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習7堂課》:你和牛人之間,差的是一套高效學習能力

文/學乃身之寶

現在,有關“碎片化學習”的說法很流行。因爲成年人進入職場後,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多數需要利用好碎片化時間。

但同時,很多人對學習這件事又有了矛盾的看法,因爲他們覺得越學習,越焦慮。

也就是說,很多人的焦慮不僅來自於不學習,還和學習後沒有太多收穫有關。

比如,那些利用上下班時間在學習的人、網購各種課程在晚上學習的人,以及利用週末時間參加線下學習的人,他們真的是在努力學習,但感覺收效甚微。

那麼,爲什麼我們和牛人的學習效率存在差距?

秋葉老師這本《高效學習7堂課》,給我們具體闡釋了牛人的高效學習法,也就是我們普通人和牛人的差距所在。

這本書以7堂課的形式,系統總結了高效學習者的7種能力,即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聯機力、覆盤力、輸出力和遷移力。書中講述的內容操作性特別強,從如何定目標到如何藉助工具,都用實例展示出大量操作細節,切實引導讀者通過高效學習打造自身的職場核心競爭力,以幫助他們在人才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學習上首先要做的是給自己定位,因爲知道學什麼,比學習時間長短更重要,同時清楚自己學什麼,有助於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通過碎片化時間來高效學習。

1.定位力,解決了學習沒方向的困惑

每個人都有上進心,因爲得到他人認同是人的需求,但學習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是學不會的問題,而是不知道學什麼有用的問題,進而內心產生焦慮情緒。

很多人看到網上的好微課、好文章很多,還有好多好多可以學的內容,於是一股腦買下來或放在收藏夾裏,似乎這樣做了,心中的壓力或焦慮就會少些,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秋葉老師在書中指出:“讓一個普通人成爲一個高效學習者,首先得解決找準定位的問題,而不是教他學習方法,定位問題不解決,給什麼方法都無效。

那麼,我們該怎麼定位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人的定位是動態的,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

比如,在剛開始工作階段,應該以學習知識和技能爲主;在進入職場幾年後,有了一定的能力、資源後,就要考慮“升級賽道”的問題了。

其次,我們要使用排除思維把時間花在對的方向上。

選項太多,未必是好事,因爲想做的事太多很難完成。

秋葉老師告誡我們成年人,要把時間花在離錢最近的方向上。這個建議雖然過於現實,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具有更強的操作性,想想自己哪些方面有潛能,哪種潛能可以讓自己更快賺到錢。

這裏,我們可以先把想學的方向寫下來,然後去調研這個方向的薪酬待遇和就業規模,看看裏面有沒有適合自己的機會,再把適合的機會一項項劃掉,只保留一個。

再次,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定位有一個長遠的規劃。

對自己的定位有個長遠的規劃,就不用擔心走到一半,不知往哪裏走了,因爲我們如果能提前看清楚自己選擇的路徑到底有多長,就會在不同階段投入相應的時間、精力和資源。

當然,規劃長遠跑道需要對自己的定位要相當瞭解,這需要多讀書、多和牛人接觸等等。

總之,我們普通人之所以“費力不討好”,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找到自己學習方向的能力,即定位力。

2.框架力,解決了學習動力不足的難題

學習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們普通人一旦發現收效甚微時,很容易選擇放棄。

其實,我們無法保持學習的習慣,不單單是意志力薄弱的問題,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學習的東西太雜,不成體系。

現在很多人說的“學習”,大多是一會兒看看文章、一會兒讀讀書、一會兒聽聽書,看起來他們把碎片化時間利用得很充分,但會感覺學習後勁不足。

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

其一,我們要儘可能短時間內完成大量閱讀,以搭建出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

比如,我們確定好演講這個學習方向後,就需要讀一些有關演講的基礎、專業,以及訓練等方面的書籍,這樣通過閱讀來搭建自己的“演講”知識框架。

其二,我們用歸納思維來完成觀念、知識和技能這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觀念是那些讓我們從思想認識上有深刻改變的內容,如學了經濟學,我們可能對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知識是幫助我們建立系統知識框架的大量概念、方法和案例;技能是把知識用於實踐的能力,這三方面內容組合起來就是一個知識系統。

其三,我們可以選擇一本這個領域口碑不錯的教材,反覆精讀。

很多經典圖書目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知識框架,我們可以先記下來,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些調整,以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

這裏,秋葉老師給新手提供一個方法,即SLIP方法:

S(sort,分類):把素材按照一定的結構分類。

L(label,標註):給每一類的特徵加以命名,以便記住這些標籤,進而記住各種不同的特徵。

I(integrate,整合):思考這些類別是否可以整合到一個大類中,或者建立一種從屬關係,讓記憶的要素越少越好。

P(prioritize,排序):對最終分好的大類,判斷到底哪一類是最關鍵的,並給它更高的權重。

比如,S:把葡萄、橘子和蘋果歸爲一類。L:給它們加上水果的標籤。I:把不同的食物分三類,分別叫水果、蛋奶和蔬菜。P:對於寶寶,最愛喫的是水果,水果優先級第一。

當然,不能把什麼知識點都寫進去,這樣知識框架會過載,要有選擇性地加入。

總之,我們普通人之所以學習動力不足,容易焦慮,就是因爲沒有搭建好自己的知識框架。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知識框架,不僅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還能記住更多對自己有益的知識。

3.輸出力,解決了學習效率低的困擾

很多人常說,輸出就能倒逼輸入,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爲只有高質量的輸出才能倒逼輸入,低效率的學習只是感動自己罷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高質量輸出呢?

第一,每天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今天的工作質量能幫我離目標更進一步嗎?

就像前面說的,如果我們把演講作爲自己的發展方向,想通過演講來賺錢,那麼就問問自己,今天做的工作有沒有離這個目標進一步,這個“每日一問”就相當於日日提醒,日日反思。

第二,我們可以對標牛人,加入牛人的圈子去學習。

秋葉老師給我們分享了牛人在學習方面的七種輸出模式,難度從低到高;

1)記錄筆記:最好用筆寫,因爲這樣可以同時調動手、眼、耳和腦;

2)思維導圖:把所學內容的邏輯畫出來;

3)解讀文章:開始帶着自己的想法去消化新的信息;

4)對外分享:最好的學習就是自己去教別人;

5)內化實踐:理解了別人的觀點,到現實中印證一下;

6)覆盤文章:寫出自己的深度心得;

7)課程研發:做培訓課程(線上課或線下課)或者編寫教材,進行系統化輸出。

牛人的輸出,我們普通人可能一下子無法達到,但看到差距也是我們學習的動力。

第三,用成果思維來逼迫自己“高產”。

有時,我們不願行動,或行動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中的惰性。如果我們想着今天或這一週一定要完成一件事,那麼就會動力十足,效率更高。

比如,我們下週要參加英語職稱考試,那麼這時候學習英語的效率就會高些,因爲自己想通過,而“通過”就是成果。

總之,作爲高效學習者,一定是一個高質量的輸出者,這需要我們不斷自省、向牛人學習,以及用成果思維來推動自己不斷前進。

4.覆盤力,解決了學的知識容易忘記的問題

很多學習者會抱怨自己學的知識會忘記,這是正常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早已給我們解釋了原因,而我們想要長時間記住一些知識,需要做的就是不斷重複。

當然,高效學習者並非簡單地重複,而是高質量覆盤。

秋葉老師給我們指出高效學習者善用的五種覆盤技巧:

第一種:結構思維,即高質量覆盤不是簡單地複述別人的觀點,而是重新結構化地整理輸入的知識和信息;

第二種:拆解思維,即高質量覆盤需要詳細拆解高手的動作, 並一項項對比分析自己的差距;

第三種:聯繫思維,即高質量覆盤要分析一件事背後的原因,也要深挖不同事物背後的關聯;

第四種:換位思維,即高質量覆盤不僅要從自己角度思考,更需要從別人的角度思考;

第五種:複利思維,即高質量覆盤要總結過去,更要總結出未來可以產生複利的模式。

其實,上述的覆盤力,並不是爲了炫耀自己是“終身學習者”,而是要解決真正的現實問題。

就像讀書這件事,很多人知道自己要記住書中的一些知識,於是各種打卡、曬書單等“證明”自己在讀書,但這樣的讀法很難讓自己真正有收穫感。

如果換成高效學習者,他們的覆盤技巧就會變成這樣:考慮書中哪些知識點可以爲自己所用、分析書中的這個觀點和另一本書的觀點相似或相異處、想想自己買這本書的前因後果和其它相關性、思考對於和自己觀點不同的人,他們是怎樣想問題的,以及深入想想讀了這本書除了給自己帶來益處外,還可以怎樣增加其“收益”,比如可以寫篇文章發在不同平臺,以影響他人等等,總之,覆盤力是高效學習者變成牛人的一個重要能力。

秋葉老師這本《高效學習7堂課》,除了上述講到的定位力、框架力、輸出力和覆盤力外,還有精進力、聯機力和遷移力,它們也是高效學習者的必備能力,而這7種能力構成了一套高效學習能力或系統化學習能力。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成爲牛人,最關鍵的是激發出自己的學習慾望,因爲只有主動學習者,才能成爲高效學習者,進而擁有一套系統化學習能力。

畢竟,學習是由學習開始的。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