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书法(二)

   

      书法的美,首先在线条。

      书法就本质来看是线的艺术。线条的美感、质感是书法美的基础。那么怎样的线条是合乎要求的呢?那就是中锋用笔写出来的线,古人说要如锥画沙、屋漏痕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是锥画沙还是屋漏痕都能给人一种饱满、浑厚之感,这样的线条才有力度,有质感,也是美的。

      所谓锥画沙就是用锥子的尖端在沙面上垂直画线。想一想,锥子在沙子表面竖立着画过,这样形成的线中间会凹下去,沙向两边分开,沙表面呈现一段剖面为V字形的线。屋漏痕是指水顺墙壁住下滑,水迹过处,在墙壁上形成一条水线。当水滴沿墙壁渗滑下来,水痕经过的地方,会有一条中心线,水沿中心线自然向两边对称渗开,但始终有一条水痕主线在中间,充满饱满而浑厚的质感。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时候,也需要使线达到这种质感,具体的做法也就是中锋运笔。即将笔头垂直于纸面,象用锥子在沙上画过一样去写出有质感的线条来。也只有中锋运笔,才能写出这种线,侧锋则不行。侧锋类似于用锥子斜着扫过沙的表面,锥子不是垂直沙面而是与之呈现一个锐角,这样在沙上画出的线是扁平的,不饱满的,那样画出来的线是轻薄飘浮的,缺少厚重感,甚至画个圆都画不成功。在用毛笔时这就是侧锋,侧锋不是完不可以用,但只能做为一种意趣追求,做为中锋的补充,以求字的变化。亲自去实验一下,就会有这种体会。实际上,在纸上用纯中锋画出一横或一竖并不是很难的,稍加训练就能办到。那么为什么写书法都强调中锋用笔,而且很难呢?这是因为汉字不是单纯的横或竖,而是由各种不同长短、不同形状、不同弧度、不同弯折方向的线组成的具有丰富变化的线的组合。试想一下,当要求用锥子在沙上画出极其丰富的变化着的线,同时又要求这些线无论在向哪个角度弯折、无论怎么变化的时候,都能保持几乎在剖面上完全呈现对称的V字形,难度是不是大很多?而用毛笔在纸上书写时要做到这一点就更难。

        理解了中锋,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写的时候做到这一点,也就是笔法。

        笔法当然是丰富的。但总结起来归根结底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转,另一种是折,也就是一种是圆,一种是方,这两种方法的组合使用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线。

        这两种笔法的产生在历史上是有个时间先后的。晋以前,人们写字多用圆转,这与当时的书写字体和书写材料有关,又称篆籀法,因为古篆隶书多是这样写,怀素的草书用得非常多。圆笔就是指笔尖垂直纸面画线,在转折的时候通过控制力度实现笔锋的平滑过渡,转折处不产生圭角,笔锋的调整是靠角度的渐变产生的,古篆书基本是这样写出来的,这种线条给人以古朴厚重感。方折笔法是晋以后才产生的,主要贡献是王羲之。之所以说王羲之是书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仅仅是字写得好看,更主要是他提供了一种新的用笔方法,后人写字,都是用的他那个方法。方折笔法在调整笔锋时是通过笔锋的翻转来完成的,翻转角度根据字的需求而不同,所谓“八面出锋”也就是这个意思。在笔锋翻转过程中由于用笔轻重、翻转角度的不同会产生圭角,笔画的翻折感明显,需要侧锋的过渡,从而产生妍美秀丽的变化。晋唐以后大多数人都是用的这种方法,也就是王义之一脉传承而来。

        因此,书法笔法,总结起来,无非也就是方、圆两种,也就是转和折,古人说的“屋漏痕”、“折钗股”就是这个意思。“屋漏痕”是圆笔,蕴含着冲破阻力坚韧前进的力量,如顶着狂风,逆风而行。“折钗股”是方笔,蕴含着清脆而决绝的力量,就是暴发力,如折断金钗或竹枝。书法中锋线条的形成,两千年来归根结底都逃不出这两种方法。这有点象武术,或更象太极拳,打拳的时候要有浑厚的圆转之力和清脆爽利的暴发力。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个人对这两种方法的使用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不过对于书法笔法不同的“风格”或叫特点的形成,还会涉及用笔轻重和侧锋的使用问题等,但本质上看,那些只是个人习惯和审美情趣不同,而其用笔的根本是一致的。

        书法在用笔上要方圆兼用,这样才能变化多端。由于汉字本身的结构、笔画组合特点的丰富性,导致书法线条无论是方还是圆本身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变化,掌握起来绝非易事,而要达到随心所欲地在这两种方法间任意切换也就更难。

        所以,对于学习书法和欣赏书法,首先是要从书写者的作品中看到这两点,也就是要能看到和学到笔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