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如何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散文《目送》中有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即是如此,這是一個從捨不得放手到必須放手的過程。

記得兒子小學六年級上冊的期末,他的班主任週三發羣消息說20號上午8:30到校領成績通知書,我一直以爲20號是下週一(實則是週日)。週日中午,同住一棟樓的吳同學給兒子送來期末考試卷和成績單,我和兒子都傻了眼了,不是說明天領通知書嗎?我趕緊去翻QQ羣,結果還沒翻到,就跟兒子說:“老師沒發通知吧!”兒子一把拿過手機,翻了一會兒跟我說:“媽,老師週三發的消息,你還回復了收到二字!”

哦,我已迷糊到這個地步了嗎!

我能如此迷糊,全是兒子給“慣的”。從小到大,我一直培養兒子要獨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我很少操心他學習和作業的事情。班級QQ羣消息平時也是他自己看了以後回覆,有兩次我“自告奮勇”的幫他看了消息(包括這次),都出現了錯誤,給兒子添了麻煩。

後來,我誠懇的給老師和兒子道歉,請他們原諒我的迷糊,說自己今後一定改正。兒子說我是“糊塗媽媽”,以後不能再讓我幫他看羣消息了,害怕再次看錯,我馬上接着說:“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不要幫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任何事情。從這個錯誤中我學到了——以後還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兒子說是,不能再讓我“壞事”了。

因爲我對孩子的事如此“迷糊”,所以當我看到微動畫《媽媽,不要喫掉我!》時,着實給我嚇出了一身冷汗。影片裏的媽媽因爲愛,“喫掉”了自己的孩子,還好後來看到那只是個夢,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恰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現如今的父母,不僅有“虎媽”、“狼爸”、“怪獸父母”,還有“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完美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每天早上4點起牀,給兒子熬梨汁,堅持了整整十年。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揹着一口重重的鍋。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喫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爲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想“斷奶”,而是父母不想讓他們“斷奶”。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兇。

“作爲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爲作爲父母我一定爲你好的”;

······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盡全力愛孩子,到時間就放手,賦予孩子自主權。


《正面管教》講:對於孩子的選擇,你總是試圖最小化他應該承擔的不利後果,這叫“干涉”;而只要一有可能,就把控制權交給孩子,這樣他們就能自信,有機會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有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這叫“授權”。

在一般的家庭中,家庭作業一直是讓父母和孩子都很頭大的事情,網紅金句:“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足見家庭作業的影響巨大。


現在,請想象自己是一個沒有完成作業的孩子,在聽到以下話以後你會作何感想呢?


孩子:我沒寫作業。


媽媽:


1、我真不明白,我不讓你做家務,給你做早飯,還早早地叫醒你,你怎麼還是寫不完作業?


2、什麼?又沒完成作業?爲什麼老完不成作業?好吧,這次我幫你,但下次再也不會了。


3、做不完我就沒收你的IPAD,一週不準看電視,放學以後哪裏也不準去玩!


4、你怎麼總是這樣?要麼忘記、要麼做不完,你是記性差還是笨?


5、讓你寫作業,你怎麼能這麼磨蹭?快點快點快點!


6、你馬上就去做,如果在接下來的30分鐘內完成,我就獎勵你10元錢。


7、我會寫紙條給老師說你病了,但是下次你要好好完成作業哦。


在線下課程中,家長們向我反饋,在聽到以上的話以後,他們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更不想做了,無所謂啊,反正媽媽會幫我,我就拖拖拉拉的好了,又沒關係。


依賴、逃避、敷衍、投機取巧,拖拉,做作業變成了家長的責任,而不是孩子的責任了。


現在,請繼續想象自己是一個沒有完成作業的孩子,在聽到以下話以後你會作何感想呢?

 

孩子:我沒寫作業。

 

媽媽:


1、你想一想,不寫作業的後果會如何,你願意聽聽我的擔憂嗎?我們能不能一起頭腦風暴找到解決方案呢?


2、我很驚訝,因爲你打了一下午的遊戲,我希望你能先完成作業再打遊戲。


3、怎麼做才能安排好你的週末呢?你有什麼計劃呢?


4、你沒完成作業我有點難過,因爲按時完成作業對你來說真的很重要,這是檢驗你是否有掌握好課程知識的關鍵。


5、每天晚上七點到八點之間,如果你在作業上有什麼問題,可以來找我,但是,如果你拖到最後一分鐘纔來找我,我就無能爲力了。


在線下課程中,家長們向我反饋,在聽到以上的話以後,他們感到做作業這件事確實是自己的責任。


事實上,第一種家長是“干涉型”,他們通過減少孩子能夠做的選擇,強行分擔孩子應當承擔的責任,但凡有以下幾種情況的,都屬於對孩子干涉過多的類型:過度代勞、過度保護、獎勵、包辦、懲罰、控制、說教、責備、批評、嘮叨;第二種家長則是“賦權型”,他們不會幫孩子做他們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事情,相信孩子能吸取教訓,再和孩子一起做好計劃,避免重複發生同一個問題。


你想做干涉型的父母,還是賦權型的父母呢?

我願意做那個“賦權型”的媽媽,該睜眼的時候睜眼,該閉眼的時候閉眼,該半睜半閉的時候半睜半閉。父母適當“示弱”,孩子才能自己掌控他們的人生,活出真實的自己。

賦予孩子自主權的要點


1.要教給孩子人生的技能; 

2.專注於解決問題的辦法; 

3.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4.放手,每次邁出一小步; 

5.增進自我認知,經常問孩子你有什麼感受,你是怎麼想的,這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讓孩子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的能力。


放手的一些建議


1.要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2.邀請孩子參與設定日常慣例表,他們參與的越多,越有可能執行下去; 

3.通過允許孩子體驗自然後果來放手; 

4.決定你怎麼做之後,要在事先讓孩子知道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當真的,說出來,告訴孩子,並堅持到底; 

5.避免陷入權力之爭; 

6.事情在變好之前可能會變得更糟,如果孩子習慣了一言堂,就會變得努力讓你爲他們負責,變得不合作,不具備適應性; 

7.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期待夥伴們的反饋,下期再見!

最後說一句:正面管教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的處理。當我們感受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的情緒、修復自己的傷痕、跨越生命的阻礙,將會收穫生命賜予我們的禮物,讓我們更加篤定的面對未來! 


文章來自講師團隊:向日葵老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