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之18用戶體驗

概述

前面我們討論了前面三個模塊,希望做產品時,解決的問題是你能夠情緒糾偏和認知糾偏,不要只是站在本我的,自我的感受上來看問題。

接着需要來建設產品的系統能力。

我們常談到一個詞叫“厚積薄發”,“厚積”就是系統能力,“薄發”是表面的那一點點呈現,就是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的五個層次

我們看到很多新的互聯網公司、淘品牌,系統能力不如傳統企業,但是可以從傳統企業那裏搶奪大量用戶,靠的就是用戶體驗。

在體量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用戶體驗能成爲核心競爭力;同維度競爭的時候,用戶體驗更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裏提到:“用戶體驗的要素,來自5個層次的層層選擇與疊加建設。”

這五層分別是:

1、感知層;

2、角色框架層;

3、資源結構層;

4、能力圈範圍層;

5、戰略存在層。

最核心的戰略存在層

 就是着手做任何一個產品前,必須明確地定義這兩個問題,

你需要把它們貼在牆上,保證項目組的每個人都清楚,都認同:

  1. 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
  2. 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他們爲什麼會依賴我們?

你對自己的存在戰略設計是什麼?

你能存在,不是因爲你厲害,而是別人需要你,別人能持續依賴你。

真正厲害的人,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什麼是戰略能力:

戰略能力,講未來,更講現在;

講長遠的願景,更講誰需要紅色政權,誰需要持續依賴紅色政權。

有人需要纔是紅色政權的存在條件,也是它的發展基礎和戰略。

戰略層的外延是第二層——能力圈層。

能力圈要確定:

  1. 我們要做到哪些事,具體要提供什麼樣的確定性;
  2. 我們不做哪些事,對這些事堅決不碰。

35歲的毛澤東對範圍層的定義是:農村包圍城市。

能力圈的建設是:要在三不管地帶建立根據地,要建立自己的武裝軍隊。

能力圈是變化的。

如果有清晰的戰略,能力圈就會朝着戰略的方向變化、拓展;

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能力圈的變化就是偶發和隨機的。

 

能力圈的外是第三層——資源結構層。

毛澤東一句話定義了“資源”,就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建設資源固然和能力有關,但更與戰略相關。

就好像《西遊記》裏唐僧取經一路過關,靠孫悟空上天入地搬神仙幫忙。

孫悟空的加入,本身也是唐僧爲了實現取經戰略必須擴充的能力圈。

資源結構層外是第四層——角色框架層。

用於網站是框架,用於人世間是角色。

框架就是框定每個頁面需要有多少元素,它們的鏈接關係、調用規則分別是什麼。

你打開任何一個網頁,你在感知層感知到的一切內容、功能,都是在這個框架內被框定的。

你和一個空姐在飛機上說話,或者和一個銀行職員在銀行裏說話,她的反饋方式很大程度是她的角色框定的。

角色框架層外就是第五層,也就是最表層的感知層。

我們都很明白感知層,顏色、聲音、嗅覺……感知層當然很重要,就好像俊男美女,修飾得體的人永遠容易贏得第一好感一樣。

但是,如果一個設計得非常精美的網站上,找不到你要的內容,無法實現你的目標。

你要解決的問題,反而在頁面設計非常簡陋,而且打開速度很慢的網站上搞定了。

你會覺得哪個網站的用戶體驗更好一些呢?

百度、yahoo和google之間的競爭

我舉一個咱們經常使用的產品當案例——搜索,把這五層要素再講一次。

有人說Yahoo不好用?那這個用戶指的不好用,到底指的是什麼?

1、他是說感知層的問題嗎?是他不喜歡紫色?

2、他是他覺得按鈕的形狀不好看,或者尺寸太大了,還是按鈕位置不合適?

3、還是框架層的問題,他要的搜索結果沒有按照他希望的方式陳列?

百度框架的意義就是能讓用戶在第二個動作得到他要的信息,絕不讓用戶多點一層。

百度能出這樣的搜索結果,是因爲它的爬蟲以毫秒爲單位,在抓取各個網站的動態信息。

它不但持續積累資源,而且還不斷優化自己的資源處理能力。

Google還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時候,百度做了Google沒有做的動作,自己着手建設內容資源,做了百度貼吧和百度知道。

2003年的時候,當時的中國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競爭還是資源量的競爭。

百度從2003年開始做百度貼吧,2005年做百度知道,做了大量資源建設的工作。

而以Google的清高和耿直,不會做這樣的事。

當有用戶有需求的時候,Google還會爲百度導流量,給對手送彈藥。

移動場景搜索競爭

在移動場景下,微信幹了當年和百度一樣的事。微信用公衆號的方式,自己培育內容資源。

現在你在百度上搜微信公衆號的內容,幾乎是搜不到的。

最新的內容都在微信裏了,百度進入移動場景,卻沒有新內容可供搜索,這是在資源層出了問題。

這也是今日頭條爲什麼必須花大力氣建設內容的原因,這是資源層的比拼。

資源層再往下是能力圈。

百度當然建設了符合中國市場特色的能力圈,而Google沒有。

就中國市場而言,論能力圈,百度贏;論資源層,百度贏。

所以,你不能說Google退出了中國之後,纔給了百度發展的機會。

當然如果Google沒有退出,兩家競爭,那麼百度肯定會比今天更健康。

Yahoo爲什麼輸給Google

這批華爾街精英的測試方法是選了十幾個關鍵詞,

在Google、Yahoo 等六七個搜索引擎中搜索,打印出所有搜索結果頁放在一起對比。

每人拿一把硬幣,認爲哪個搜索結果頁更好就投一個硬幣,最後Yahoo獲勝。

爲什麼Yahoo會勝出?

因爲當時Yahoo使用的後臺搜索引擎也是Google的,

但Yahoo對一些熱門關鍵詞做了人工優化,它的搜索結果不是跟Google一樣,就是優於Google。

但是在界面呈現上,Yahoo顯示的分辨率很大,banner廣告很大,設計很寬鬆,只看到一兩條結果。

而瀏覽Google的搜索結果頁,第一屏能多看幾十條結果。

那些金融精英在工作中還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內容,雖然Yahoo的內容更好,但寧可一下子多看三四十條。

在資源一致的情況下,Yahoo在表層的框架層就輸了。

三個搜索引擎,感知層差別不大,用戶體驗的差別其實是分別在框架層、資源層和能力圈層。

所以,當一個用戶向你抱怨,用戶體驗不夠好,他到底指向的是哪個層的問題?

比如一個電商的App,用戶說不好用,是前端交互流程的問題,還是供應鏈的問題,還是他根本就不是你定位的用戶?

看人的五層要素

做產品如此,看人也是一樣。

結婚教練的案例裏講到:

最表層,你接觸的都是一個人的儀表談吐。

接着你會發現,一個人的儀表、談吐、交互方式與他的角色非常相關。

如果是淺層關係,瞭解一個人的角色就夠了。

但如果你希望與一個人建立的是深度關係、長期關係、戰略關係,那麼你需要更深地瞭解一個人角色之內的另外三層:

1、他的內心是什麼?什麼是他想要的存在感?

2、他爲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直在怎樣積蓄、打造他的能力圈?

3、他在怎樣積累和建設自己的資源,纔會擁有今天的角色?

所以,談戀愛、看人和買產品是一樣的,關注的是最表層的用戶體驗。

結婚和股權投資類似,最內的三層更爲關鍵: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自我設定、能力圈建設、資源建設。

當你被一個人感知層的瑕疵折磨,爲此懷疑、痛苦的時候,

你有沒有認真去評估,他天賜一般無可替代的戰略存在價值呢?以及你愛不愛他這一點?

這就是對一個人做判斷時的芝麻與西瓜。

總結:

沒有完美的產品,也沒有完美的關係。

做一個產品,就是我要做一個東西,讓它成爲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確定性依賴的存在。

看一個人,則是我知道對方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我是不是認同他想要的存在感。

並且站在這個人的立場,接納這個人的瑕疵,幫助他,成就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