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孩子》:你生活中的空虛感,很可能源於童年的情感忽視

文/學乃身之寶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了一個從小缺愛,一生都在尋找愛的松子。

儘管她甘願爲愛付出,且在被家暴、被拋棄和被欺騙中一次次站起來,但終究是愛而不得,過完了被人嫌棄的一生。

那麼,爲什麼松子的一生是這樣的無聊或被嫌棄呢?

“童年情感忽視”領域開創者喬尼絲•韋布博士和克里斯蒂娜•穆塞洛合著的《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簡稱《被忽視的孩子》)一書,或許給了我們答案。

書中詳細闡釋了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是怎樣長期影響着一個人的生活。作者運用大量案例、練習和技巧,幫助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童年的缺失和傷痕,瞭解情緒的價值,陪伴我們進行重建自我的工作,逐步掌控童年未能培養起來的技能,走出生活的空虛感,找到內心本來存在的對自己的善意和內在平靜。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記得點點滴滴的童年往事,有高興的,有傷心的,但這些傷心的往事,並不是這本書中說的“情感忽視”。

因爲純粹的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它很少有身體上或是可見的跡象。

就像影片中的松子,她沒有被打罵過,不愁喫喝,還可以讀書,在很多人看來,她是幸福的。但松子的內心是缺愛的,和家人的感覺不親近,在和同事或男友交往時,沒有自信,時常自我否定,特別是在經歷了被欺騙、被家暴和被拋棄後,她在出租屋的牆上寫的“生而爲人,對不起”這七個字,讓我們看到了她對生活的絕望,認爲自己不配做人,而這種內心的空虛感,就是情感忽視帶來的無形之力。

當然,沒有誰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沒有誰的童年是完美的,且絕大部分父母也在竭盡全力照顧子女。即使有些父母在撫養子女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有過情感忽視,但不會造成真正的傷痕。

當孩子受到太多的、持續不斷的情感忽視時,問題纔會嚴重,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是這樣的情感忽視。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經歷過情感忽視,可以看看下面這套問卷,“是”的選項後面,很可能預示着經歷過。

韋布博士在書中指出:“如果孩子不能確信自己對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經常因爲自己對父母關注的需求而感到羞愧,她將成長爲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松子就是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松子有一個妹妹,從小體弱多病,一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妹妹身上,尤其是父親。在他心裏,妹妹是第一位的,給妹妹買禮物,也想不到松子,而且他因妹妹生病的事總是陰森着臉。松子想看到父親的笑臉,於是用那個學來的鬼臉來讓他開心,可是終究還是得不到他的愛。

當松子和妹妹談心,說到自己要約會男友這件事,父親知道後說她不顧及妹妹的感受,是個自私的人,這讓松子備受打擊。

松子終於明白,妹妹在父親心裏最重要,自己不重要。

這裏,我們看到,松子就是一個情感被忽視的孩子,而這和她專制的父親有很大關係。

書中講到專制型父母,容易給孩子造成情感忽視。

因爲他們傾向於把孩子的順從等同於愛。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靜靜地、徹底地服從父母,他們才感受到被愛。不幸的是,反之亦然。

松子的父親就是專制的人,一旦松子不聽話就會生氣,而這就是在無意中“訓練”松子的順從,也是讓松子明白,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

其實,松子父親對妹妹好,有補償心理,但對於還是孩子的松子來說,不理解這種心境,更重要的是,父親的嚴厲和專制,讓松子害怕不敢靠近,她只覺得自己和家人不親,他們不愛自己,這樣,松子就形成“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的觀念,而這就是情感忽視給一個人帶來的低價值感。

除了專制型父母外,韋布博士還列出其他11種類型的父母,包括自戀型、放縱型、成癮型、工作狂,以及“都是爲你好”型等父母都可能給孩子造成情感忽視,其中“都是爲你好”型父母很可能是構成情感忽視父母的最大羣體。因爲他們習慣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而控制就是以自己的需求爲主,很少顧及孩子的情感需求。

說到底,父母對孩子造成的情感忽視,主要是沒有和孩子產生情感共鳴。父母自己必須是一個認識和理解大部分情緒的人,會細心觀察,能看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什麼能做和什麼不能做。要真正理解孩子,父母必須有意願也有能力投入努力和精力。任何用意良好的父母如果缺乏以上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在情感上辜負自己的孩子。

就像松子的父親,根本不理解松子的內心,也不願花時間和松子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自然給松子的內心帶來傷害。

若將童年比作是一幢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則好比是整幢房子。如果地基是破裂的、凹凸不平的或虛弱的,它將無法爲房屋提供支撐和安全。

那些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內心缺少支撐的力量。

韋布博士在書中指出,情感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以下共同的特徵:

1.空虛感,即有時,感覺自己身體內是空的;情感麻木;質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會有沒來由的自殺想法;樂於尋求刺激;感到不同於其他人,並對此困惑不解;經常覺得自己是局外人。

2.反依賴,即自己有抑鬱的感覺,但不知道爲什麼;長期有莫名的想逃跑或想死的願望;即使童年很快樂,但記憶中的童年也是孤獨的;其他人說自己冷漠;親人抱怨說自己情感上很疏遠;更喜歡自己做事情;很難開口請求幫助;在親密的關係中不舒服。

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即很難確定自己的才能;感覺到自己可能傾向於過度強調自己的弱點;很難說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不確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當事情變得具有挑戰性時,自己很快放棄;不確定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看法等等。

4.對自己毫無同情,對他人滿懷同情,即其他人經常會請自己出來聊聊他們的問題;其他人經常會告訴自己,自己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無法容忍自己的錯誤;頭腦中總有一個批評的聲音,指出自己的錯誤和缺陷等等。

5.負罪感和羞恥感,即自己有時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傾向於壓抑感情或避免動感情;試圖隱藏自己的情緒,這樣別人不會覺察到;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覺得自己沒有理由活得這麼不開心等等。

6.對自己生氣,感到自責,即很容易也經常對自己生氣;使用酒精或藥物消愁釋懷;經常感到厭惡自己;有自我破壞的行爲或傾向;責怪自己爲什麼不快樂,爲什麼不能更“正常”。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即害怕與人親近;很難向他人敞開心扉,哪怕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往往預想無論到哪都會遭到拒絕;避免主動交朋友;可能很難讓對話持續;覺得如果人們與自己走得太近,他們就會開始討厭自己。

8.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即人們有時會說自己待人疏遠,甚至可能是冷漠;人們有時會認爲自己傲慢;經常認爲別人太情緒化;當有人在自己面前哭泣時,會感到不舒服;哭泣時自己覺得不舒服,特別是還有別人在身邊時;不喜歡那種有人真的很需要自己的感覺;不喜歡感到自己需要什麼。

9.自我約束能力差,即覺得自己很懶;自己是個拖延者;自己很難遵守最後期限;自己傾向於過度進食、喝太多、睡過頭或超支;對生活的乏味感到無聊等等。

10.述情障礙,即自己有一種易怒的傾向;很少意識到自己有一種什麼情緒;經常對別人的行爲感到納悶;經常對自己的行爲感到納悶;自己生氣時,往往是過度的或爆發性的;有時候自己的行爲可能會嚇到自己和他人等等。

影片中的松子身上,有上述很多特徵。

她經常問“爲什麼”,時常自我否定,就像明明是學生偷錢那件事,她把責任歸於自己,最後被迫辭職;她很難關愛自己,甚至對自己毫無同情,這可以從她和作家八女川相處中看出。當多次被家暴後,她反倒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這種失去自我的愛其實就是不懂得愛自己;她也有負罪感和羞恥感,這可以從她和獄友小慧的對話中得知。當松子要和暴躁的阿龍一起生活時,朋友小慧勸她離開,她說“地獄也好什麼地方都好,我都跟着他”,這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她用這種誓死的愛給自己的羞恥感和負罪感找藉口;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大多是情感麻木,與其說她一次次頑強樂觀應對困境,不如說她是情感麻木,因爲她不知道自己到底爲什麼活着。

當然,松子這被人嫌棄的一生,父親只承擔部分責任,因爲作爲成人,更多的是需要依靠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正如韋布博士說的:“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視,這些對別人來說自然習得的技能就需要你在成年後自己去培養了。掌握一項技能很費工夫,需要你付出時間和有意識的努力。

現在,走出情感忽視帶來的傷害,需要我們自己重拾動力。

其一,清晰認識到改變的重要性。

填補童年情感忽視帶來的內心空虛,唯有改變自己。

改變很難,但是值得的。

清晰認識到改變的重要性,需要了解阻礙成功改變的因素,比如,警惕自己錯誤的期待,不能覺得改變都是直線進行的、也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更不能計劃執行不下去,就放棄;抵抗逃避的誘惑,敢於直面挑戰;做好改變會帶來不適的心理準備。

其二,專注內心,理解自己的情緒。

情感忽視帶來的負面影響多數和情緒有關,我們改變就要專注於內心,理解自己的情緒,特別是有述情障礙的人。

韋布博士在書中提出IAAA四步驟:

首先,識別(Identify)情緒;

其次,接納(Accept)情緒,不以對錯來評斷它;

接着,試着察覺產生這個情緒的原因,也就是歸因(Attribute);

最後,看看情緒是否對應着某個行動(Act),如果是,以合適的方法來應對。

再次,接受、信任自己的感覺,並有效地表達出來。

我們以影片的松子爲例來看看,如何識別、接納、理解和表達情緒。如果松子發現自己被父親忽視後,識別出“我很難過”這種感覺,然後接納這種感覺,並察覺出這是自己嫉妒妹妹導致的,於是換一種方式來應對,即告訴父親自己也渴望他的關注和愛。這樣的話,松子可以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將不爲人知的情緒告知父親,結果就會不同。因爲敢於表達意味着她開始掌控了自己的生活,只是這樣的改變需要勇氣。

其三,自我關懷,學會愛自己。

童年時期經歷過情感忽視的成年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不僅對自身的慾望、需求和感受毫不關心,還經常看不到這些。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重拾生活動力,就要做到自我關懷,而自我關懷最重要的是學會愛自己。

愛自己的第一步,就是將自己放在首位,這也是建立自信而平和內心的關鍵。

首先,學會說不。任何人都有權利要求我們做些事,相應地,我們也有權利拒絕。

其次,尋求幫助。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骨子裏很抗拒依賴別人,而做到尋求幫助,就是在改變。

再次,發現自己的好惡。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知道z自己需要什麼,這就是在關懷自己。跟蹤並記錄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這不僅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對事物的感覺,還幫助我們去掌握這種感覺。

最後,優先自己的享樂。我們要拒絕那些離自己興趣太遠的要求,需要不時地主動尋求幫助,這樣才能感受到他人充足的支持與連接,以更好地獲得各種機會;同時,我們也需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有的放矢地尋找符合興趣的機會。

努力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一種技能,如果我們掌握這一技能,韋布博士在書中提到的飲食、鍛鍊、休息和放鬆三個技能就順利掌握了。

當我們越關心自己、愛自己、理解自己、重視自己的情感世界,我們就越能關心、愛惜、理解和重視他人的感覺,那麼就可以和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就像松子,當她學會了愛自己,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便不會過上被人嫌棄的生活,和家人的關係自然越來越親密。

總之,情感忽視是一種來自童年的隱形力量,是我們童年可能缺失的東西。如果我們一直糾結於悲傷、焦慮或是生命的虛無感中,且無法表達,也找不到解釋,那麼我們很可能是童年情感被忽視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重拾自我,找到改變的方向,並着手行動起來,這樣才能填滿自己童年缺少的愛和關注。

另外,《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中還會幫助爲人父母者避免將自己的童年忽視問題傳遞給孩子,變成一個知曉情緒的父母,撫育出能意識到情緒、能與他人有情緒共鳴的孩子,更難得的是,書中還專設一章爲諮詢師提供有效工具,幫助遭受過童年情感忽視的來訪者。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