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父母如何應對焦慮:請把孩子視爲“薛定諤的狗”!

今天有一個新話題,你認爲孩子是“薛定諤的貓”?還是“薛定諤的狗”?大家可能有點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什麼貓啊狗啊的,跟教育孩子有啥關係,那就請夥伴們繼續往下看。

著名的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想象出一隻充滿暗黑能量的盒子,裏面關了一隻無辜的貓。這隻盒子裏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可能會觸發一個機關,把貓殺死。這隻貓現在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呢?


不知道。

如果一定要問,答案是“既不活也不死”,或者說“既活又死”。

但如果你打開黑盒子,你會看到這隻貓要麼是活的,要麼是死的。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去碰(觀察)這隻貓,它有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但如果你去碰(觀察)它,它的狀態就坍縮爲一個了。

那這和我們今天要說的“焦慮”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孩子呱呱落地時,一無所知、一無所能,怎麼就慢慢長成了那個淘氣鬼?怎麼就變成了一個穩重、負責、努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薛定諤的狗”就是育兒中最神奇的一點——你的孩子有無限的可能性,未來可以成爲各種狗(銷售狗、程序狗、護士狗、科研狗、創業狗......),但最終,他只會成爲一種狗。當然,他也可能成爲一條“斜槓狗”(斜槓青年,擁有多種職業或多元身份的人)。

以上翻譯成人話就是:你的孩子有無限多種可能的人生,但最後在現實中,他只會走一條人生之路。

你要面對的只是一個薛定諤的狗,而不是薛定諤的貓。

薛定諤的貓面對的是生死問題。

薛定諤的狗要面對的,不過是方向問題。

學文科還是學理科?不喜歡金融、計算機,卻喜歡畫畫?這些問題都不影響其人生的本質。哪一種更好?真的很難講。

也許在你眼中,獵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寶寶也許不這麼想。無論哪一種人生,都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歡樂。而這些選擇,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沉重。

更何況,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那麼,爲什麼不擁抱這個不確定性呢?

所以,請放下你的焦慮,讓孩子去做一隻薛定諤的狗。讓他們去體驗探索未知世界的驚奇,讓他們去感受在不斷地試錯與校正中完善自我。

相信不少父母常常處在這樣的焦慮中——我要是教育不好我的孩子怎麼辦?我可不能耽誤了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

殊不知,孩子在出生的一剎那,很多事情就已經決定了。父母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改變”孩子?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樣的陪伴最有力量?

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個個都無比焦慮。暑期更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到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則變來變去,越變越怪異;“中考”之後,孩子就進入了上學期間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他們開始準備高考,家長也要陪着提心吊膽;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中國的大學又怎麼樣呢?

爲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爲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現在虎媽、怪獸家長、全能父母等等新興的詞彙不斷湧現,形象地描繪出現代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焦慮——身爲父母,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緩步前行的蝸牛;巴不得孩子是上了發條的兔子,急性旋轉、永不停歇。可父母面對的並不是機器,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會厭倦、會怠工、會反抗的孩子。而當所有的付出得不到預期的反饋時,父母的挫敗感和焦慮感會直線飆升。

我自當也不能免俗!

兒子六年級面臨“小升初”擇校考試,我這個從沒“焦慮”過的媽(連兒子三年級轉學到四川,因家庭創傷、語言、環境、教材不同而開始無法適應,學習成績退到中等時,我也沒太焦慮過),“小升初”期間也開始焦慮了。

我想讓他去到最好的初中,在更好的環境中學業有成,人生的一步步能順利行進。但我發現,關心則亂,當焦慮心升起,我們就不再會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小升初”這件平常事了,我的情緒變化導致言行舉止產生了或小或大的偏差,影響了兒子的情緒變化和日常行爲,親子關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挑戰。

那段時間我一直徘徊在“去成都上初中”還是“進嘉陵南高初中部”這二者之間。跟兒子說不到兩句話就會提起“小升初擇校考試”,也“破天荒”在老師面前訓斥了兒子成績不穩定(如果留在南充,我一直希望他能考進嘉陵南高初中部,他也感覺到自己沒有第二種選擇的可能,感覺媽媽對他期望很高,壓力陡然增大,所以情緒也有波動,成績就自然不穩定)。

我的焦慮傳遞給了兒子,他也焦慮了,我們的親子關係一度緊張。

兒子對我不管是消極抵抗還是明顯反叛,都帶給我深深的挫敗感!那段時間我一直以爲孩子在自暴自棄,後來逐漸明白那只是表象,我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一直存在並逐漸嚴重。

後來我無意中看到了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的量子物理實驗“薛定諤的貓”,以及它所隱含的哲學思想,這帶給我很大的啓示:我們要面對的只是一個薛定諤的狗,而不是薛定諤的貓。薛定諤的貓面對的是生死問題。薛定諤的狗要面對的,只不過是方向問題。

過後,我深刻地反思過自己的焦慮:作爲知識分子的我們,本身就享受着知識帶來的巨大回報,對於孩子的焦慮更是較常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曾聽在大學教書的同學講:只要孩子將來上985、211,基本就能保障中產了。”其實作爲知識分子的我們,心裏對階層跌落懷有深深焦慮,因爲一場大病,一場突變,就足以傾家蕩產。

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那麼滑向底層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但更大的焦慮不是小升初沒有考好,也不是高考的失敗,而是你安排的生活並不是孩子想要的,甚至他們全部的努力,就是不斷擺脫你的焦慮所強加於他們的枷鎖。

教育的本意是啓迪,不論家長如何進行干預,孩子終究會走上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軌跡,家長在其中的干預最後都會呈現無效狀態——我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兜了一大圈,花了十幾二十年的時間,還是回到了閱讀和教育行業(小時候的愛好與理想)

想明白了這點,我心中卸下了負擔,逐漸放下焦慮,更加關注自己內心的成長,而不是去要求兒子一定要做這個做那個,兒子也逐漸恢復平靜,成績也趨向穩定。後來,他似乎很輕鬆就考上了心怡的初中,那段焦慮的時光也成爲了“生活的小插曲”。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如果不能做到放下,那就弱化。我們做好自己該做的,因爲我們能決定和控制的僅僅只有自己而已。帶有功利心的功利化教育只在短期內有效,對於長期無益,它讓我們焦慮、急躁、失去判斷力。

我覺得“無爲而治“纔是王道,“無爲”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有界限和限制的進行引導和幫助,而不是控制與逼迫。我們只需做好自己,孩子自然能看得到、學得到。

我們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請首先自己成爲那樣的人!

請把孩子視爲“薛定諤的狗”,而不是貓!

期待夥伴們的反饋,下期再見!

最後說一句:正面管教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的處理。當我們感受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的情緒、修復自己的傷痕、跨越生命的阻礙,將會收穫生命賜予我們的禮物,讓我們更加篤定的面對未來!


文章來自講師團隊向日葵講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