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之28看產品的三個視角

概述

 

中觀套路

什麼叫中觀?就是套路,是系統的認知框架,是一種認知的方法論!

第二模塊之後的內容,有大量的套路:用戶畫像、痛點和癢點、整體流程圖、用戶體驗地圖和服務藍圖。

書店裏有很多講套路的書:用戶需求、產品策略、功能定義、流程圖製作、產品原型製作、項目管理、數據分析、產品運營……

大公司是學習套路的好地方。

一家公司能系統培養某一類人,說明這家公司在這個領域有與衆不同的套路。

比如:聯想出銷售、騰訊出產品經理、阿里出運營、百度出技術。

所以大學畢業去大公司是有價值的,因爲套路有價值。套路像武功招數一樣,是前人總結的有效經驗。

比如用戶體驗,如果你不懂用戶畫像、用戶體驗地圖、用戶體驗這些套路性動作,按照自己的模糊感覺做,也許也能接近用戶

體驗的完整。

但練好套路可以自我排查問題,便於和團隊溝通。

除非你打算在大公司呆一輩子,否則最好不要超過5年。

爲什麼?

因爲大公司教你套路,同時也會深深地把你角色化,讓你只能作爲系統的一個角色,習慣系統內的生存。

創業企業也不要迷信大公司的套路,最典型的就是從騰訊挖個產品經理,創業者就覺得可以把自己的產品交給他。

甚至與這個產品經理PK的時候,還不自信,覺得對方是大公司出來的更專業。

因爲,靠套路成不了高手。

招式套路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方法,有了套路你就知道事情應該怎樣做效率會高。

有時候看到高明的招式,我們會很興奮,但用下來發現,完全發揮不了應有的威力,那是因爲只有招式成不了高手。

套路可以讓你更有章法地展現自己,更容易搞定面試官,成爲系統內按指令行事的公司中層。

但是如果你想依靠這門手藝,自立門戶,博得名利,那麼你面對的是整個市場的競爭與用戶的分流。

你每時每刻,都需要面對每一個細節的取捨。

沒有人告訴你“可以了”,沒人告訴你對與錯,甚至用戶給你的反饋都是混雜的。

你如何做出每一個微小的決策,持續迭代,持續優化?

微觀體感

要成爲能夠自我決策的好手,我們就需要產品經理能力的第二個維度:微觀體感。

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選擇疊加起來,就是你拿出來的產品,就是你活出來的樣子。

那麼日常中,我們做每一個細小選擇,靠的是什麼?靠微觀體感,就是真實地感知每一個微小瞬間。

前面的課程很多是講微觀體感的,尤其是開篇的第一模塊。

產品是一種被動的藝術。

一個產品只能在被動中,默默把握每一個微小的主動機會,在每一個接觸的瞬間,每一次的交互裏,讓用戶順暢地深入下來。

用戶動力不足,要放棄這個產品,你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最挑剔的人,其實就是最有防禦意識的人。如果產品突然碰觸用戶的某個意識神經,讓用戶產生防禦,那流失的機率就會加大。

用普通人的視角來看,雞蛋都一樣。

但要是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就要不斷練習,在最不容易建立觀察的地方,建立每一個微小處的覺察。

  • 反思什麼樣的設計才能讓用戶滿足?
  • 覆盤用戶是否產生了防禦心?
  • 爲什麼會在這裏卡頓?
  • 產品應該怎麼做才自然?

達芬奇畫蛋和小野二郎的壽司的例子,都說明:

通過大量的思考、大量的時間都是去建立細微的微觀體感建立長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感官,眨眼之間的好惡判斷。

很多愛好者、發燒友是有微觀體感的,他們需要補中觀的套路,才能夠有系統、有層次地釋放他的感受。

這些微觀體感來自哪裏?

不是套路招式,只能是長年累月的刻意練習,每天都在感悟一件事情,你的微觀體感就會建立起來!

比如打籃球的手感和球感,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而在大公司也好,看書紙上談兵也好,擁有了中觀套路的人,一定要補微觀體感。否則,說起來都對,做事卻都不到位。

如果能夠同時擁有微觀體感和中觀套路,那就是一個產品好手了。

如果只有中觀套路招式,沒有微觀體驗,那結果就是說起來都對,做起來都錯。

宏觀能力

那什麼是宏觀能力?就是打大仗的能力。

你說錘子手機的微觀體感和中觀套路如何?很好啊。比起小米手機,差在宏觀能力。

你說易到用車當時的用戶體驗和口碑如何?很好啊。比起滴滴,差在宏觀能力。

在這套課裏的點線面體、創新模式都是宏觀能力。

幾家定位相似、體驗相似的產品,靠優化用戶體驗,其實是無法終結戰爭的。

大仗拼勝負,靠的是宏觀能力。

總結:

練好套路,在大公司做到中層沒問題。要想自己爲結果負責,開門立戶創業,必須有長在自己身上的微觀體感。

沒有微觀體感,靠套路判斷,就是自欺欺人。但打大仗,做頂級高手,其實宏觀能力也要強。

很多人喜歡乾貨,其實喜歡的是方法,可以直接操作,但是你知道那麼多的方法真的用上了麼?

你知道睡前關掉手機讀十幾分鐘的書利於睡眠,真的做到了麼?

所以重要觀點要說明原理,而且一定要有原理,這是一個說服過程。

只有套路,卻沒有實踐,就不會有足夠的細節決斷能力。

這個被稱爲“知識癱瘓”,知識學習很快樂,但能力爬坡卻需要時間。

長篇大論簡單,付諸實踐卻需要持續地經歷並且獲得實際反饋。

有一句話我想分享給你:

今天的最好結果,就是明天的最低標準!

如何實現這句話?模板。那模板是什麼?其實就是中觀能力,就是套路。

很多人都懂得用套路,但我想不是很多人都知道套路怎麼來的,

套路其實就是畫200多遍雞蛋,找出它的細微差別,把最好的那個雞蛋的繪製方法反覆練習。

這個細微差別怎麼來,一方面有效記錄,另一方面是多對比。

利用你上一次最好的結果,作爲下次的標準,每次提升一點,從而慢慢地提升自己的微觀體感。

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方法:對比來培養自己的微觀體感。

如果你本來是用壞的呢,當你用好的時候,或者你看到好的,你就沒有任何很大的觸動。

但是如果你用最好的,你再用不好的,你會很明顯的感覺到不舒服。

這也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下面給你講個故事: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名字,很多人都熟悉,尤其是他的作品讓人拍案叫絕。

儘管王國維是國學大師,在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不過他在某些領域就跟普通人一樣了,

比如鑑寶方面,他反而比不上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關於王國維和溥儀之間,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據說王國維有一次去古董店,淘到一個寶貝古董,是一隻玉壺,看起來非常精美,古董店老闆說是唐朝的,

而且還說李世民曾經用這個玉壺來泡茶喝,王國維覺得玉壺不錯,便花十兩銀子買下來收藏在家。

有一次溥儀到王國維家裏做客,爲了炫耀自己的收藏,王國維便把那一隻玉壺拿出來,給溥儀看看,

並向溥儀介紹說,這是唐朝的玉器,李世民曾用來喝茶,本以爲溥儀會對這隻玉壺誇讚幾句,沒想到溥儀看過後臉色有點尷尬。

最終溥儀把玉壺拿在手中,稍微把玩了一陣,便委婉的說了一句:“你這古董好像跟我家裏的不太一樣呢。”

溥儀雖然沒把話挑明,不過很明顯是意思是:“這古董是假的,老王啊,你上當啊!”

面對溥儀的質疑,王國維有些不信,這個溥儀實在有太敷衍了,就那樣隨便看了一眼,怎麼就能知道是真是假呢?

但對方畢竟是“皇上”,而自己是“臣子”,肯定不能跟他吵,然而心中卻不甘。

這隻玉壺畢竟花了王國維十兩銀子,聽到溥儀這樣說,他第二天便到街上找大師鑑定一下,

這下又花了一兩銀子鑑定費,最終才確定,這玉壺真是贗品,看來溥儀鑑寶的眼光真是毒辣得很。

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有時候,在某個方面卻是事實啊!

中觀能力其實是個做抽象的能力。

在你剛開始學習一個技能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高的起點來做,而不是自己去琢磨,再從微觀積累經驗到中觀;

要從中觀開始,這樣纔會更快地去入門,然後成爲高手。

但同時我也想強調,有些東西你必須從微觀自己去找規律。

就比如說我的花樹圖,我就是從微觀開始的,包括顏色體系等等,都是我一點一點建立的。

我從設計原則,還有其他方面,比如邏輯的一些知識,我把它們抽象在花樹圖裏。

其實這也是學習方法上的一個差別:你是要模仿呢,還是要創造呢?

比如說你學英語的時候,剛開始你可能會去想語法爲什麼會這樣?如何組織語法更好?

這是完全沒必要的,你只需要是模仿就行了,英語發展了幾千年需要你去創造去改變嗎?

你只需要去適應,然後去用就行了,不需要去麻煩找微觀的差別。

中觀算是比較容易找到的,因爲寫中觀的書很多,如何溝通、如何幽默、如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真正微觀的東西是你在實踐中才能獲得的。

希望你能多記錄,多從中觀入手獲得微觀體驗,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法。

把今天的最好結果作爲明天的最低標準,在微觀和中觀上做一個很好的權衡和過渡。

宏觀呢,我覺得可以認爲是中觀的中觀,做更大的抽象。

是讓自己站在“面”和“體”的角度來看待那個“點”,以“面”或“體”來打擊“點”的時候,成功的把握度會比較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