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孩子喜歡爭第一”是好還是壞?

有兩個媽媽今日下午在微信大羣求助:自家五歲多的孩子總喜歡爭第一,喜歡跟別人比較,下車要下第一個,喫飯要第一個,上廁所要第一個,跑步要第一名,連倒數第一也要爭,沒有得到第一和輸了就不開心。這段時間經常因爲這些事和小區另外一個小朋友吵的不可開交,父母勸也勸了、罵也罵了,還是不見效。

讓父母感到矛盾的是,處處爭強好勝固然不好,但在充滿競爭的社會大環境中,孩子將來必然要爲進入好的學校、參加各類競賽活動而和同伴展開競爭,如果淡化孩子爭強好勝的意識,會不會影響他將來在這個競爭社會中生存?

正是父母內心的這種矛盾,使他們也無法給孩子明確的教導。他們既想讓孩子感覺輕鬆,體會到童年快樂,不必因爲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慮,又想讓孩子在競爭中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父母無法判斷,孩子應該具備怎樣的競爭意識。

這裏推薦繪本《尤利爭第一》給爸爸媽媽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繪本中的尤利和別的小朋友爭強好勝的過程,我相信,很多家長會特別有場景感:

誰可以把小自行車騎得更快?

誰會把鞦韆蕩得更高?

誰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平衡?

這些還算比較正常的,有時比賽項目就有些“離譜”了:

誰能更快地喫飯?

誰第一個上完廁所?

誰第一個誰先睡着覺

……

有好奇的家長就會問了:

爲什麼孩子會爭第一?

孩子會不會變得爭強好勝?

孩子如果沒有得到第一,會不會有挫敗感,而影響他們個性的健全啊?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會不斷地和他人蔘照,不斷地更改參照系數、評判標準,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在“比一比”中,孩子就完成了成長。所以,爭強好勝,比一比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

比一比,可以幫助孩子

1、驗證自己的本事和力量,他們會自我進行調節,會自我“修復”與成長。

2、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經驗。

3、多和同齡人“較量”,學會認識自己。

通過學習兒童敏感期,我們知道競爭意識與自我意識緊密相聯,清晰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下才顯現出來的。幼兒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爲了發展自我的個人心理,需要擁有與別人區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驗,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

兒童的自我意識在一歲半時開始萌芽,三歲時發展尤爲快速。爲了在不同對象面前表現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將會如何影響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競爭意識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父母應及時予以支持與正確引導。

有的父母支持孩子的競爭:社會機制就是優勝劣汰,寶寶只有在比拼中才能不斷挑戰自己,在較量中才能確立自己的自信,學會應付挫折感;而有的父母則認爲只要孩子快樂就好,因爲他們不希望孩子在壓力中長大,孩子得第幾名無所謂。

那麼到底哪一種方式

更適合寶寶的成長

是參與競爭?還是自得其樂?在這裏,我們需要先了解,競爭對於孩子到底意味着什麼?

孩子在競爭中獲益匪淺:

可以學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

學會與他人相處(競爭也是人類交流的一種方式);

學會面對壓力;

學會自信;

學會應對失敗和成功;

學會自我展現

······

當然,如果事事競爭、時時競爭,就會過猶不及,壓抑孩子的天性,導致孩子產生偏執傾向。

開始認識自己

我到底能做什麼

孩子會不斷和同齡小朋友較勁,這是一種本能。

三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理解到:雖然自己的個頭很小,力氣還沒有爸爸媽媽大,但是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從大約三歲起,孩子就開始有自己的“預謀”和“策略”,要自己嘗試一些新鮮事物,自己確定一些比較的標準。在比較中——有時和自己,有時和別人,以確定自己的本事、自己的位置。

有時孩子的標準是奇特的,不像成人世界那麼“唯利是圖”:

他們會比賽繞着椅子轉圈跑看誰不頭暈;

看誰最快把一個冰塊兒含化了;

比哪一個在手腕上畫的手錶更漂亮;

看誰濺起的泥漿更多

……

這些比賽雖然無用,甚至有點兒“無聊”,但它們是孩子成長中的禮物。孩子們自制的遊戲規則有時會讓父母驚歎,甚至令他們對成人世界裏缺乏想象力的競爭感到厭惡。

孩子的競爭和大人的不一樣

大人的標準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或更壞,而且常常由他人來決定競爭結果。而孩子之間的競爭是遊戲式的,內容、規則和評判結果常常由他們自己決定。重要的是讓他們在遊戲中競爭,以遊戲的態度競爭,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說這樣一些“鼓勵”孩子的話:

“給他們點兒顏色看看”

“加油,你比他們強多了”

……

這樣會使遊戲變成了功利的較量,而且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壓力。所以,父母應該這樣說:“大膽去做吧,我們會支持你的!”這樣孩子會明白重在參與,名次並不重要。

只要競爭的動力來自孩子自身,就可以鼓勵孩子間良性競爭。如果是父母的虛榮心在煽風點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與別人競爭,那都是有害的。缺乏鬥志的孩子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有的甚至會用拒絕和逃避來對待挑戰與責任,因爲他們沒有學會相信自己。


期待夥伴們的反饋,下期再見!

最後說一句:正面管教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的處理。當我們感受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的情緒、修復自己的傷痕、跨越生命的阻礙,將會收穫生命賜予我們的禮物,讓我們更加篤定的面對未來! 

文字來自:講師團隊向日葵老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