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製造業正經歷第三次革命

聯想近日宣佈與美國存儲廠商EMC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在X86標準服務器和NAS存儲等領域開展合作。

  對於這場“聯姻”,業界普遍認爲雙方意在尋求互補。今年4月聯想推出了PC+戰略,以實現PC、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電視等不同類別數碼設備的融合。就目前而言,雖然聯想已經佔據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第二的寶座,在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上也表現不俗,但在企業級市場,以聯想爲代表的國內IT製造企業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

  相比PC行業,服務器行業利潤較高。在該領域,IBM(微博)、惠普(微博)、戴爾(微博)始終把持着前三的位子。聯想此番欲在高端市場發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爲了應對眼下這場全球製造業的危機。

  伴隨全球經濟衰退的步伐,7月中國的製造業連續第三個月放緩,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生產、出口、投資增速均明顯回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1~5月,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同比增長11.2%,比2011年同期減少10.4個百分點。

  一來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全球IT開支放緩;二來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攀升,使得以OEM和來料加工爲主的中國IT製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最大IT代工廠富士康早在今年4月就已經發出了上半年業績虧損的預警;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芯片製造商中芯國際今年第一季度虧損4256萬美元。“東莞塞車,全球缺貨”,這句話常形容廣東東莞在全球IT製造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刻這座號稱“世界工廠”的城市正經歷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衝擊,大批電子廠倒閉,老闆跑路。

  “中國製造”的人口紅利難以爲繼,大批製造業廠商正在逃離中國。一方面,東南亞國家因其相對低廉的人工成本,已經接替中國成爲世界新工廠,對製造業起到了“分流”作用;另一方面,全球製造業也正在悄然“迴流”,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正轉身變爲“美國製造”和“歐洲製造”。有消息稱,聯想已有意將部分PC生產線轉移至日本和德國;蘋果公司CEO庫克號召蘋果的產品在美國製造;谷歌(微博)新發布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 Q的背面印上了“美國製造”的字樣。《紐約時報》認爲導致製造業迴流的原因是,美國勞動力成本下降以及對進口中國產品的質量有所不滿。但另一種聲音認爲,此舉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的需要。

  這種“原產原銷”模式或將成爲製造業發展的趨勢。

  近期刊發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上題爲《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文章認爲,隨着製造業的數字化,全球製造業將面臨第三次大變革。在該文作者保羅·麥基裏眼中,前兩次革命分別是18世紀後期紡織業的機械化和20世紀初期亨利·福特創建的流水作業生產線。在作者看來,得益於新材料、3D打印技術、易用機器人(23.590,-0.01,-0.04%)和網絡協作生產服務等全新工序,小批量生產將變得更加划算。“整個局勢又轉了個大圈,不再注重規模化製造模式,而是向更加個性化的生產模式看齊。繼而一些在很久前被新興市場奪走的生產崗位將重新回到發達國家手中。”麥基裏解釋,勞動力成本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更多的公司希望貼近市場,這樣可以更快地對需求的改變作出反應。如今,很多產品變得越來越複雜,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讓設計人員和製造人員在同一個地方工作。

  推薦理由:

  眼下全球IT製造業正在經歷嚴酷的寒冬,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表示,預計今年全球IT支出將增長3%,而去年這一數字是11.5%。有學者研究總結,在過去30年間科技產業發展呈現週期性變化,從高峯到低谷,再由低谷返回高峯的時間週期大約爲10年。從上世紀80年代的IBM的PC機,到90年代微軟(微博)的操作系統,再到本世紀初的互聯網,都印證了這一觀點。

  過去幾十年,中國趕上了全球製造業的黃金期,然而當下,中國陷入了既要和發達國家競爭高端製造業、也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爭中低端製造業的兩難境地。近期《福布斯》雜誌網絡版撰文警告說,其實目前中國最大的泡沫藏在製造業中。而解決的辦法就是將“中國製造”提升爲“中國智造”。 (楊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