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20 如何每天高效性學習12小時

 我們所期待的[長時間高效學習」,可能是這樣的:

早上7點鐘坐在自習室,一直埋頭苦學到中午12點;
期間除了接水、偶爾接電話回微信玩手機、上廁所,一直在學習;
吃個午飯睡個午覺;
下午1點-晚上6點、晚上7點-晚上10點半,重複上午的流程。
一定要是特別完整的特別專注的學習時段,一點時間都不允許自己接跎。

 啊,這是大錯特錯的做法。這種學習方式,必然會導致你的疲憊和低效,動力不足、難以持續努力。
 **你把自己每天的學習,當作一場長跑,試圖跑到精疲力盡;但,爲啥不能當作一場又一場的短跑呢?**短跑觀,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
 我現在的模式:是整點開始做事50分鐘,然後休息10分鐘。沒錯,就是這麼簡單,我徹底逃脫了過往多年,晚飯之後徹底失去戰鬥力的困境。
我知道這聽起來平平無奇,如同古天樂版楊過的樣貌。但我所說的休息,和你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樣,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改變。


人生應該是一場接一場的短跑,而不是永不停歇的馬拉松。短跑觀意味着:當你學習/工作90~120分鐘後,你應該休息15分鐘。過多的精力消耗和過度恢復都是不好的。(《精力管理》)

 具體比重自行決定,下文僅以15分鐘爲例,需要休息120分鐘的朋友,恕我愚鈍、沒什麼可說的……

每天的學習/工作模式,應該是一個鐘擺式運動:按照一定的週期消耗和補充精力。

理想狀態是:做事的時候全方位投入,放鬆休息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全身心地恢復自己的精力。

 看到了嗎?[全身心地恢復精力」。你平時學習間隙的玩手機、刷知乎、聊微信、打遊戲、看抖音,這些全部是無效的休息,事實上會消耗精力。


 首先記住1.5小時/15分鐘或者1小時/10分鐘的學習/休息模式,我們接着說,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恢復精力」,我們的口號是: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1. 冥想
     懶癌的福音,冥想應該是最有效的精力恢復方式了。也是我最常用的中場休息方式。冥想可以讓你迅速恢復精力,大腦恢復清醒;也可以讓你的情緒恢復平靜,堅持一段時間,甚至能夠緩解焦慮,而且可以有效提升你的專注力。
     先安利一個坐姿冥想:手機倒計時15分鐘(時間可循序漸進,一開始可5分鐘,慢慢來)。坐在椅子上,可以靠在椅背上,手腳、全身都放鬆,閉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於呼吸上面,深深地、靜靜地、緩緩地呼吸,只關注自己的每一次呼氣和吸氣。
     深呼吸的頻率不必死板,讓身體感覺舒服即可。如果有雜念進來了,那些你正在考慮、擔憂的事情或者人,把注意力輕輕拉回到呼吸上就好。繼續關注你的一呼一吸。
     如果雜念出現的頻率很高,真的沒關係,一開始都是這樣的。能意識到自己出現雜念了,是很好的事情。拉回來.……就好。

  2. 間歇訓練
     間歇訓練的定義是:短時間內(每次60秒或更短)進行劇烈的運動,比如短跑、步行上下樓梯、騎自行車等,然後進行徹底的休息恢復。在15分鐘(時間長短可循序漸進)內如此重複進行,有節奏地快速加快和降低心率。
     間歇訓練能夠增加身體的能呈儲備,使其有效恢復精力、能夠承受更多壓力。對人的情緒穩定,也有很大益處。

  3. 做不同的事情
     盧梭的心得:[我本不是一個生來適於研究學問的人,因爲我用功的時間稍長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連半小時集中精力於一個問題上。但是,我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即使是不間斷,也能夠輕鬆愉快地一個一個地尋思下去……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覺得疲倦了。」
    交換使用你大腦的不同區域,也可以實現高效做事。所以,我們可以學一會兒知乎,累了的話再學習一下微博,又累了的話再學一下微信。想一想,高中時的課程安排,很科學啊。
     還有另一種使用不同區域的休息方法:「做新鮮的事情]。有陌生感,大腦纔會更加投入,才能真正放鬆休息。比如:手機倒計時15分鐘,出去走一條不同的路,看看路上的風景;利用15分鐘靜靜聽音樂;利用15分鐘學首新歌;總之就是,做有一點打破常規的、不同的事情,一定要全神貫注,其實很有效的。

  4. 午休、好好吃飯以及和朋友交談


 這是具體到每一天,我們應該做事-恢復-做事-恢復,如此重複。但這是不夠的,15分鐘的休息只是小打小鬧,總體上我們的大腦,還是處於亢奮的工作狀態。即使連續學習/工作了6天,第7天你還是能學進去,甚至自我感覺效率也還不錯。但有些你看不見的磨損,正在緩慢發生

持續的學習/工作,意味着我們持續處於壓力之中,身心層面皆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懂得休息,我們會付出代價,在生理層面上我們會受傷,在心理層面上我們會感受到焦慮,最終可能導致抑鬱。

 哈佛大學教授Tal說:問題不在於壓力,不是生理上的問題,也不是心理上的問題,問題在於缺少恢復。那些既成功又快樂幸福的人,是會感受到壓力的,然而他們很注重恢復。
放到更長的週期來看,比如一週,我們必須按照學習/工作5天,休息2天的節奏(或者做六休一),來進行恢復。如果是考研時間很緊,至少給自己每週半天的休息時間。
 怎樣纔算有效休息。可以粗略概括爲:讓身體活動起來,讓精神沉靜下來
 腦袋不去想任何與學習、工作有關的事情,並且讓身體活躍起來,比如出去玩、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聚餐聊天,去爬山、給住處做大掃除。但是窩在電腦前悶頭看電影看綜藝節目,不算有效的休息。
7emsp;記住一句話:休息是必要的投資,是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學習的


 我們剛纔講了學習和休息的循環,以及[全神貫注地休息,對於保持精力充沛的重要性。但[休息]的意義不止於此,它還在另一個層面,對[高效學習/工作]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出靈感,更高效地解決問題。
 大家這種體會都有的?一件事兒今天沒做完,一本書沒看完,一個問題沒思考完,暫時收手,但是卻做不到收心。
 吃飯的時候、看電影的時候,晚上準備睡覺時候,一直想着,感覺能趁這段時間,想出來解決的法子,或者,單純只是覺得,不能浪費時間。試圖每分每秒都思索解決方法,看似特努力,其實是南轅北轍。


 大家還記得,初中化學課本上,苯環的發現者凱庫勒,是如何提出苯環假說的嘛?他百思不得其解,然後在睡夢中看到一條蛇首尾相接,得到了靈感。
你看,凱庫勒在專注於苦思時,並無法解決問題;卻在休息時,找到了答案。
這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和我們大腦運作的機制,息息相關。

有時候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在這種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就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

 海明威:[如果你不停琢磨,第二天再開始寫時便會失了線素,寫不下去。」
 所以,當你暫時完成今天的任務後,還請留出時間,什麼都不要想,讓大腦充分休息;沒完成的事情,留給明天去做。
休息對於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認爲如果只是坐着什麼事也不幹,我們就確實什麼事也沒幹。但不是的,思想在工作,並且思想需要這樣,才能獲得頓悟。我們常第一覺醒來就能想到解決辦法,這並非巧合,因爲潛意識正在活動。(哈佛大學教授Tal)
 但重要的前提是,你先要停止琢磨,全神貫注地休息和放鬆,不要再想與做事相關的一切。


 你之前混亂的、走入死衚衕的思路,會在休息期間,得到有效的修復、整合,從前沒想到的新思路,會靈光乍現。下次你着手做時,很有可能會順利很多。
 這一點在芭芭拉·奧克利的《學習之道》中也有着重提及,她把學習時候的狀態分爲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前者是指我們一貫追求的,對沒有解決的問題死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而發散模式是指,在遇到難題,很久得不到思路時,可以試着散步或運動,讓大腦得到放鬆,任由思維漫步。

鬆弛狀態讓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相互聯絡的機會,並反饋給我們寶貴的靈感。

 當然,這個[頓悟]的過程,是需要專注模式做基礎的,也就是芭芭拉說的,學會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之間切換。
 對於學習/做事來說,專注很重要,但休息/放鬆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別總是強迫自己一直學習,意義真的不大。學會放過自己,這並不是懈怠或者偷懶,而是更聰明的努力的方式。

總結

  1. 要想做到長時間高效學習,應該秉持短跑觀,按照一定的週期消耗和補充精力。當你做事90分鐘後,你應該休息15分鐘。
    過多的精力消耗和過度恢復都是不好的。
  2. 我們的口號是[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全身心地恢復精力]有以下方法;冥想、間歇訓練、交換使用大腦的不同區域、做新鮮的事情、午休、好好吃飯、好好跟朋友交談。
  3. 持續的學習/工作,意味着我們持續處於壓力之中,身心層面皆是如此。放到更長的週期來看,比如一週,我們必須按照學習/工作5天,休息2天的節奏(或者做六休一),來進行恢復。
  4. 有時候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在這種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就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
  5. [休息]對於創造力、靈感和高效解決問題,是不可或缺的。長時間高效學習,應該學會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之間切換。
  6. 休息是必要的投資,是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學習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