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創新應用》研習班(一)

上週五到週日參加了計算機協會舉辦的《移動互聯網創新應用》研習班。研習班請來了來自微軟、浙大、清華、北大的一些學者以及來自騰訊、百度、小米的數名經理講了學術界與產業界進行的一些研究和探索。聽這樣的講習班,最大的益處在於開闊視野,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這個熱門而前沿的領域裏,學術界、產業界都在做一些很棒的事情。技術的革新和發展是IT產業的源動力,我今後的職業意願是產品經理,希望有機會將最頂尖的技術轉化爲產品,給用戶帶去新的體驗。因此,我就從產品應用的角度,對這個研習班做一下回顧。


《數字生活中的移動計算》 芮勇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高級總監

 

芮勇的這篇報告是綜述性的,介紹了在數字時代人們的生活發生的一些變化。

看幾個有趣的時間節點:

Ø 2012年,歷史長達244年的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不再付印;

Ø 2010年,在報紙出現305年之後,Internet的廣告收入超過了報紙;

Ø 2002年,在電話出現125年之後,移動設備的數量超越了有線電話的數量。

這樣一些時間點告訴我們,數字時代已經到來,而“移動計算”將是其中最爲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今,智能手機、平板已經基本取代了PC、有線電話和隨身聽。而令人驚訝的是,手機的概念僅僅出現在30年以前。在這短短的30年裏,手機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信號質量、應用數量、使用人羣的數量都獲得了飛躍。

在數字時代,圖片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載體,微軟在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介紹一個與移動設備結合起來的實例。人們在外旅行的時候,看到一座建築,卻不知道名字,只需要拿起手機拍攝、上傳,便可以獲取到該建築相關的所有信息。這個技術已經被成功的轉化成了一個Window Phone應用:Nokia City Lens。有了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旅行!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圖像處理的領域,有一個核心問題,便是語義的是識別:Image -> Word。剛纔這個例子中所遇到的問題,可以描述爲:如何將成千上萬張的圖片與一個百萬量級的Entity Graph對應起來,換句話說,就是如何將大量的圖片根據語義有序的組織起來。其中遇到最大的挑戰在於:1這麼大的數據量,如何才能高效處理;2如何去除其中的噪音。具體的解決方案就不多說了。

接着展示了另外兩個新鮮的demo。一個demo演示的是實時翻譯系統,非常實用的應用。另外一個名叫OmniTouch,在肩上安裝相應的設備之後,可以使投射到的區域都變成可觸摸交互的區域。

最後,芮勇又展望了一些移動互聯網的流行趨勢:

ü 3G/LTE/GPS/NFC/IPV6…

ü 智能手機= Hardware + OS +APPs

ü Mobile OS:三國演義

ü NUI + Location + Sensors + AR–> blending physical world

ü Data mining + BI-> power of cloud

ü Social, commerce, twitter,wallet…

 

最後的最後,芮勇還特別提到了騰訊公司的創新商業模式,以及中國用戶在瀏覽頁面時,令人驚訝的探索精神(我想,這是被國內網站無比糟糕的界面設計給練出來的吧)。

 

《移動社交網絡與用戶位置》 謝幸 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

謝幸講的這個課題很有趣,是關於移動社交網絡和用戶位置的,時下流行的Foursquare、街旁便是這方面的應用。

獲取位置信息,依靠的是定位技術,常見的定位技術有GPSRFID、藍牙、Cell-ID等。今年五月份Google Map推出的室內導航功能則利用了室內定位技術。

如今85%的移動設備都搭載了GPS,獲取用戶的位置數據的渠道越來越多:帶地理標註的照片、微博、遊記,位置搜索日誌、地圖服務日誌等。從大的方面來看,如何用一個很好的機制集中管理這些來自不同設備、不同服務和不同用戶的位置數據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在移動社交網絡中,有一類基於位置的社交網絡: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s,稱爲簽到服務。知名的應用Foursquare便提供這種服務。接着,詳細介紹三個相關的研究課題。

第一項研究,名爲:QueryCo-Location Pattern Discovery。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嗎,根據位置信息,爲queryquery建立起關聯,找到一定的pattern。他們選取了2007年某兩個星期的谷歌搜索數據,大約有100萬,從其中抽取出了一些pattern。這樣的pattern分爲globallocal兩類,顯然,Local pattern會比較多。比如說,”hotel” “MGMGrand”就是一個Local pattern

可以想象,這樣一些pattern在改進基於位置的搜索、提供個性化服務可以方面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第二項研究,名爲:GeoLife:Building Social Networks Using Human LocationHistory。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根據用戶的位置信息,挖掘出一些社交方面的信息。他們選取了178名用戶,採集了他們在2007-2011四年之間的所有和位置相關的活動記錄。這項研究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

首先,通過一個人的足跡信息,是不是可以挖掘出一個人的個性呢?基於這樣的個性信息,我們便可以進行好友推薦、個性化服務了。

第二,如果我們不只按照一個人的足跡建模,而是按照“用戶-地點-活動”的三維方式建模,那麼還可以獲得更多關於活動和地理位置的信息。於是,便可以進行活動和基於位置的推薦:該去哪家店吃飯?可以去參加什麼活動?


第三項研究,是關於如何從GPS信息映射到地點名稱。這一技術在Foursquare、街旁裏面已經被用到。基本問題可以描述爲,有一些check-in的數據、用戶信息、時間信息、GPS信息、地點集合,如何從地點集合裏找出一個最好的子集返回給用戶,並進行排序。

 

最後,謝幸還講到了學術界非常熱門的研究課題:Human Mobility,從用戶的各種位置信息中挖掘出更多個性化信息、社交信息。特別是一項名爲Human Mobility Prediction的研究,非常有趣。它根據用戶的位置歷史記錄,進行位置的預測。聽起來很玄,事實上,最近在北京就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人丟了錢包和公交卡後,通過研究自己已經丟失的公交卡的公交路線記錄,成功找到了拾到他錢包和公交卡的人。這不禁讓人有些恐懼,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行蹤都可以被預測,那我們豈不是活在“楚門的世界”裏?

 

《智能手機:普適感知與交互》—  潘綱 浙江大學

潘綱的報告主要介紹了浙大圍繞智能手機中的感知器(sensor)所進行的創新性研究,這些研究創意十足,讓人驚歎。

先看幾個簡單的概念:

ü 互聯網:Cyberspace信息的及時可共享性

ü 移動互聯網:Cyberspace與人連接的持續性

ü 物聯網:Cyberspace與物理環境的可通性

ü 社交網絡:人的社會性在Cyberspace中的可表達性

在這些概念下,智能手機成爲個人與“人物機”三元世界相互溝通的Portalphysical world, cyberspace, humansociety。既然智能手機已經如此普遍,那我們可以用它做些什麼呢?

每個智能手機中都有數個內置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電子羅盤、亮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接近傳感器、WiFi、藍牙、GPSNFC(近場通信)、麥克風、FM等等。還有一些外置型的傳感器:睡眠傳感器、EEG耳機(收集放大腦電波信號)、氣壓計、化學傳感器、心率監測傳感器等。

同時,在AndroidIOS平臺上,開發者都可以進行傳感器相關的開發,都有相應的API可供使用。相比而言,Android平臺的API質量要比IOS要低一些。不過,不管在哪個平臺上,都不能只是簡單的調用API,而需要真正的去理解API的實現過程以及傳感器的原理。因爲這些API數據並不一定準確,不僅要坐驗證,可能還需要做許多後續的處理。比如說,溫度傳感器放置在CPU旁邊,所以CPU的溫度會使得其度數偏高。

在瞭解了傳感器和傳感器開發之後,進一步思考,這些傳感器到底如何應用起來呢?

1.      感知ID

傳感器:攝像頭、聲音、藍牙,NFC

1) 二維碼(QRCode)。一個二維碼有三個定位點,供讀碼器辨別,一個二維碼所裝載的信息大約爲1KB。如今,二維碼已經成爲O2O商業模式的一個重要媒介。

2) NFC(近場通信)。它的感知範圍比較窄,只有4cm,容量大約爲1KB -8KB。它的通信方式爲TagTag-reader(手機),因此可以用於手機支付、名片交換、身份認證等。浙大這對NFC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實現了在一個空間區域內的Touch+N的交互方式。用手機Touch各種設備,便可以與這些設備連接、控制他們發聲、播放等。

3) Accelerometer。利用加速度感知器,可以識別人的步態、姿態等。

 

2.      感知位置

傳感器:WiFiGPSNFCBluetooth

室外定位一般用GPS,地球被分爲6個面,每個面由4顆衛星負責。室內定位一般用WiFi,精確度比較高,但是受室內干擾也比較大。

 

3.      感知手勢

傳感器:加速度儀和攝像頭

浙大所做的一項研究,叫做GeeAirA Universal Multimodal Remote Control Device forHome Appliances。用戶可以通過手勢控制多項設備。比較大的挑戰有兩個:手勢的識別以及不同設備間的控制信號轉化。

 

4.      感知情緒

傳感器:麥克風

聲音的強度、語速、音高等參數會和情緒有一點的聯繫。比如,在悲傷情緒下,音高下限、音域都很低,語速也慢。於是根據聲音可以感知到人的情緒變化,將這樣的數據進一步擴大到社交範圍中去分析,會有許多有趣的結果。

 

5.      感知用戶的行爲

傳感器:加速度儀、陀螺儀

MIT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在人的身體上綁五個加速度儀,收集人在活動時的數據,訓練出一套識別人類日常行爲的系統,準確率在85%以上。

而另外一些應用,如卡路里追蹤、行爲記錄的社交分享等,也是對於用戶行爲感知所做的挖掘。

 

6.      用戶羣體的感知

傳感器:藍牙、GPSWiFi

這一類感知主要是感知用戶羣體同時參與的信息,比如會議、集體活動等。這類感知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在Foursquare裏,到某個酒吧或者咖啡屋之後,便可以查找到附近的人的信息;再比如Color,是一個完全基於位置和用戶羣體感知的應用,在某個地理位置,可以用幻燈片形式查看附近所有人的照片,並且可以獲取周圍100英尺內所有人的信息流;SoPhoNet則會在拍照時自動附帶參與好友的信息。

 

7.      方向的感知

傳感器:電子羅盤、加速度計、陀螺儀

方向的感知,可以有很多有趣的應用。一個手機、一隻筆都可以變成控制器,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指向性操作,就可以控制多種設備。

 

8.      想法的感知

感知人腦的想法,聽起來很玄乎的東西。現在普遍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的探測,比如腦電圖(EEG)、近紅外功能性成像,一種是植入性電極。第一種做法精度比較低,但是無害,第二種聽上去就比較恐怖。浙大在這個領域做了一個非常酷的研究,拍了一個創意性十足的視頻:A Brain-controlled Assistant for theHandicapped: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2MjUxNTIw.html

 

既然傳感器的類型這麼多,提供的信息這麼豐富,不妨將他們結合起來,做一些更加酷的應用和探索。

1.      城市感知

泛在的智能手機使得大模地採集城市動態數據成可能,其感數據可以:區域人羣密度;識別在城市空中的分佈;識別不同區域的功能與其它屬性;判斷不同地域人羣的系程度;分析城市人羣通模式與律。

比如,晚上10點和早上12點,羅馬城的通訊信號強度;有比賽的週末,曼城斯特城的人羣聚集密度;根據出租車數據,對城內的一些典型區域進行標註等。


2.      參與感知

參與感知是人們自發的分享、分析傳感數據。典型的應用有:校園行隨手拍等。


3.      Well-being感知

移動健康應用BeWell便是對用戶從三個維度進行感知和打分:睡眠、體育活動、社交。

WalkSafe則是關於行人交通安全的應用。


4.      手機操控智能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