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07 連點成線背書法

連點成線背書法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大段文字的記憶方法:怎麼記,以及怎麼才能不忘記,做到信手拈來地引用。——是記,不是背。
 既然要記,肯定是要考試。一個重要前提;考試對這段文字/章節的要求是,記住主要觀點、能夠信手拈來,作爲論據或者觀點,化爲己用;但並不需要一字不差地寫於卷面上。先明確適用對象,我們接着說方法。


想長期記憶知識,必須經過[加工],機械複述並不能有效增強記憶。
 [機械複述]是指直接背誦書上的原文,這也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僅僅是按照書本的敘述順序、具體表達來記憶,時效是極其有限的。

心理學家根據信息保持時間的長短,將記憶分爲感覺記憶(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我們在初次對知識進行主動學習時,是[短時記憶]。要想記得快記得牢記得久,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加工。加工的意思是,對知識點加以自己的處理,關鍵在於: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 以考研爲例,它需要的是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這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儲。它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容量沒有限制。(彭聘齡《普通心理學》)

 短時記憶轉爲長時記憶的關鍵,就在於加工的精細程度

精細進行復述是存儲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記住的內容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

 單詞的聯想記憶法,就是用的這個原理。
 而在記憶大段文字時,轉換爲自己的語言,之所以高效,是因爲我們自己的語言系統、敘述風格和習慣,也屬於[已有的知識經驗」。


 大家大概會覺得,重新組織語言去記憶,太麻煩了,很花時間。肯定還是直接背書上的原文,速度更快。其實並不是這樣。
 首先,在第一次記憶時,如果你用的是[機械複述],書上的敘述,是作者的邏輯系統、語言系統,於我們是陌生的,這時我們記憶的東西包括知識本身(陌生)、以及敘述方式(依然陌生)。
 但如果是用**[精細複述」,轉化爲自己熟悉的語言系統,相對口語化,會更容易記住,首次記憶也未必比直接背誦來得慢。**
 而且,背東西不是一次就能記住的,需要重複。機械複述的首次記憶效果並不牢靠,在第二次、第三次記憶時,依然需要耗費很多時間。
 再者,書本的表述非常詳實、細節豐盈,但其目的是爲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絕非需要全部記憶。一般來說,提取最關鍵的某(幾)句話,就足夠了
跟直接背誦原文相比,[精細複述]所要記憶的內容減少,速度並不比機械複述慢,甚至快得多。 而且,越是在之後的複習中,[精細複述]的優勢越能展現出來。你只會越來越熟練。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這是癥結所在。一般來說,書本自身的表述,就已經超出我們原有的知識體系、語言體系,哪還能有自己的語言?
 我的方法是:記憶書本原有的關鍵詞、知識點等[點]信息;而後自己去連[點]成[線]。——指的是把這一塊的[點]信息串成有邏輯的內容。
 怎麼串?怎麼連?
記住關鍵詞和知識點之後,記關係:並列?因果?時間?空間?
 人物事件?
 然後合上書本,用自己的語言邏輯、語言系統,把關鍵詞串起來。
想想把關鍵詞連接起來的是什麼?有哪些詞:主語、量詞、連接詞等等;哪些關係:因果關係、並列關係等等。把細節填充進去。

 舉個例子:

《自控力》關於睡眠的表述:長期睡眠不足讓你更容易感到壓力、萌生慾望、受到誘惑。你還會很難控制情緒、集中注意力

 關鍵詞已標出,關係是因果。串起來是:長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增加壓力、減弱自控力、情緒失控、注意力不足。
 注意,這並非標準答案。不看屏幕,自己說出來的那段話,才屬於你。你要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要記憶的知識進行加工,也就是轉換爲獨屬於你自己的語言。 試一試,串起來並不難,但需要你調動大腦去思考,可能會磕巴,但一定能做到。


 一定要有串起來進行表述的這個練習,連[點]成[線],它的好處之一,是記憶效果更好,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點:

  1. 只需記關鍵詞邏輯關係,省時;
  2. [串起來]相當於進行了編碼(心理學名詞,意指對知識點的加工處理),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自己的語言;
  3. [串起來]時,有主動回想知識點的行爲,相當於檢測,主動回想而非機械重複,纔是記憶的關鍵。
     另一個好處是,能夠幫助你在考場上更流暢地答題
     爲什麼?因爲你已經預先進行了對邏輯關係的梳理,以及對語言表達的練習 ,考試答題時,你可以知道如何信手拈來地化用這些內容,作爲自己論點的支撐。
     直接照搬書本的原文去答題,會很生硬、過渡不自然。而如果你在考場上,現行化用,會很費時費力,不熟練。
     所以說,連[點]成[線]的練習,不但有助於記憶,而且有助於答題。

記憶大段文字的訣竅,是記[少]不記多,而後由[少]記多
 什麼叫做記[少]?如果是某一塊知識點,有很多詮釋性的句子,彼此補充、互相解釋,那麼選取最核心的那句話進行記憶。不必非是一句話,兩三句都可以,剩下的暫時捨棄,即使它們補充了許多細節,但只記核心句即可。
 這麼做的原因是:
 其一,如我之前所述,教材/論著上的表達,往往過於詳實、細節豐盈、內容量大,但書本是爲了幫助理解。既然要學習,那麼這本書於我們而言有太多[新知],詳實的細節講述是必要的。但並非需要我們全部記憶,往往提取最關鍵的某(幾)句話,就足夠了。
 其二,以期末論文爲例,開始寫作前,我們會有一個收集素材、積累論據、形成論點的準備工作。你看到的很多材料、觀點,都會覺得很有用,然後一 一劃線、一 一扔進文檔。
 但真正寫的時候呢?往往一整塊的材料(圍繞着一個核心觀點),你只提煉出了一句話,用在你的論文中。
 論述題(考研政治或者專業課)的答題,就相當於寫作/寫論文,而非背誦默寫原文。除了那些真正需要一字不差管寫的(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看個人自由發揮。
  其三,關鍵是你記不完,即使當時記完了,考試時候一緊張,也容易忘記前後順序,然後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一崩全崩你要有取捨的勇氣和決心。記[少]會讓你記得更多,並不是讓你真的捨棄。——這點需要看下文。


記[少]的終極目的,是爲了更好地記[多」
 我說記[少],是指在第一遍第二遍記憶時。
 這時候的記[少],可以減少任務量、縮減複習時間;而且,由於[少],也熟悉得更快,記得更牢,能夠提高記憶內容的覆蓋面:當考試時,基本上能做到把關鍵觀點羅列出來。時間不足時,尤其需要這麼做。
 然後,開始由[少]記多。這一過程,放在後幾遍複習之中。從第幾遍開始記[多]呢?當你已經把[少]記得比較熟練,就可以了。
 先說怎麼做: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你之前記了兩個核心觀點。在第三遍複習時,核心觀點已成爲你的[已有的知識經驗]。
把這一段落剩下的陌生知識點(只是相對陌生,它與之前記下的核心觀點,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記憶,會更高效如果一開始就記[多」,相當於全部在記憶陌生知識,兩者高下立見。

記憶依賴於人已有的知識結構,只有當輸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匯入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時,新的信息才能在頭腦中更好地鞏固下來。


無論時間是否充足,都先記[少];但如果最後只記住了[少],那也很能打
 當你真正理解、牢固記憶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觀點之後,在後續記[多]時,你會覺得剩下的幾乎不需要記了,它們表達的和核心觀點無大差別。
 這是因爲,一開始這塊知識點對我們全部是陌生的,所以才覺得全部需要記憶,但是熟悉之後,方能看到它們的共通之處。
 那麼這個時候,[少]也不必再增多。
 我的建議是,無論時間是否充足,在面對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時,都先記[少],有時間的話,再繼續記[多]。

總結

  1. 想長期記憶知識,必須經過[加工]。機械複述並不能有效增強記憶
  2. 加工的意思是,對知識點加以自己的處理,關鍵在於: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
  3. 精細進行復述是存儲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記住的內容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
  4. 在記憶大段文字時,轉換爲自己的語言,之所以高效,是因爲我們自己的語言系統、敘述風格和習慣,也屬於[已有的知識經驗」。
  5. 跟機械複述相比,精細複述所要記憶的內容少、速度快,而且,記憶效果更牢靠
  6. 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記憶書本原有的關鍵詞、知識點等[點]信息,以及邏輯關係,而後用自己的語言邏輯、語言系統,把關鍵詞串起來,連[點]成[線]
  7. 一定要有串起來進行表述的這個練習,不但有助於記憶,而且有助於答題
  8. 記憶大段文字的訣竅,是記[少]不記多,而後由[少]記多
    9、選取最核心的那句話進行記憶,把它變爲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而後再去記[多]。
    10、當你記住了[少]之後,很多時候已經不需要繼續記[多]。
     今天分享的方法,是非常系統全面的,不是讀完之後就能真正理解和吸收的。大家學完之後,記得在下次需要記憶大段文字時,翻出這篇文章,結合我所說的,進行實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