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M-Ivanti使用感受

ITSM,又名IT中的ERP。出發點是讓IT向服務型組織轉變,合理利用開發資源,完善配套IT流程,並沉澱IT能力。ITSM普遍採用ITIL理念,分爲事件、問題、變更、配置、發佈五個核心模塊。公司全員對於IT的認知,80%來自運維服務人員。客觀來講,運維人員,一般與“服務”二字很難沾上邊的。且方式較野路子,有問題,電話直接call,技術人員直接解決。特別涉及到桌面問題,很可能是重裝個系統,按照打印機驅動,服務人員每日響應呼叫,奔波在現場。應用系統問題,大問題到還好,需要BA定位。小問題,例如bug、權限、賬戶開通,也是直接打到開發人員獲取支持。有的產品不穩定,總有bug,問這一週做了什麼?技術答曰忙於運維,可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保留記錄有限。因此急需ITRP,IT資源規劃管理。

ITSM是個有意思的項目,業務方爲IT內部。業務調研只需在大屋子內轉一圈,挨個調研各產品/項目團隊需求。項目總會涉及到數據、組織、流程。藉着項目,推出需求變更流程、問題處理流程等IT流程;彙總、整理保存在本地、SVN的知識文檔;整理問題分類,細分到三級,一級爲四大類,基礎架構支持、應用系統、桌面支持、信息安全,二級爲應用系統或處理單元,三級爲功能模塊或功能點。這樣一份清單即可看出IT能力的全貌。

系統上線運行效果不如預期,沒有得到IT內部用戶的認可。這就很值得反思,IT做給IT的如此簡單系統,都不好用,那做給其他部門或企業級的大項目呢?原因,一是普遍問題,立項時沒有想清楚,當初是由運維部門主推,其他部門、應用系統團隊參與意願不高(現狀也是如此,變成了運維服務接收、指派工單的系統);二是調研不充分,場景沒有想全。有的團隊人少,三四個人。而變更流程長達七個節點,經常是BA一人填寫、審批三四個節點。有的產品自帶缺陷收集、跟蹤功能,用戶已習慣在上面提交,如何ITSM對接欠缺考慮。事件問題收集後沒有考慮如何轉爲story,造成團隊收到問題後,現在ITSM接收,再在項目管理軟件創建任務做過程管理,解決後再登錄到ITSM關閉。造成了額外的工作量;三是用戶的業務成熟度不夠,具體來說流程有問題,同時管理不夠規範;四是僵化階段政策力度不夠,沒有讓用戶養成習慣。每週只是發報表通報,記錄每一位掛了多少已解決/未解決的事件及問題,沒有對應獎懲機制,也沒有部門發文;五是上線後缺少持續迭代優化。

核心功能點

  • 事件:員工自助申報,通過結構化字段收集事件信息;細分優先級評分標準,合理安排開發資源。公示排序結果,有疑問組織需求方評審,讓業務掐架,IT記錄;事件解決後調查滿意度,反饋服務質量

  • 問題:確定重複出現的事件或重大事件的根本原因,決定採用的解決方案並反饋實施效果。事件與問題如果所有系統都能用起來,累計一定時間保證質量的數據後,極具價值。例如找到共性問題,作爲年初項目立項依據。作爲團隊、成員的績效評估參數。成果量化數據的展示。

  • 知識庫:可自主創建,亦可根據事件或問題創建知識文章。知識庫的難點有兩條,一是有效的審批機制,否則時間一長,爲了KPI或獎勵,什麼垃圾文章都會有人上傳,用戶搜索成本極高,整個知識庫失去了價值;二是如何鼓勵工程師將日常解決的問題,保留到知識庫中。若是設立激勵獎,大的申請不下來,申請下來了一時可以,支撐不了長期工程。小的沒有驅動力,尤其老同事,不會爲了每月兩三百花時間輸出。若是靠制度,那就是得罪人的事了,一個部門的,犯不着。

  • 變更

  • 呼叫中心:開發服務熱線。可過濾大部分初級問題。但要引導用戶使用系統提單。

  • 服務目錄

  • 桌面管理

  • CMDB

  • 監控報表:工程師處理單據排行、時效性分析、應用系統問題排行、未解決單據排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