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搞了個“懶人理財神器”

支付寶最近搞了個新品,叫“幫你投”,直接在支付寶裏搜索就能找到。

前些年就有人搞了,也不算啥新鮮玩樣兒,只不過支付寶體量太大,不管搞什麼創新都是大新聞。

基金智能買方投顧服務

這次支付寶選的合作伙伴來頭不小,全球最大公募資管機構先鋒領航(Vanguard),在指數基金領域超牛。

啥是買方投顧服務?

簡單說,就是屁股坐在我們這邊的專業理財管家。

就像西方中產階級一般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健康顧問,就是自己掏錢長期聘請一個我信任的,也瞭解我情況的專家。

平時沒事不聯繫,有事一個電話人家就來幫你解決問題。

過去,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買方投資顧問”,只有“賣方投資顧問”,更準確說叫“銷售顧問”。

也就是爲你服務的這個人,不管是銀證保信還是所謂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他們名義上叫理財師、理財經理、客戶經理或其他任何高大上的擡頭,實際上屁股都坐賣方那邊。

因爲他們不問我們直接收服務費,但這些高學歷精英人羣服務是有成本的,人家也要恰飯,只能通過忽悠我們買各種理財,從自家公司或合作金融機構獲得返傭。

屁股決定腦袋,我們的訴求是如何根據我們家實際情況和理財需求,度身定做一套最合適的理財方案,但對方訴求是如何想辦法讓你儘可能多買他們家的理財,所以雙方利益天然衝突。

而基金投顧服務,就是給你推薦適合你的基金,但不像過去那樣從你支付給基金公司的費用裏提取佣金,而是直接問你額外收筆服務費。

這事爲啥過去在中國一直做不起來?

因爲中國老百姓爲服務買單的意識還沒起來。

我花大價錢買藥沒問題,因爲吃了能治病。

但醫生看個門診,和我隨便叨叨兩句也收幾百塊?想錢想瘋了吧?!給你8塊錢掛號費算很給面子了!

您打發叫花子呢~

遇到健康或法律問題,普通人至少還知道自己不懂,花點錢也還能接受,但投資賺錢這事還要我掏錢買服務?

除非保證我掏1000,一年後肯定能幫我賺回N個1000,否則傻子才幹呢~

也有些年輕人雖然有了付費買投顧服務的意識,但沒這實力。

中國也不是完全沒針對個人和家庭的買方投顧,但數量極少,只能覆蓋到金融淨資產千萬以上的SVIP有錢人,還不是收固定管理費,而是收益提成,比如管理你家3000萬資產,一年賺8%,我提成1%,就是30萬……

對有錢人來說,30萬毛毛雨,但絕大多數中國人,一年做夢都賺不到30萬……

因爲各大金融機構都在批量化培訓“銷售顧問”,中國高水平綜合性的買方投顧人才本就很少,費用昂貴,哪怕普通中產也不一定承受得起,發展就更慢了。

支付寶面對的客戶是全體國人,而當下中國財富結構是典型的金字塔:屌絲窮人佔絕對主體(10億+)+小部分中產(1億+)+極少數富人(百萬+)。

這就導致支付寶無法用昂貴的人力給屌絲佔主體的客戶提供買方投顧服務。

解決方案是:引入人工智能技術。

又讓客戶感覺接受個性化專業服務(AI聽上去很高大上的感覺),又能大幅降低服務成本。

AI給你做投顧,“幫你投”收的服務費是0.5%/年。

除了你買基金本身要收的申贖費用、管理費、託管費外,還要額外給支付寶&先鋒領航0.5%的費用。

比如你用“幫你投”買了1000元基金組合,持有一年,無論盈虧,都要付5元服務費。

貴嗎?

這個問題很主觀,不同人答案不同。

我只能說,這個收費比美國貴了不少。

貴就貴點吧,只要手藝好就行~

那“幫你投”做得如何呢?

講真,在我們專業理財師看來,簡直槽點滿滿,不忍直視……

從第一步起,槽點就來了。

個人投資風格偏激進,但不知爲何,“幫你投”居然給我配了個適合65歲老太婆的保守型組合,年化收益最高才6%……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關鍵是,這個組合配比是AI自動鎖死的,即系統默認它比我們更瞭解自己,連我們自己覺得有瑕疵,想手動調整組合配比的機會都不給,只能強制被動接受這個組合——我無比正確,你要麼接受,要麼滾蛋~

造成這種尷尬情況的原因,應該是支付寶爲了把投資體驗極簡化,把投資者風險測試這個標準動作都給省略了,直接用大數據抓取你的投資和消費信息進行智能化處理。

問題是,它的大數據來源僅限支付寶(或所有阿里系產品),如果我們平時消費更喜歡用微信支付或信用卡,怎麼辦?

如果我們從沒用過支付寶買基金,連餘額寶都嫌收益太低,平時股票基金都在證券賬戶裏買賣,是整天玩着套利打新的高配玩家,怎麼辦?

支付寶本身就無法獲得我的完整數據,它只能根據片面的“小數據”,得出你是個既沒錢又沒投資經驗的窮光蛋的用戶畫像,哪敢給你配置更激進的組合?有6%預期收益,親,很適合你哦,人不能太貪心,該滿足啦~

槽點二,基金組合分兩種模式,一種叫白盒模式,一種叫黑盒模式。

白盒模式是明明白白我的心,有非常明確的買賣規則,比如二八輪動策略,童叟無欺,誰都看得懂,你看懂並認可這套邏輯,就上車。

黑盒模式則不告訴你到底是怎麼選出這些基金的,這樣配比的理由是啥,客戶完全兩眼一抹黑,只能靠100%信任才下得了手。

而“幫你投”完全是黑盒模式。

事實上,你不但不知道它怎麼幫你選基金,如果不下單,連它幫你選了什麼基金也不知道……

這也好理解,投顧服務賣的就是這個組合配比,如果客戶不下單就能直接看到組合內容,那人家完全可以跳單,不付0.5%服務費,照葫蘆畫瓢去其他地方買了……

對很多屌絲來說,“幫你投”的投資門檻不算低,要800元。

試着轉入800元后,“幫你投”總算以報告的形式展示出完整組合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看到這個組合,我差點沒一口老血吐死……

配置的股票基金,居然是最簡單的滬深300+中證500的組合?

OMG,這不是力哥平時給最最最小白的無腦定投建議嗎?就這組合,我還要額外多掏0.5%服(zhi)務(shang)費(shui)?簡直搶錢的節奏有木有?

轉而一想,既然支付寶默認力哥用戶畫像是一個小白屌絲,那給我配置最穩健的300+500,也說得過去。雖無功,但也不會有大過。如果牛市來了,基本上能獲得大盤平均收益。

這個槽點可以理解,但後面這個槽點,簡直就是恥辱了。

組合裏的嘉實滬深300ETF聯接A(160706),每年管理費+託管費=0.6%。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0.6%貴嗎?
小白可能沒概念。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同樣定投最標準的滬深300指數基金,易方達滬深300ETF聯接A直接便宜2/3!

中證500標準款也一樣,“幫你投”選的南方中證500ETF聯接A(160119),管理費+託管費也是0.6%。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然而該報告裏的“投資祕訣”一欄中,卻堂而皇之寫着“降低成本”四個大字,承諾挑選的基金一定是市場上最低的。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注意用詞,這裏說的不是“較低”,“更低”,是“最低”。

易方達滬深300是2009年出的,嘉實中證500是2013年出的,這麼老的基金,你總不好意思說,因爲新基金剛發行沒來得及納入數據庫,所以沒注意吧?

你要說規模太小怕有流動性風險,這兩基都有幾十億規模,完全沒問題。

總之,這臉打的,怕是怎麼洗都洗不乾淨…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更百思不得其姐的是,配置一個普通寬基指數+一個增強寬基指數還可以理解,爲啥要同時配嘉實和富國這兩個一模一樣的滬深300指數基金?

這事沒法用專業理財知識來解釋。
當你搞不清一件事的是非曲直,最簡單的思考邏輯是:誰獲利,誰主使。

如此簡單的300+500的標準組合,一定要5個基金,可能是爲了增加組合裏的基金數量,讓小白用戶直觀感覺,好像還挺複雜的,有那麼點專業的味道,我自己可能不會配這麼多,這服務費花的值……

而5只基金分別選自4個基金公司,則是讓用戶感覺你挺客觀中立的,沒有爲單一基金公司做利益輸送。

但同樣是嘉實,人家管理費更便宜的中證500你不選,硬要選比較貴的滬深300,這也算客觀中立?

只能理解爲,想多分點返傭……

“幫你投”雖然問你收了服務費,但客觀上支付寶還從基金公司獲得銷售分傭。

銷售分傭主要是申購費的全部,贖回費的一小部分,以及管理費的一半左右。

他推薦你買的基金管理費越高,他的分傭基數就越多。

當然,指數基金由於申購費和管理費本身就非常低,導致只有支付寶、天天基金、蛋卷基金這些純線上低成本的三方基金銷售平臺纔有動力推。

你們去銀行接受銀行客戶經理的服務,他們推薦的基本都是主動管理型的股票型基金(XX五星金牛基金之類),因爲那個收費高,銀行佣金收入纔多,纔有錢給員工發獎金。

如果服務你的那個銀行客戶經理,小陳小張小王小趙之類的年輕姑娘小夥,願意主動給你推薦指數基金,相信我,這人有良心,站在賣方投顧(銷售顧問)立場,卻有崇高職業操守,真心實意爲客戶着想,他給你推薦的其他理財產品,可以多聽聽。

話都說這份上了,我也不妨再把話說說開。

很多人也知道,你跟着任何一個大V在任何一個平臺買基金,大V雖然不是代銷機構,卻是獲客來源,所以基金公司給銷售平臺返傭後,平臺也會再給大V返傭,當然這塊還處於監管灰色地帶,只能做不能說。

那追金校尉爲啥敢捅破窗戶紙?

因爲我這種人,得罪粉絲也要強推我認爲正確的價值觀,既痛打民粹,又狂扁“公知”,即屠戮民衆,也屠戮權貴,只爲中國能走向我認爲正確的方向,已經不怎麼care佣金啥的。

你們愛跟不跟,我憑良心做事,只對上帝負責~

我不敢說我眼光一定有多好,但至少我敢摸着乳房說,我選出來的指數基金,一定是全市場同類產品中費率最低最划算的。

我的屁股完全坐在粉絲/用戶/客戶這邊。

服務的實質,就是買方投顧服務。

只有真心爲客戶着想,生意才能長久,任何服務性行業都逃不出這個底層邏輯。

總結一下,支付寶“幫你投”,至少從目前的表現來看,頂不起“基金智能買方投顧”這頂高帽子。

或者說,如果它也符合“基金智能買方投顧”,那AI智投也就這麼回事吧~

後來我讓其他小夥伴也試了下,發現不管是誰,“幫你投”選來選去都是這幾個基金,無非配比高點低點。

你確定,這就叫“智能”?

“幫你投”又黑盒又收費,還給出這麼無腦低配的建議,說明目標用戶就是100%相信你的小白。

小白的信任是最盲目也最傷不起的,股市漲,自然皆大歡喜,股市持續大跌,人家投了幾年還是虧,你又沒事先做過任何投資者教育,到時肯定會被憤怒的投資者噴成篩子……

大概兩年前,所謂“智能投顧”、“智能定投”、‘智慧理財’、“機器人投顧”這些概念第一波興起時,就做過一個預言——在AI技術尚未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所謂AI投顧就是噱頭,目的是用最低成本,讓數量最多的低淨值人羣,誤以爲自己享受到最高大上的理財服務(用互聯網技術的低邊際成本,賺屌絲的一分一釐,上億屌絲積累起來也是一筆大買賣);

而真正的高淨值人羣,還是由更專業,也更懂“人”的人工理財師進行服務。

可預見的是,如果你在“幫你投”裏只放了一兩千,恐怕永遠無法獲得進一步的人工理財師服務。

如果放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相信我,先鋒領航遲早會給你配一位優秀的貼身理財顧問,大概率是美女,隨時接受你的諮詢~

企業不是做慈善,天生嫌貧愛富,只不過窮人的錢也要賺,但不能讓他們感覺受歧視。

這就是爲啥一定要把頭等艙和經濟艙完全隔開的原因~

最後扯幾句專業的。

大數據對我們理財有沒有幫助?

有。

但這個幫助目前更多體現在完成基礎工作上,比如出具定期財富體檢報告,AI做和理財師做沒差,AI不但效率高得多,還沒誤差。

但更個性化的事,目前的AI還無法完成。

比如到底買房還是炒股,要不要買學區房,要不要送孩子留學,外面那麼亂,手裏有點美元要不要換回人民幣……

新冠疫情對全球政經格局以及我們個人理財的影響,現在的AI還沒能力分析清楚。

再比如,暴跌時的心靈雞湯,親手給你熬和AI給你熬,你喝哪碗?

很多人接到過AI銷售電話,乍一聽是個真人,實際上是錄音,針對你回覆的語音信息,再針對性進行回覆。

我第一次接到也懵逼了,像傻子一樣和機器聊了半天,突然發現對方好像不是真人,火冒三丈,感覺自己被愚弄了……

後來又接到過無數次,很快就摸清了AI銷售電話的套路,現在基本上聽到對方說第一句話(對說話時間、節奏、語感的把握),就知道是真人還是AI,後者直接掛掉。

這就是AI目前的發展水平,或許能騙過一部分人,但無法騙過所有人。

如果AI能普遍通過圖靈測試,下一波科技爆炸和經濟騰飛的時刻,纔會真正到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