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係中成長》:內心空虛的你,需要在關係中療愈自己

文/學乃身之寶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的引言曾指出:“純粹的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它通常是非常微妙的,很少有身體上的或是可見的跡象。事實上,很多經歷情感忽視的孩子確實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們的家庭看上去非常完美。

這說明,有些人的傷痛被“無形之力”影響着,他們有慈愛的父母,記憶中的童年也很快樂,但成人後會有種“感覺不對勁”的感覺——爲什麼我很優秀,能力也很強,但卻是不快樂的?我不是更應該開心嗎?爲什麼我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呢?

知名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老師把這樣的人稱爲玻璃罩裏的“空心人”

他在《在人際關係中成長:擁有受益一生的高質量關係》(簡稱《在人際關係中成長》)一書中,通過一個案例給我們詳細分析了,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及怎麼解決空心問題。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結合胡老師這本書的內容來具體說說。

1.可怕的“隔離”,空心的狀態

胡老師在書中介紹了一個案例,說的是一個28歲的女士,從小過得比較順遂,但總感覺不到自己的內心,感覺不到自己被愛,其實家裏人對她都很好,她想知道怎麼能打開心扉,擁有一顆活生生的心。

胡老師把這種狀態稱爲“隔離”——一種和世界沒有任何關係,和周圍的世界也格格不入的感覺,很孤獨,可以用“哀莫大於心死”來形容。

而這就是那種空心的狀態,和《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的空虛感相似:

“空虛感本身不是一種病,不像焦慮症或抑鬱症。它更像是一種一般不適的感覺,一種時有時無的、無法滿足的缺失感,有種泛泛的感覺——你缺失了些其他人都有的東西,或是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裏看着的感覺,就是有些不對勁,卻難以名狀。它讓你感到與世隔絕,好像你本應該更加享受生活,卻沒有。”

這種空虛、隔離的感覺,讓例子中的女士覺得自己和他人之間存在一堵牆,也像是住在一座完全用玻璃罩起來的空間裏,她能看到別人,但彼此間存在一層很難打破的玻璃。

她是玻璃罩裏的“空心人”。

2.情感被忽視,信任感坍塌

前面說了,有些人的成長過程沒有經歷太大的挫折,但仍然會有那種空心感或空虛感。

胡老師在書中給我們解釋了原因:“與被拋棄、被虐待相比,有些挫折看起來好像風平浪靜,算不了什麼,實際上卻非常嚴重。這種挫折就是長時間得不到別人的真心對待。

也就是說,例子中的女士曾經試圖和其他人,特別是家人,建立連接卻被拒絕了,於是,現在的她以同樣的方式拒絕了很多想和她建立連接或互動的人。

其實這情況很常見。

比如,孩子想和媽媽親近,但媽媽很少迴應孩子,可能是在忙,也可能是沒在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被忽視感,長大之後的ta,就會感覺自己無足輕重,這是一種存在感被剝奪的感覺,也是一種特別糟糕的體驗。

所以,《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強調,那些空虛感很強的人,最想要的就是,與另一個人產生情感連接。

有情感連接,他們纔會感到安全,否則就會不信任外界。一旦信任感坍塌,他們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形成惡性循環。

就像例子中的女士,她無法表達自己,對外界關上了心門,在媽媽等愛她的至親面前都無法敞開心扉,說明她對家人的信任已經坍塌,這導致她也很難再信任其他人。

3.對外界的感受力越低,自我價值感越低

人需要一顆好奇心探索世界,也需要承受一些恰到好處的挫折,因爲這會讓ta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感受到自己是個活生生的、有情緒和情感的人。

如果一個人沒有體驗到深度連接,就會導致對外界的感受力很差。

胡老師強調,一個人對外界的感受能力越低,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可見,人們對外界的感受能力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

一個人覺得自己能給這個世界、給他人帶來好處,ta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而這也說明了感受、感覺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到:“生命的燃料是感覺。如果我們沒有在童年時代得到充足的養分,我們必須在成年時填補自身,否則,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活在虛無中。

那些情感空虛的人,就是對外界的感受力減弱了,甚至是消失。

4.解決空心問題,從增強自身的感受力開始

空心人,是孤單的,什麼人都裝不下,而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和他人或值得信任的事物建立一種最基本的連接。

這個連接就是,增強自身的感受力。

胡老師在書中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其一,給自己製造一些感受的機會,增強自身的感受力。

比如,空虛的人,可以先從沒有生命的東西開始,因爲他們完全可以掌控它(買一個心愛的毛絨玩具,時常抱抱它,和它“說說話”;養一盆植物,用心地照料它,給它曬太陽、澆水、施肥、修剪,等等),這樣主動與事物建立連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再次被忽視,還能體驗到自我價值感;

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嗅覺來感受,起牀時聞聞自己的口氣;刷完牙之後再哈一口氣,感受一下;

還可以通過運動感受體內的變化,從跑步之前到跑步之後,那種微微出汗,到汗流浹背,呼吸急促,臉色發紅,再到疲憊不堪的狀態,就是一種真切、實在的感受;等等。

其二,要學會向別人傾訴自己的感受。

因爲被忽視的經歷,很多人覺得世界上沒人懂自己,於是不願和別人傾訴,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他們找人傾訴一下,就很可能發現不一樣,對方很可能迴應你,就算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也是一種體驗;還有一種可能,即對方也覺得沒有人能理解自己,這時就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進而在人羣中找到了歸屬感。

關於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參考《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介紹的如何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IAAA四步驟:

首先,識別(Identify)情緒;

其次,接納(Accept)情緒,不以對錯來評斷它;

接着,試着察覺產生這個情緒的原因,也就是歸因(Attribute);

最後,看看情緒是否對應着某個行動(Act),如果是,以合適的方法來應對。

接受、信任自己的感覺,並有效地表達出來。

其三,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互動。

其實就是把上述的情緒和感受,說給現實中的人聽,這樣多次互動後,內心空虛的人就會對別人與自己的互動做出最基本的迴應,並在迴應中感受雙方的連接,這樣他們就能在與他人的相處時得到更好的體驗,進而有機會修復過去的創傷性體驗。

真正的改變,就是創造新體驗。

其四,要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基本的思考。

也就是說,“空心人”要思考自己將要如何度過這一生:可以設定一個改變的目標,越具體越好,同時,目標要有些難度,否則太簡單會失去改變的動力,然後逐一去完成那些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存在感和自我照顧的成就感。

總之,解決空心問題,需要從增強自身的感受力開始,然後慢慢學會在和他人的互動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以及最後在行動中體驗到自我價值感。

也就是說,內心空虛的人,需要在現實的關係中才能療愈自己。

其實,上述內容只是《在人際關係中成長》這本書的一小部分,全書內容還涉及到職場、親密關係,以及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等等,目的是讓我們明白,每個人一切的社會活動,都是自己內在關係模式的反映,而關係中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們審視自己,把自己打磨得更加成熟的契機。

如果你在關係中無法做自己,或不會經營關係,亦或是想更好地瞭解自己,讓自己成長,這本書值得一讀。因爲每個人都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成長。

本文完

感謝你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