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 Eteams使用感受

協作移動辦公平臺,從老版OA替換爲BPM。OA是國內特有的企業系統,爲了滿足公司粗放型管理。先富起來的企業,早早搭建信息化平臺,第一個企業級系統就是OA。但正因爲上的早,沉澱了十幾年的管理邏輯,OA變的十分冗餘。此外,用戶習慣了OA的操作邏輯,特別是老員工,本就難以改變其習慣,對於OA有着堅定地執着感,除了界面他們承認新系統變得簡潔外,反認爲新系統不如OA好用。經常在講一句話,用慣了牛犁地,給他開拖拉機反而不適應。因此早用上了OA,反而不是好事,在信息化建設上,可能存在後發先至的情況。

回到我司,幸而sponsor態度堅決,BPM項目進程還算順利。BPM本身適合迭代式快速上線,先把平臺搭起來,功能增量往裏搬。不同於業務性管理系統,爲了保證切換後業務流暢通,以及雙系統並準數據源不唯一情況,無法按照MVP原則上線(或者說業務系統的MVP是在保證架構合理以及業務流跑通前提下) 。平臺型及工具性產品,在傳統型公司,也適合以敏捷方式開展。

OA與BPM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沒找到明白的解釋。打個比方,也許類似信息化與數字化的差異。OA從行政審批起家,發展到各個部門,不同部門基於內部管理要求,對IT提需求。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不同領域,有着不同的流程定義及操作規範。而BPM注重端到端的業務流程,連接上下游,保證與其他應用系統的集成性。功能上,由於技術的更新,同時BPM做流程的專業性,支持複雜的審批場景,如加簽、徵詢意見、超時跳過等,在BPM可通過配置實現;善於兼容端到端的複雜流程,對於同一父級不同流行的業務流程,OA往往要開發不同功能承載,而BPM可以用一個大流程兼容;可方便業務用戶查看流程配置,梳理流程,進行優化改進;報表監控,將流程績效指標要求落實到系統中。

低代碼開發,托拉拽方式配置流程,類excel操作創建表單,交由業務部門關鍵用戶完成。理念很美好,實際難落地。一是業務太“笨”,培訓的成本還不如技術人員直接完成開發。而且即使教會了這位用戶,沒有邊際效益的,關鍵用戶只會負責部門內部流程,沒幾個的。但凡涉及跨部門流程,還是要找IT實現。公司弊端在於流程沒有owner,或者owner不知道自己是owner,更別說流程manager。因此沒法由manager配置流程;二是無法保證功能、樣式的統一,例如要求駁回必須填寫備註,而同意默認意見爲“同意”。表單、頭信息在頂部,行信息在中部,審批人信息在尾部;三是容易造成流程的部門牆,業務變成流程管理員,缺乏業務整體運營考慮,侷限於本部門或業務的要求。

核心功能點

  • 待辦事宜:按照類型進行篩選,倒序排列

  • 已辦事宜

  • 我的請求

  • 審批

    • 同意/駁回:可設置駁回必須填寫審批意見

    • 轉發:轉給其他用戶,僅供查閱。可用於意見徵詢

    • 轉辦:將該節點自己的審批權限轉給其他用戶

    • 傳閱:轉給其他用戶,僅供查閱。目標用戶查閱後,會給使用該功能的人通知,對方已查閱

    • 引用:基於審批意見回覆

  • 相關信息查看

    • 流程圖:全流程圖及各節點審批人。點擊節點,顯示該節點未操作者、已查看者、已操作者

    • 流程狀態:各節點執行情況,審批耗時

    • 相關資源:相關聯的附件、文檔及流程

  • 提交流程:提交後,集成IM消息推送,可直接點擊完成審批

  • 流程代理:委託他人代爲處理,可根據代理人、代理時間段及流程類型範圍設置。

  • 流程督辦:申請人可發起督辦,通知當前節點人處理,同時流程狀態中,會記錄該條督辦。

  • 流程監控:按照自定義查詢條件,監控流程狀態。

  • 報表分析:選擇表單字段,自定義邏輯創建報表。最喜歡審批效率報表,以各種維度排序審批時長。哪個人處理審批花的時間最長。例如大部分員工在意的報銷流程,一直被詬病,if you don't measure, you can't manage.

  • OA應用模塊。類似商城APP,IM的工作臺,大同小異。要與專業系統做好定位,BPM不能太臃腫,重蹈OA的問題。

  • 文檔管理。對流程中的附件、文檔歸檔,以及模糊搜索查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