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18 SMART原則 如何科學的制定計劃

如何科學制定計劃?

  1. 怎樣制定合理的計劃?
  2. 每天都完不成計劃,很焦慮怎麼辦?
  3. 精確到小時的計劃表,只要某個環節出了差錯,時間上有了延長或錯位,後面就全部崩掉了,連同自己的心態。怎麼辦?
  4. 我需要制定指導幾個月的計劃,有沒有什麼建議?
  5. 完成計劃的過程中心浮氣躁,間歇性動力不足,怎麼辦?

SMART原則

 有一個用於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同樣適用於計劃。——目標側重結果,計劃偏向過程。
 SMART原則(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可拆分爲以下五點:

  1. 計劃應該是具體的,包括任務內容,以及時間、頻率的具體。
     錯誤的計劃示範:今年我要多讀書,多運動,學好英語。
     大部分人的新年計劃,都是這樣的。所以一直都停留在[計劃]的階段,卻從來沒有成功。
     這種計劃只有宏觀方向,其實你根本沒有認真想過,自己要做什麼、要怎麼做,以及做到怎樣?
     怎樣纔是具體的計劃?
     今年我要多讀書,每天保證1小時的讀書時間;
     今年我要多運動,每隔一天,跑5km;
     今年我要學好英語,每週跟人進行3小時的英語口語練習。
     只有足夠具體的計劃,纔有被履行的可能性。
  2. 計劃應該是可衡量的。
     可衡量是指,你所制定的計劃,要有一些可以數據化的標準。比如,你安排自己每天背多少個單詞、看幾頁書、寫多少字,都是可以衡量的。
     完成計劃的過程中,你需要很清楚自己的進度:進度良好會形成好的激勵;進度緩慢可以適時調整速度/計劃。
     但是,讓計劃[可衡量」,在另一方面,會讓我們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因爲進度沒達到自己的預期,而感到焦慮。雖說[可衡量]會有負面影響,但它的確是制定計劃所必須的。讓[計劃]可衡量,不是爲了束縛住自己,而是爲了有一個標準可以參考,對自己做某件事的速度和效率,有直觀的瞭解,方便對做事的方法進行優化。
  3. 計劃應該是可達到的。
     任務量太大的計劃,會讓人焦慮。開始做之前,因爲畏懼而拖延;完不成時,挫敗感強烈,影響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沒有正向的反饋,你很難有良好的執行力。
     用時間計劃舉個例子,這樣比較直觀:如果規劃今天學習12小時,意味着一旦投入學習,至少要在13甚至15小時之後才能結束戰鬥。——因爲中間需要休息和吃飯。喔,那就再拖一會兒吧。但如果是6小時呢?早上起早點,也許下午1點就可以結束戰鬥出去玩。這種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量力而行,制定可完成的計劃,會帶來成就感。甚至你完成之後,還會繼續多做一些事情,形成良性循環。那些過於宏偉、不切實際的計劃,除了[看上去很美好],沒有任何益處。
  4. 計劃和其他計劃/目標有一定的相關性。
     這很容易理解,一切都圍繞着大計劃/目標進行。你完成一個[大目標]的時間,是有限的。你爲此所做的一切計劃,都應該儘可能朝向其前進。如果你需要寫一篇論文,蒐集材料是有用的,但要適可而止,更爲重要的,是[寫]。**根據[相關性]的輕重緩急,進行不同的優先性排序。**做其它任何計劃,也都是相同的道理。不要用任務去填滿時間,製造努力的表象。
  5. 計劃應該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畢竟截止期限(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無論是給你10天還是5天時間完成一個計劃,反正你都是在最後兩天完成的。這點沒什麼不好意思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如此。沒有時間約束的計劃,傾向於永遠不會發生。

是否制定長期計劃

 不要制定時長超過1個月的詳細指導計劃,因爲你是一定完不成的。對,一定。你所預想的只是理想狀態,你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外部事件:
可能會耽誤我們的時間,造成計劃的改變。

內部事件:
情緒方面的影響;
你沒法預測真實的進度;
你之前覺得需要做的,可能不需要了;
需要看其他的書、做其他的題,換其他的計劃內容。

 長遠計劃也應該有,但只要規劃大致方向、大致內容就好了。詳細計劃只會浪費時間,無法按時履行,還會帶來挫敗感。

如何解決在執行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在制定以及執行計劃時,做的最不切實際的假設就是:我們以爲自己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任務。

我們[規定]自己在2小時內看完某本書。
我們[希望]自己在週末這兩天,寫完一篇10000字的論文。

 發現沒?我們總是期望事情按照自己所想象的來,期望能夠按照自己理想的速度做完。但是,很少去考慮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如果真實情況比自己所預想得慢,就會心生沮喪,甚至氣急敗壞。冷靜下來想一想,事情怎麼可能按照我們所期待的速度和效果完成?除非這個事情,和工業流水線一樣,每一個步驟都是精確的、可複製的,不受主觀因素影響的。同時還要確保,我們自身的精力狀態、注意力資源等,都是穩定不變的。
 怎麼可能呢?我們和事情,都是不確定的、充滿變數的存在。**事情該花多少時間,就應該花多少時間。而不應該是,我想讓它花多少時間,它就只能花多少時間。**這麼一個簡單的常識,卻是我們在制定以及執行計劃時,從來不會想起的。比如我寫文章,我總希望自己在進行蒐集素材之後,1小時內完成初稿。我每碼一會兒字,就檢查一下文檔下方的字數和電腦右上方的時間,看看速度有無達到期望。如果我發現寫得慢,或者寫到某一段覺得有受阻的感覺,我通常的做法是,急急忙忙地往下推進。可能會先不去管表達是否達意、用詞是否精準,而只是想,先完成初稿再說。怎樣纔是完成?字數的基本達標、架構的基本完整。反正之後還需要改,還需要仔細檢查幾遍。但這常常導致一件事,我在改初稿的時候,需要修改不少字句,調整若干段落的順序。工作量增加了,因爲第一遍寫得不夠耐心細緻。
 看書的時候也是一樣,我預先給自己設置了一個規則,半小時後必須讀到100頁。於是總是匆匆瀏覽,並且不時地看時間和頁數。閱讀的效率並不高,因爲不專注。
 我意識到這樣真的不行,該花的時間,一點不能少花;該慢下來細細琢磨的句子,還是得去琢磨;讀書呢,只能根據具體內容決定的具體的速度,去讀。
 每件任務,都有它不確定的因素,都只能在過程中,由我們與它之間的互相作用,共同決定推進的速度。
我們最根本的目的,其實真不是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任務量,而只是:把這一段話寫好;把這兩頁書讀懂、消化。而我們預先做的計劃,應該是把它視爲一個努力的目標,督促我們通過優化方法,蹄一踮腳達到。
計劃,是工具,是手段,保證我們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段,該做什麼,按照怎樣的順序去做。而我們,常常把計劃以及執行計劃,錯當成了目的本身。
計劃是爲我們服務的,而我們最大的錯誤,是把它當成了規則和束縛。


任何人制定的任何計劃,都一定不可能嚴絲合縫執行
 不要怕這個過程,不必爲此煩躁。即使是規劃好航線的飛機,也並不是按照直線抵達目的地的;火車有明確的到站時間、發車時間,以及既定的速度、既定的軌道,但還是會晚點或者提前到達。
 不必執拗於制定完美的計劃。你只能大致制定計劃後,立刻投入行動,然後根據自己的真實做事速度,調整自己的計劃。
 阻礙是在做的過程中才會遇到的,也需要你在這個過程中去想辦法解決。不是你事先就能夠想明白並且規避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過於注重事先的[全盤規劃],希望自己在計劃階段,就解決所有的問題。並且認爲,在做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一定是因爲自己沒有做充足的準備。
這個想法當然不是全錯。但現在你需要進一步認識到的是,做事過程中,即時遇到問題、即時想辦法解決問題,是同等重要的另一個能力。
你的臨場反應很重要。

總結

  1. 按照SMART原則制定計劃,計劃應該是具體的,包括任務內容、時間、頻率的具體,要認真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以及做到怎樣。只有足夠具體的計劃,纔有被履行的可能性。
     計劃應該是可衡量的,完成計劃的過程中,你需要很清楚自己的進度。讓[計劃]可衡量,不是爲了束縛住自己,而是爲了有一個標準可以參考。
     計劃應該是可達到的,不切實際的計劃,只會帶來挫敗感。
     計劃應該是與大目標有相關性的,不要用任務去填滿時間,製造努力的表象。而是要根據[相關性]的輕重緩急,進行不同的優先性排序。
     計劃應該有明確的截止期限。沒有時間約束的計劃,傾向於永遠不會發生。
  2. 不要制定詳細的長期計劃,內外部均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詳細計劃只會浪費時間,無法按時履行,還會帶來挫敗感。所以,只要規劃大致方向、大致內容就好了。
  3. 我們在執行計劃的時候,總是期望事情按照自己所想象的來,期望能夠按照自己理想的速度做完。但我們,和事情,都是不確定的、充滿變數的存在。每件任務,都只能在過程中,由我們與它之間的互相作用,共同決定推進的速度。
  4. 事情該花多少時間,就應該花多少時間。而不應該是,我想讓它花多少時間,它就只能花多少時間。
  5. 計劃是爲我們服務的,而我們最大的錯誤,是把它當成了規則和束縛。我們預先設置的計劃,應該是把它視爲一個努力的目標,督促我們通過優化方法,踮一踮腳達到。
  6. 任何人制定的任何計劃,都一定不可能嚴絲合縫執行。阻礙是在做的過程中才會遇到的,也需要你在這個過程中去想辦法解決。不是你事先就能夠想明白並且規避的。做事過程中,即時遇到問題、即時想辦法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能力。你的臨場反應很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