電供不應求,部分商品接力跟風漲價。這是2004年年中經濟調控的直接原因。調控中,央行兩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繳存比例,鎖定資金,減少基礎貨幣供應量。
在這個時期,房地產投資是收穫最大的一個行業,投資煤炭、電力、石油等,也都是好項目,但投資股票和債券將虧損累累。
這個時期中,2001-2003年經濟發展是正常的,2003年年中,人民銀行提出了房地產有過熱的跡象看法,這是非常正確的。但這個報告立即在8月份被建設部和國務院崩了。
上海、杭州以房地產爲先導,啓動經濟的做法是比較好的。 即炒高一個小地皮,引起示範效應,使得地價上漲,政府通過出售土地,套取資金用於基礎經濟建設。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但做事必須講求一個度。這個度在2004年底,已經失控。很多房地產商運用僱人排隊、內部炒做、作假等手法進行銷售,房子價格已經離譜。據說,某常委專程爲此事去上海市委“談話”定調。

下面採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不信自己去查。

項 目 | 1985 | 1990 | 1993 | 1994 | 1995
各項存款 | 4273.03 11644.83 23230.33 29327.8 38782.6
城鎮儲蓄 1057.81 5192.58 11187.58 15844.5 21941.0
——————————————————
各項貸款 | 5905.51 15166.36 26461.14 31602.9 39393.4
你計算存款增長幅度。
1993年/1990年=23230.33/11644.83=199%。
3年增幅99%。
1994年/1993年=29327/23230=增26.2%。
1995年/1994年=38782/29327=增32%。

你算1995/1985十年的呢?
38782/4273=907%
十年增長了807%。

你現在明白1990年以前的富翁怎麼很快消失的了吧?
不適應新的發展,被歷史淘汰了。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數據 2005-12-31
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提示:僅是人民幣) 億
各項存款 287163.02
儲蓄存款 141050.99
各項貸款 194690.39

2005年底各項存款/1995年底各項存款=287163/38782=740%
2005年底儲蓄存款/1995年底儲蓄存款=141050/21941=643%
(註明:由於利息稅的因素,目前大批儲蓄存款以企業存款、股金的方式逃避利息稅,此數據嚴重失真)。
---------------------------------------
2005年底各項貸款/1995年底各項貸款=194690/39393=494%
大家知道,我國一年儲蓄存款利率在1997年10月23日下降到5.67%。1999年6月10日調整到2.25%。 這個時期,大部分人的資金是沒什麼增值空間的。
從1995.12-2005.12在如此低利率水平下,國家各項存款純增長640%。 你是不是心驚膽戰呢?

10年前,100萬是個大數目,但是現在呢? 大貪污犯一弄就是“幾千萬”。

看到這些,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如果你10年不進行資本(資金)運作,你的存款將貶值爲原來的1/7.4。


現在你們應該明白,保險增值理財說20-30年以後,你資金能翻番。是什麼騙人的把戲了吧?
大家也不要埋怨咱們的國家,因爲這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高增長高通漲。

小平同志早就說過“發展是硬道理”。其實這句話也蘊涵着這樣一個含義----在“微痛的通貨膨脹“中弱化並解決問題。
理財和賽跑一樣,你比不過別人,就被淘汰了。

我再引申一下。 給大家解釋一下中國的銀行業發展,以使你們安心。
在金融界有個約定俗成,就是1996年以前貸款可以藉口"政策貸款"
國家統計局:1996年底各項貸款總額61156億.
(提要,目前各銀行和信用社等不良貸款包袱大部分都是在在1996年遺留下來的.)

爲說明問題,我們假設一個非常嚴重的不良貸款比率45%(我覺得這個比率夠高的,提示,僅是假設.),則不良貸款總額61156*45%=27520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1999年左右,我國對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剝離了13000萬億. 目前的農村信用社改革也消化2000億.

那麼歷史包袱還剩餘27520-13000-2000=12520.

計算:
除以2005年底各項貸款總額=12520/194690=6.4%.
除以2005年底各項存款總額=12520/287000=4.3%

大家知道,在1996年銀行不良貸款比率非常高的情況下,金融危機都沒有爆發,從1995-2005,各項存款純增長了640%(這個時間內不良貸款增長不多).過去的不良貸款都已經被極度弱化.

所以現在如果有人張嘴說大規模的"銀行支付危機"和擠兌,都是胡說八道.我可以保證,不會發生的(當然個別小機構啊什麼的可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