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之14系統效率

概述

這個模塊是講系統能力,產品是一個系統能力的產物。

本模塊的第一課講的是確定性,如果不能保證確定性,用戶是沒有辦法依賴你的,這就不可能有忠誠用戶,所有的鐵粉是對確定性有依賴。

這一課講效率。爲什麼講效率?因爲企業是效率分工的產物。

做產品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提供並保障確定性,而效率則是這個系統能力的一個核心指標。

小米的護城河:效率

當我們在談產品競爭的時候,我們拼的是什麼?是前端的產品嗎?

一臺ATM機,你表面看到的是ATM機,但實際上讓它有用的,是它背後銀行的系統能力。

雷軍自己說過:“互聯網思維裏最關鍵的是兩個點:第一是用戶體驗,第二是效率。

他還說過:“小米真正的護城河就是效率,而小米真正要做的就是效率革命。

與小米競爭的其他手機廠商,認爲小米是在比拼產品,其實小米在比拼效率。

用雷軍自己的話來講:

一方面,互聯網把人數字化了,把每個人的工作成果全都數字化了。

所以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數字,數字自然會對人產生壓力。

員工每天一看自己的數字,就得給自己一個判斷。

另一方面,小米打造了一個全員面對用戶的組織結構,接受來自用戶的壓力。

這個裏面的差別在於,你讓員工修改一個東西,兩個人是要相互說服的。

如果你要拿領導的權威去壓他,他可能就會說那我改吧,但心裏不服氣。

如果這個建議是來自用戶,用戶說不舒服,這個員工自己就默默改了,他加班也得改,而且心服口服。

雷軍的評估是,很多公司的研發成本高,是因爲要開發將近100個型號的產品。

小米是把幾乎所有的資源砸在一兩個型號上,用這一兩個型號賣到一個天大的規模。

所以在這個點上,小米也提升了效率。用這種方法,小米把自己的一個單點做到很強。

用“點線面體”的戰略結構來看這件事情。

2011年到2012年這個時間節點,是一個三浪併發的時刻,智能手機大換代、消費升級、網紅電商的流量紅利。

產品的新需求、用戶的變化、流量的變化,這三個時代級的紅利一起撐起了小米手機。

小米的逆轉

2015年和2016年兩年是小米的負向週期。

2017年初,甚至還有一個評論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在銷量下滑後還能夠成功逆轉,小米前途堪憂。”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手機行業的供應鏈是全球高度整合的,上游高度壟斷,技術迭代很快。

所以一個手機的成功,需要一個價值網上的很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但是當一個手機品牌進入下滑週期時,容易導致整個價值網都不看好你,

也就意味着來自價值網的支持會減少,這勢必會加劇這家公司一步一步滑向深淵。

小米遇到的問題,首先就是流量不夠了,在這之前小米銷售純粹依靠互聯網流量、靠雷軍代言的單一模式,但後期乏力。

互聯網的戰爭就是產品和流量。

你的產品夠不夠硬?你從哪裏拿流量?

OPPO和vivo顯然沒什麼互聯網思維的包袱,就是遵從生意的本質,哪有流量就去哪堵用戶。

所以OPPO、vivo快速做了渠道下沉,沉到了中國六七級市場——縣和鎮的級別,在全國開了超過60萬家專賣店。

這個時間窗口,小米一心一意專注在線上,錯過了縣、鄉市場的線下換機潮。

這是兩家銷量拉開差距的一個本質原因。

從整個中國的商業格局來看,電商其實只佔商品零售總額的10%。

到今天,其實90%的人還是在線下買東西,即使你拿到了線上100%的市場,但是在整個大市場裏,你也只有10%。

我想再說一個小米零售的創新——小米小店。

阿里也在做一個天貓小店,但是小米小店的特性是它有小米的供應鏈優勢。

小米之家是開在一、二、三級城市,而小米小店是隻開在縣和鎮這兩級,任何個人都可以申請做小米小店的店主。

小米利用它的大數據來做審覈,比如這個人必須得這個縣和鎮的地理位置上生活,根據手機定位的活動區域可以做判斷。

便捷的審覈後,小米小店就能快速集聚大量的店主,他們很容易就可以把店開起來。

接着這些小米小店的店主,就用自己的模式來拓展流量。

產品的競爭其實就是產品加流量的競爭,小米利用了大量的個人流量,把它們變成小米小店來拓展流量。

這就是小米的策略,用非常快的速度開100萬個小米小店,以此來對壘OPPO、vivo的60萬家實體店。

爲什麼在我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小米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開20萬家小米小店?

這靠的是小米長期積累的數據智能,也是小米長期運營的智能效率系統。

你會發現,雷軍打OPPO、vivo這仗和周鴻禕打瑞星方法有點像,都是在用整個“面”來打一個“點”。

現在小米和當年的360有點像,都成爲了搭建一個三級火箭的模式。

三級火箭:

一級火箭:小米手機,也是頭部流量。我們都知道一級火箭是不掙錢的,所以小米手機的利潤極其低。

二級火箭:小米手機拉動的立體化零售渠道。

三級火箭:未來MIUI、小米雲等互聯網業務,才真正支撐起小米的利潤以及它的智能化未來。

當vivo、OPPO在跟小米拼手機的時候,小米卻在拼效率。

手機對於小米來講只是一級火箭,它的智能化未來,纔是真正的核心。

此外,雷軍還很擅於借勢,會持續引入其他的外部勢能來爲組織賦能。

我們在講“點線面體”的時候說過,CEO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地尋求外部勢能爲你的組織賦能。

OPPO和vivo當然是非常強悍的“點”,但是小米是用了幾個“面”,

建立起了一個複雜的“體”來打這個“點”,並且幾個“面”彼此借力。這個戰術有非常強的週轉空間。

總結:

第一,小米打OPPOvivo,看上去是手機的產品戰爭,但實際上背後是它們的效率之爭。

小米展現的至少是兩方面的效率:

一個是小米組織裏個人的特殊效率;另外一個是小米系統性地搭建了智能效率。

第二,當你決定要做一個產品,準備搭建自己的系統能力時,你先問自己一句我應該從哪個點來建立我係統性的效率優勢?

 因爲沒有效率優勢,這個系統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系統。

關於效率,我推薦一個衛哲的演講,你可以在得到搜索“衛哲”,查看李翔知識內參轉述的《衛哲:五個方面提高效率》來了解。

再次強調,企業的存在就是社會效率分工的產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企業是效率分工的產物,那麼你所在的企業的護城河在哪?你覺得它在哪個方面的效率比別人做得更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