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太神奇,80%的父母用這個方法,幫助解決孩子惱人的行爲

可樂小姨帶着剛出生還不到兩個月的小寶寶,來到姥姥家住了一段時間。這兩天可是把可樂忙壞了,上學前要看幾眼這個小弟弟,放學後還要陪在小弟弟的旁邊玩兒。

昨晚接可樂放學時,可樂姥姥笑着對我講述可樂與弟弟的故事。

晚上可樂弟弟又開始哭鬧了,這時候可樂在旁邊,邊輕輕的拍着小弟弟哄着他,邊對小弟弟說:“別哭了,來,你深呼吸”。

聽完之後,我和姥姥都笑了。我對旁邊的可樂說:“可樂深呼吸之後您的感覺怎麼樣呢?”

可樂說:“深呼吸可以調整情緒,我很平靜”。

很多的爸爸媽媽說,孩子心情好的時候跟天使一樣真是可愛,可是當有情緒發脾氣的時候,我卻不知如何是好,有時候我跟他好好講道理卻勸不了,我來硬的又壓不住,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非常非常頭疼,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養孩子的時候會經歷孩子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往往會享受寶寶開心時刻,卻應付不了他們的憤怒或者沮喪,或者想像滅火一樣,趕緊把他們的負面情緒撲滅。

下面先來講一講一些父母對孩子負面情緒的錯誤誤區:

不可不知的祕密

誤區一:認爲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就是壞性格。

經常有父母描述孩子說,我的寶寶三歲了,脾氣很急,或者他脾氣很大,不聽勸。父母認爲孩子發脾氣是壞性格。

誤區二:認爲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是做父母的失敗。

經常會擔心,孩子這樣的負面情緒發展是不是對他不利,父母更加的焦慮。

 誤區三:認爲孩子負面情緒表達是對自己的挑戰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才兩三歲就和他們做對了,越不能做的事情,他就故意怎樣去做,他們把孩子負面情緒看作是故意挑戰

  誤區四: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樂,時時刻刻都快樂

其實我很理解這樣的心情,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希望他們快樂幸福,父母都這樣。

問題是希望孩子時時快刻刻快樂並不現實,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必然會遭遇一些讓他們不快樂的情形,比如現在可樂進了學校經也會受到老師批評或者和同學鬧矛盾,所以我們要學會抓住這些不快樂的機會,幫助孩子認識和排解情緒,

誤區五: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千方百計取悅孩子.

很多父母都不捨得讓孩子難過,這樣子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習各種情緒了。

在我們家會在電視冰箱上張貼一張情緒臉譜圖,每當看一個動畫片的時候,我就會問他:“你覺得動畫片裏的人物是什麼感受呢?“”或者有的時候偶爾問問他,“你今天的感受是怎麼樣?”

正是因爲有這些誤區,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沒有應對的辦法,父母沒有意識到情緒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爲你不喜歡他就消失了,情緒還是一種主觀體驗,我們只能體驗它,疏導它,而不可能把它壓制住就能壓制住,所以我們父母要明白:兒童對情緒的認知表達疏導等,都還在發展的初步階段,成人能夠清楚的分辨不同的情緒

而嬰幼兒不能分辨清楚的分辨,只能籠統的感到這讓我很不高興,孩子往往會用直接的行爲把情緒表達出來

    作爲父母和老師,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通過孩子的行爲,語言,表情等線索,去準確判斷孩子的情緒,只有這樣纔會搞清楚孩子的行爲和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幫助孩子真正的解決問題,不要動不動把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性格動機掛鉤,覺得他們是故意搗亂

                    糾正之前先鏈接,解決問題要先解決情緒

正面管教當中有一句話說,我們從哪裏獲得這樣一個荒謬的結論,如果想讓孩子感覺好,就要讓他感覺更糟。

在我的課堂當中會做一個角色體驗,這個時候家長會針對一個情形去指責孩子,我問過無數的角色體驗的家長,他們感覺怎麼樣?

家長會說,感覺很不好。

問“那你會做得好嗎?”家長搖搖頭。

是的,所以在糾正孩子的問題之前,你一定要先與孩子產生鏈接,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要先解決的是情緒。

很多父母只看到行爲,覺得大喊大叫或者摔東西,這樣的行爲不好必須要糾正,而沒有看到這些行爲背後的情緒,其實這便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父母要觀察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糾正行爲

如果父母和老師對孩子情緒不重視,他們會覺得很困惑,現在這種感受讓我很難過,我不知道怎麼辦,而且他們可能會用更激烈的方式來表達,以達到引起父母或者老師關注的目的;如果父母只關注到孩子行爲,而不理解行爲背後的情緒,往往會訓斥孩子,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你怎麼能摔東西,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不能認識自己的情緒,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緒,認爲自己情緒是不合適或者是錯誤的。

情緒引導是也是有步驟的,每一步我都會詳細的講解,但是我想指出來讓孩子不是做實驗,不是按照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來進行的,在真實的生活中,在特定的情形下,父母要對各種情況很快作出判斷,做出合適的反應來,這個時候你不一定要遵從這些步驟,可以把步驟打亂.

父母第一需要觀察能力,第二需要整合能力,這樣才能靈活運用

01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父母要幫助孩子定義情緒,比如說,你臉紅揮拳頭就是生氣了,幫助小孩子慢慢的瞭解自己,這種情緒是生氣幫助他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或者用合適的行爲來表達

在我們家冰箱上就會一直貼着一張情緒臉譜,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35種表情,時常跟可樂進行情緒對話,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或者是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會問起他,你覺得動畫片裏的人物他現在的感受是怎麼樣?

 時常的與孩子進行這樣的對話,也和他們進行定義情緒給情緒貼標籤,那可以看一些介紹情緒的繪本,小朋友適合直觀的學習,看繪本的時候他會認識到,遇到這個情況是這個情緒。

當孩子可以自如使用語言了,我們可以逐步鼓勵孩子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感受。若孩子感受到某種情緒的時候,他們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我們幫助他用語言描述的時候,他會明白,原來這個感受是有定義的,這樣他就知道情緒是有邊界的,是可以控制處理的,是生活的一部分,用語言去表述情緒可以比較快的幫助孩子從不安的狀況中恢復平靜

晚上把可樂從姥姥家接回家的路上,可樂跟我談起,他剛上小學,老師開始教他們做第9套廣播體操,他對我說:“我很苦惱的是,我不會做跳躍運動,但我最擅長的是全身運動,”於是就在我面前開始操作起來

我也看到跳躍運動的時候,可樂實在是有些身體不協調,嘗試了幾次有些泄氣了,我很認我抱認真的看着他,認同他的感受說:“是啊,媽媽能夠理解,這個跳躍運動很難,確實是需要手腳全部都要協調起來,媽媽小的時候學習這套操也是這樣的,我最擅長的也是全身運動,對於跳躍運動我還是有些陌生,不過後來媽媽經過長期的練習終於學會了”當我這麼說時,可樂就沒有繼續在我面前埋怨跳操有多難,而是邀請我和他一起來練習。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引導他們的思路,從消極情緒轉移到怎麼解決問題這個積極思路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尤爲重要。

02

認同孩子的情緒

 認同和接納不一樣,認同不僅僅是接納,還讓孩子感覺到情緒是合理的

我想所有的媽媽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一生氣就會打人摔東西,或者是說趴在地上哭。

有一次在我的課堂中有位家長很苦惱的說,她的孩子一生氣她就會用頭撞牆,這個時候引起了家裏人所有人的關注,爺爺奶奶會跑過來立馬抱住孩子去哄他,而他會認爲這種方式是處於驕縱,於是對孩子使用冷處理,其實這種方式時間長了之後對孩子的行爲沒有任何的改善,於是很苦惱,問我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媽媽,對於孩子發生的這種情緒都是採取的是忽視的做法,所以孩子的情緒一直在,那你採取的行爲可能還是對他來說也不管用,所以最重要的一步還是你要認同孩子的情緒。

有一天可樂對我說他想喫香蕉,我對他講家裏邊沒有香蕉,要不我們去超市買吧。

這個時候可樂就不願意了,說我偏要喫香蕉。我在想這個時候家長肯定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任性,家裏沒有什麼偏要喫什麼,於是我對他說:“可樂, 你很想喫香蕉是嗎?”

“嗯”可樂回答。

我也很想喫香蕉,我在想如果我們做一個水果沙拉里邊有香蕉,有蘋果,有草莓,再撒一點沙拉醬,哇,這個味道實在是太好了”我做出非常享受的表情來,可樂立刻對我說:“媽媽,我們快點去超市吧”

我給可樂描述的是喫沙拉的藍圖,他就很配合的,讓我帶着他去超市買,孩子是用他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當他一心一意想要喫的時候,我們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當他得到了你的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他纔會慢慢聽得進去,所以不要說,孩子不聽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再困擾他了

很多父母會問我,孩子入園的時候想爸爸媽媽會哭怎麼辦?可能很多父母會說,不要想爸爸媽媽了,爸爸媽媽下班了就馬上來接你,雖然孩子接受了父母不要想爸爸媽媽這樣的信息,可是他想爸爸媽媽的情緒並沒有得到疏解,同時還會對自己這種感受很內疚,覺得有這種感受不應該,所以我建議父母也好,老師也好,要先認同孩子想父母的這種感受。(之前有一篇文章是分享:孩子說:“我想你,媽媽”,父母怎麼回答很重要

讓孩子學習恰當的表達情緒,我們認同和確認孩子的情緒能讓孩子明白一件事,不管你正體驗着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我都能理解,我認同你的感受,但是怎麼發泄和表達這種情緒呢,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不過表達情緒的行爲確實有好壞之分的。

小朋友生氣或者遭遇挫折的時候,推倒別的小朋友扔玩具等等,認同這些情緒的同時容忍這些行爲,孩子會認爲這樣表達情緒宣泄情緒是對的,他就不能學會控制情緒,所以我們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是,可是你打人,扔玩具是不對的。

父母可以讓孩子想一想,什麼樣的發泄方式,既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也能不破壞東西,可以用語言講出來,可以用畫畫,也可以想象在自己頭上冒煙,小朋友會想出很多的創意辦法來。

之前針對可樂的情緒,我們和可樂做過情緒選擇輪,問他用什麼樣的方式能讓你的感覺好起來。可樂的辦法是第一,要喝涼水;第二,散步;第三,扇風扇;第四,讀繪本…總共說出了7~8種來,這些想法真的也是讓我感到很驚訝,看來孩子的想象力真的是比我們大人要多多。

03

啓發思考

 通過解決問題來疏導孩子的情緒,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對孩子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他們就能平靜下來,但也有時候僅僅認同情緒還不夠,我們需要啓發孩子思考解決問題

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哭鬧不已,有些父母會不耐煩的說:“一個玩具有什麼了不起的,別哭了再去買一個”。

可是家長也許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他對玩具是有感情的,你買一個新的並不能代替他對舊的那個感情,這個時候我們要理解他玩具壞了。“你很傷心,來到媽媽這哭一會兒,我們想一想辦法接下來怎麼辦?”這一句話,孩子的感受到了父母的認同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然後我們可以說這個玩具的功能是壞了,但也許不影響玩兒,也許孩子可能會自己找到辦法,或者我們可以用啓發式提問,問問孩子,玩具壞了,那你猜猜這個玩具在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我們還能怎麼玩呢?當他開始思考,他的情緒就已經得到了排解

作爲父母,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或者過分的行爲時,首先要警惕在認識孩子負面情緒的誤區,在觀念上要從關注行爲轉變到關心情緒,並進一步學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表達對,他進入幼兒園以後,今後面對更復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將大有裨益,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還和孩子一起經歷這些寶貴的成長過程。

 部分內容感謝兒童心理學博士:陳忻老師指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