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生活之选:6个减少劳碌、提高产出的模式

那是晚上9:47分,我在最近的一个周六晚上去了书店。我还有13分钟,我必须找到一本书的替代品。畅销书?店员推荐?新书还是经典读物?我已经在那儿转悠半小时了。
我已经开始对这个可笑的任务不耐烦了,我计划只花5分钟就办完这事的。

你考虑的选择越多,就得同时考虑作为买家会因哪些商品后悔。

你的选择越多,似乎越难满足你设定的终极目标。
这就引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到底是有个不太令人满意的最佳结果好,还是有个令人满意的可以接受的结果好?
举例来说,你愿意花几个月的时间从20套房子里选出一套(在投资方面可能是最佳的选择,但你的判断可能要到若干年后等你出手的时候才能验证),还是愿意买一套在投资方面只有第一套的80%的潜力,但不需要做事后评估的房子呢?
难以取舍呀。
为什么?那无关满意度,而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收入是可以改变的,但有些资源则不能,比如说注意力。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定义时间的价值。
举例来说,如果你在收件箱里发现了一件棘手的事,而你必须等到周一才能做出回应,你还能安心享受周末吗?
虽然浏览收件箱只花了30秒,但是你在未来48小时内对这件事给予的关注,以及随后48小时你投注在这件事上的精力,都会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你还有时间,但你的注意力已经减退了,因此时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当你想到以下两个事实的时候,精简选择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工具。
(1)考虑一下过多的选择所耗费的注意力,而这些注意力原本可以用于行动或对现在的状况有所醒悟。

(2)注意力不仅对创造力至关重要,对鉴赏力也至关重要。

因此:
过多的选择=较少的创造力
过多的选择=较少的鉴赏力
过多的选择=一种无法应对现状的感觉

怎么办呢?下面有6个基本的模式可以采用:

(1)为自己定个规矩
这样你就必须自主做决策了,并且要做多少决策就做多少决策。

(2)在可以采取行动前,不要让自己陷入深思熟虑、举棋不定的境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别在周五晚上或周末期间看邮件,你很可能会遇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又毫无办法,只能等到周一才能采取行动。

(3)不要为了逃避令人不快的谈话而拖延做决定
如果有个熟人问你愿不愿意下周去他们家吃晚饭,而你明明知道自己去不了,那就别说:“我还不确定,我下周再跟你确定时间吧。”你应该委婉地表示拒绝,比如说:“下周吗?我下周有个工作必须周四完成,但谢谢你邀请我。我不想让你白等,咱们就当我抽不出时间吧,不过如果事情有了变化,我有空了,我再告诉你,我过去,可以吗?”决定已经有了,可以继续做事了。

(4)学会迅速做出不致命的或者可以改变的决定
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我不会花2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考虑我还有什么别的选择),选择限制(我最多只会考虑三种方案),以及财务限制(举例来说,如果花费在100元以下,或者潜在负面影响在100元以内,那我就会让信得过的助理来处理这件事了)。
(5)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别尝试去改变——这样会增加关于选择的考虑
稳定也能确保创新,而这更有价值。保持最低脂肪量的运动员总是反复吃同样的食物,极少改变。譬如说知名球星C罗。
(6)后悔是过去式的决策,停止抱怨,以减少后悔的感觉
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关注到自己在抱怨,然后采取行动停止抱怨。
可以进行一下威尔•鲍温那个著名的“21天不抱怨”的试验。就是你在手上戴一个手镯,每抱怨一次就把手镯摘下来,换到另外一只手上。试验的目标是21天都没有抱怨,每抱怨一次就从零开始计时。这种持续增加的对抱怨的警觉,能够帮助你减少那种毫无意义的对过去事情的反复思量——这种反复思量除了消耗你的专注力外,对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善。
并不是做决策本身被回避掉了——这并不是事情的本质。看看一个优秀的总裁或者一个表现卓越的合伙人是怎么做的,你会发现他们做出了高密度的决策。
问题在于反复思量。我们在举棋不定中浪费掉的时间,以及反复考量每个决策的时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才是扼杀我们专注力的元凶。花在反复思量上的时间,而不是我们所做的决策的总和决定了你专注力是“盈余”还是“亏损”。

让我们假设你要比平时多花10%的时间用来遵守这6条原则,但这会帮助你节省40%的做决策所用的时间(就是说10分钟的决策过程,减少到了6分钟)。你不仅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创造效益的活动上,而且会从你做过和经历过的事情上获得更大的乐趣。把这多花掉的10%当作一种投资吧,或者是你过上理想生活需要支付的税金,不要把它看作一种单纯的消耗。

拥抱迷你选择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微妙的而且未经开发的哲学工具,它会让满意度和工作成果显著增长,还不会让你觉得累到难以承受。

先从做快速可修正的决策开始检测这几条准则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